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洛陽三彩篇”系列之
□首席記者 于茂世 文圖
引子
PREFACE
駱駝、駿馬、仕女、胡人俑、鎮墓獸……
說起“三彩”,自會浮想聯翩。想來想去,想到的,往往還是1000多年前的“唐三彩”。
駱駝、駿馬、仕女、胡人俑、鎮墓獸……
“唐三彩”如彼如此,構成20世紀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但是,20世紀中國人的“共同記憶”,將不再會是21世紀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快,快來看呀!這不是咱課本上剛學過的‘三彩藝’瓷板畫?!”五六個小學生在洛陽三彩藝術館游玩,一個小學生猶如發現新大陸一樣,招呼著她的同學。
聚攏在“‘三彩藝’瓷板畫”下,他們一陣陣唧唧喳喳,一陣陣尖叫笑鬧……
構成中國少年“共同記憶”的“‘三彩藝’瓷板畫(龍門印象之盧舍那大佛頭像)”,彩色印刷,收錄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美術》”課本上。
課本寫道:“流光溢彩的中國名陶——唐三彩,盛行于我國的盛唐時代,當時的東都洛陽地區是它的發源地。唐三彩以黃、綠、褐、藍等多種顏色相配,‘三彩’也是多彩的意思。它們造型多樣、內容豐富,折射出我國盛唐時期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本“唐三彩專頁”,文字簡練,附以4幅彩照,沖擊學生眼球。
彩照之下,輔以文字說明:三彩馬(唐),三彩長頸瓶(唐),三彩俑(唐),“三彩藝”瓷板畫郭愛和(現代)。
【由立體走向平面】
說起“三彩”,倘若只能想到駱駝、駿馬、仕女、胡人俑、鎮墓獸等1000多年前的“唐三彩”,那你不是老了,就是“OUT”了。
孩子知道,你不知道,能不服老?
時代在變,你不改變,能不被時代“OUT”?
小學三年級《美術》課本收錄唐代的三彩馬、郭愛和的“三彩藝”瓷板畫等,也許重在“義務教育”,為的是教化“祖國的花朵”熱愛并傳承中國的文化。
但是,郭愛和的洛陽三彩作品“中國馬壁飾”,收錄在人民美術出版社與北京、天津、上海、陜西、河南等10家省級美術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高等教育‘十一五’全國規劃教材·中國高等院校美術專業系列教材·《藝術鑒賞》”中,為的自是讓美術專業的中國大學生們,品味洛陽三彩藝術的另一番新的“風景”。
《藝術鑒賞》寫道:“中國馬壁飾,現代作品,郭愛和設計制作……系三彩瓷制成。長60厘米,寬60厘米。瓷板畫面中馬的造型,從傳統的立體唐三彩馬中脫穎而出,跳出平時立體的局限性,系用三彩的傳統工藝創新制作的平面三彩馬。設計者充分發揮三彩釉色流動、艷麗、色彩豐富的窯變特征,使三彩馬形象在流動的背景襯托下,顯得栩栩如生。
“郭愛和,出生于1964年,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唐三彩’平面藝術的研究和設計,‘三彩藝’創始人。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展覽中獲得金獎,1990年被外交部指定為‘國務禮品’,代表作品有‘法界源流圖’、‘酣睡’和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河南館壁畫‘國之中·城之源’。”
2011年1月,《藝術鑒賞》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011年8月,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授牌儀式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郭愛和榮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藝術鑒賞》295個頁碼,其中《第三編·工藝美術鑒賞》60個頁碼,約占1/5。
其上,收錄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殷商文化“司母戊方鼎”、紅山文化“玉龍”等中國古代經典工藝美術作品;古希臘“法蘭蘇奧甕”、古羅馬“母狼”、古埃及“圖坦卡曼的黃金面具”等外國經典工藝美術作品。
《藝術鑒賞·第三編·工藝美術鑒賞》收錄的全世界唯一一件由當代藝術家創作的工藝美術作品,是郭愛和創作的洛陽三彩《中國馬壁飾》。
當然,電影方面,收錄的也有當代導演作品——美國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中國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日本黑澤明的《羅門生》等作品賞析;繪畫方面,收錄的也有當代畫家作品——中國國畫家何家英的《秋暝》、油畫家羅中立的《父親》、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的《記憶的永恒》等作品賞析;音樂方面,收錄的也有當代音樂家作品——中國作曲家陳鋼、何占豪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英國音樂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美國百老匯音樂劇《貓》等作品賞析。
