后來,又有次他和南灣湖景區(qū)孫忠強總經理去考察項目基地,那天的大雨并沒有阻隔他們前進的腳步,行路之難,風雨交加,他們打著傘,就那樣站在南灣湖邊,默默地思索著,一個“茶島”的大致形象便出來了,“有茶就要有水,它們自成一體,交相呼應,如此,才是真正的茶島。”這時,腦子里聯想到將信陽的茶文化用實物藝術性的表現出來,靜水深流的“百壺迎客”;竹意叢生的“節(jié)節(jié)高升”;鷺鳥歡飛的“祥云開壺”;細致婉約的“蓋碗杯亭”……似乎總是以一個優(yōu)雅的姿態(tài)邀約著來往的游客,并告訴他們“將近茶,杯莫停”。
“最樸素的追求,我還是想先做一個游客,先去體驗,并感悟他們需要什么。”他說道。
差異化成就區(qū)域地標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就看你如何去挖掘這個獨特性,做出這個獨特性,而這個獨特性,當它有天作為一個區(qū)域的形象而去感召天下的時候,那么它就成為一個地標了,一個好的景區(qū),做的是不是成功,要看它有沒有成為這個區(qū)域的地標,抑或是,這個景區(qū)里面有沒有真正的感動眾人,給眾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標。”他略顯激動地說到,“埃菲爾鐵塔,是法國的地標,因為她自身所具有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藝術審美以及文化價值遠遠超出了其他的建筑物,它是特別的,獨一無二的。中國的黃山,云海和迎客松就是它的地標。華山的險道,是華山的地標。這個地標可能是山,水,也可能是文化建筑。”
談及河南省的各個城市可以挖掘的特色,張懷強如數家珍,“信陽,茶文化等;洛陽,大佛文化,佛源文化等;開封,宋文化……這些文化如何融入景區(qū)建設之中,并成為最具城市地標性的景區(qū),就要走“差異化”的道路,“要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他說道。“在河南省值得大家學習的是少林寺,許多年前,少林寺是“禪”,“武”并重,你看現在,“武”文化的打造超過了“禪”文化,景區(qū)的規(guī)劃要與現代人的需求相結合,這是最重要的。”
走景區(qū)差異化之路,他先從思想上樹立自己的策劃原則:首先是要有政治賣點,也就是說,這個景區(qū)的策劃一定要立足于社會大背景;其次是要有眼球經濟,策劃出來的東西要讓人眼前一亮,投資方覺得很值,游客覺得賞心悅目;再一個就是看是否有市場的需求,一個景區(qū)一定要有一個發(fā)展的狀態(tài),景區(qū)的策劃和建設只有開始,但是從未結束。
有次,他看南陽一個“武侯祠”的項目時,居然峰回路轉覺得“‘武侯祠‘這一概念已經被四川成都做得那么好了,為何還要去啃這塊兒不中吃的肉,不如轉換念頭在‘臥龍崗’這一概念上下功夫。”
在他看來,這樣做有這么幾點優(yōu)勢——臥龍崗的名字是唯一的;諸葛亮曾寫下文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文字資料更有說服力;“三顧茅廬”這一概念是誰也拿不走的,劉禹錫也曾在《陋室銘》一文中寫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廳”,劉備“三顧茅廬”“尋賢”于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正是此地;另有“尋賢”這一概念,當年岳飛曾在此處尋找先輩諸葛孔明,并在此抄書寫下前后《出師表》,這是一組尋找和與古人對話的畫面,而今我們來旅游,亦是來尋賢,尋人,尋事,尋找那份愛國和赤子之心。
“《西游記》剛剛播出的時候,出現了許多類似于“西游宮”的景區(qū)設計,最后都問人問津了,當時的蜂擁而起,卻不走差異化之路,或者沒有跟隨時代潮流進行變更的景區(qū)自然要被游客舍棄,在這一點上,迪斯尼值得學習,它的許多設計理念,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的,張懷強略顯沉重地,“其實我們只是缺少發(fā)現的眼睛,和大膽去做事的態(tài)度。即使是‘忽悠’也是一種個性和別致,但是無論你是敢忽悠,有能力忽悠,還是會忽悠,都要有東西忽悠,這個東西是指做出來的景觀的市場價值,景區(qū)差異化發(fā)展,換不同的思維去做,才能經得起忽悠,作品是會說話的。”
河南景區(qū)中的文化DNA
生物學中提到,DNA是一種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被成為基因。將此概念運用到張懷強的景區(qū)策劃理念中去,就是“要讓文化DNA注入到景區(qū)策劃中去。”
“河南不缺乏景區(qū),而是缺乏文化的注入,如何將文化景觀化,藝術化,是我們該深刻關注的地方。”他說到,“人有錢的話可能都不想露富,但是文化不一樣,每個城市或地域都希望通過文化這一紐帶去傳達出自身的特質,河南的許多旅游景區(qū)大多是一種文化遺傳,這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符號,要把它表現得恰到好處。”
由此,他提出“文化顯現論”,彰顯地域文化,但是這種“顯現”不是出一本書,刻一個碑文,這都不對。而是,將文化與藝術結合,用藝術的手法去表現和傳達文化,將最經典的東西彰顯出來。
例如,他在策劃靈山景區(qū)的時候,就把一個“靈”字琢磨了一番,在他看來,“靈”有三層含義:首先,指水靈靈,水在人們心中意味著純潔和自然;再次,指人杰地靈,這里有許多的名人軼事,這些東西都可以在景區(qū)策劃的時候融入進去,讓大家在參觀的同時,了解這里的歷史和人文;另外,就是悟靈,靈山很深厚的佛教文化,而這種佛教文化是值得大家慢慢感受慢慢參悟的。
而怎樣去讓游客感悟?這就是文化顯現論的重要性。
例如,你在表現佛文化的時候,可以用‘蓮花’‘顯現’出來”,這在他策劃靈山景區(qū)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竹橋福渡眾生,掩映而來的還有鶴汀云渚,竹樓恰到好處地立在游客需要休憩的地方,靜靜地坐下來,可遠觀蓮花瀑布……一 切景語皆佛語,萬般眾象,寧靜致遠。
最為有趣和寫意的還屬他策劃靈山“黑白道”時,這一創(chuàng)意將當地文化與哲理思辨結合,游客走到這里的時候,發(fā)現分開了兩條路,一條是由一塊兒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