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只有在夜里才能展現(xiàn)出迷人的魅力,所以對張金漢老先生的采訪就約在了晚上。
理事廳街38號門前掛著的兩個紅燈籠是電話里張金漢告訴記者尋訪他的標記,記者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位“汴梁燈籠張”的第六代傳人。
張金漢家的廳堂不算寬敞,加上頭頂上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的燈籠,整個空間顯得更為擁擠。“先看看我的燈籠吧!”和藹可親的老人將燈籠的電源接通了。在彩燈的照耀下,他像個孩子一樣興奮。
“汴梁燈籠張”的歷史
從清朝晚期開始,“汴梁燈籠張”制作技藝日趨精湛,一代代傳承,已經(jīng)有了七代傳人。
清朝晚期,古都開封的尋常巷陌理事廳街西頭的院落里,一家燈籠店鋪以制作宣紙花燈、宋式木版畫燈為業(yè)。這家店鋪的主人就是“汴梁燈籠張”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名字叫張?zhí)?1743~1803)。他在書畫裝裱方面技藝精良,頗受人推崇。張?zhí)窒膊薀糁谱鳎坏珪嫛獭。能扎糊、彩繪,尤其對宋代精品彩燈有獨到的研究。當時官府門前高懸的宮燈及府內(nèi)懸掛的各種彩燈,不少出自他手。
第二代傳人張藝廣(1772~1842),張?zhí)樱诓薀糁谱骱徒荫衙俗之嫹矫婕妓嚦霰姡壬频癜妫洳薀魣D案雕刻堪稱一絕。他聰明過人,想象力豐富,他的代表作鯉魚跳龍門燈被認為是晚清開封的彩燈代表作。
第三代傳人張精業(yè),擅長從休閑游樂中選材,其風車燈迎風轉動,速度甚快,而且燈內(nèi)蠟燭在重力作用下不傾斜、不歪倒、不影響彩燈發(fā)光,明顯增加了科技含量。
到了第四代傳人,張弘以宣紙竹篾彩燈制作見長,系中原地區(qū)在塑料燈出現(xiàn)之前春節(jié)時的玩燈。清光緒二十七年,張弘與3個兒子率領工匠參與了慈禧太后開封行宮的裝修。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入內(nèi)觀賞一周,贊賞有加:“行宮陳設壯麗,儼然有內(nèi)廷氣象,甚為滿意。”由此,張弘的“敬文齋燈籠張”成為開封彩燈行業(yè)的品牌。
第五代傳人張嘉義,一生致力于彩燈研究與制作,把民間玩具與彩燈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產(chǎn)品幾十種。其折疊拉合燈、瓜燈等作品,能開能合,便于保存攜帶,使玩燈在市井大大普及。
第六代傳人張金漢是在花燈的世界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他8歲就跟隨父親張嘉義學藝,從每年8月開始一直到春節(jié)前夕,張金漢沒時間出去玩耍,也沒時間去看一場電影。

圖:張金漢復原的由宣紙制作的宋代“走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