在林林總總的世界頂級藝術大師中,除卻賞析他們的作品,《藝術鑒賞》為當代藝術家撰寫小傳者,唯有陳鋼、何占豪、安德魯·勞埃德·韋伯、郭愛和4人而已。
韋伯生于1948年,他將音樂與戲劇融為一體,《貓》是當今世界音樂劇史上最偉大的一部作品;
陳鋼生于1935年、何占豪生于1933年,他們將西方的小提琴與中國的戲曲音樂融為一體,在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與演奏上,《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最偉大的一部具有中國風格的小提琴協奏曲;
郭愛和生于1964年,他的“中國馬壁飾”走出傳統,“從傳統的立體唐三彩馬中脫穎而出”,“平面三彩馬”自是建立在三彩傳統立體作品之上的一次最偉大的轉身與跨越。
4位當代藝術家中,郭愛和先生年齡最小。
“中國馬壁飾”能否成為最偉大的一件作品,也許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但是,《藝術鑒賞》教材的編寫者們,是審慎的;他們的立傳標準,是統一的——那就是,只有那些在傳統之上的創新者,《藝術鑒賞》才能為其“立傳”。
郭愛和還年輕,他的“中國馬壁飾”,也許還不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他的某件能夠立足于世界藝術之林的最偉大的作品,也許已經誕生,也許還在路上。
時間,終究會給出答案……
【由廳堂走向廚房】
教材編寫者,是審慎的。
藝術評論家著書立說,與教材編寫者一樣,也是審慎的。
“國大師”云集當代中國,教材編寫者們“熟視無睹”:2011年1月教材編寫者為郭愛和“立傳”之際,他還不是“國大師”。
2011年8月,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徐國楨先生的皇皇巨著《河南陶瓷藝術》;8月13日,郭愛和榮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年近80歲的徐先生,是當代河南陶藝創作的先驅,更是老當益壯的當代河南陶藝評論家。
評論劉建軍、劉志軍兄弟創作的“道玄缽”,《河南陶瓷藝術》云:“此缽為鈞窯器的形、色、釉、藝諸方面,撥開了一縷希望之光。”
3個月后,“道玄缽”在“2011首屆中國高嶺國際陶瓷藝術大賽”上斬獲銀獎,成為中國陶手在此次國際陶瓷藝術大賽上獲得的最高獎。
評論郭愛和先生的“國之中·城之源”,《河南陶瓷藝術》云:“實乃河南陶瓷藝術歷史開天辟地的創造者。”
3個月后,在“2011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百萬網民評瓷博·十大杰出陶瓷人物”網評乃至專家評比中,郭愛和所獲支持率一騎絕塵,入選“十大杰出陶瓷人物”。
還是在《河南陶瓷藝術》中,徐先生寫道——
洛陽三彩“在陶板上,以瀝粉的方法,立線、填油彩,創造了陶板裝飾畫這一三彩陶新品種……無論是書法與繪畫,工筆或寫意,都可以達到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洛陽三彩成為以艷麗、斑斕、華貴的色彩反映現代生活情趣、裝飾家居環境、雅俗共賞的藝術新品”;“當代河南陶瓷藝術……在某些或諸多方面有所發展,或者說是新造型、新產品,甚至像鈞瓷作為國家禮品或紀念品走向世界。是海選的中國陶瓷最高最佳的藝術品嗎?鈞瓷業內人……更清楚。歷史遺存的鈞瓷造型和鈞釉的器物不少,對照一下古今器物的藝術效果與風格,是不難分辨藝術性高低與審美價值的”。
毋庸置疑,鈞瓷是當下河南最為興旺發達的一個陶瓷品種。
徐先生對當下鈞瓷的評論,無非是“愛之深,責之切”——熱切期望鈞瓷能在不斷創新中華麗轉身,為中原經濟區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新區”做出自家更大的貢獻。
同樣毋庸置疑的是,當下鈞瓷的轉身與創新,尚不如洛陽三彩。
盡管洛陽三彩在產業規模上,還不及鈞瓷。
20世紀80年代,洛陽三彩走在了鈞瓷的前面。
20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之初,孔相卿的工藝創新、苗峰偉的商業創新,讓鈞瓷走在了洛陽三彩的前面。
但是,鈞瓷在“國禮”光環照耀下,遠離了生活,昂起了自家高貴的頭。
與此同時,20多年來,郭愛和先生不斷創新洛陽三彩,洛陽三彩由立體陶塑轉身而為平面壁畫,由平面壁畫轉身而為三彩釉畫。
傳承與創新,讓洛陽三彩更適宜于表達當下生活,服務當下生活。
三彩釉畫,掛得了廳堂,擺得了書房,下得了廚房,蹲得了茅房。
風雅起來,不讓書與畫;樸素起來,就是一塊泥做的、寫了字兒、畫了畫兒,卻能將生活裝點得更有情趣的陶磚瓷磚。
在傳承與創新中,郭愛和已然辟開洛陽三彩未來路……
平面三彩馬壁飾,從傳統的立體唐三彩馬中脫穎而出,跳出了立體三彩的局限性。就此,洛陽三彩釉畫掛得了廳堂、擺得了書房、下得了廚房、蹲得了茅房,走進人類生活各個空間,再造人類新的斯文生活。【原標題:郭愛和辟開三彩未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