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收季節,汝南縣羅店鄉就會出現一個怪現象,麥秸稈比麥子貴,賣1斤麥秸稈的錢可以買到5公斤小麥。
近日,筆者來到汝南縣羅店鄉小王寺村采訪。該村農民王六妮興奮地對筆者說:“她家已經連續三年都與麥草畫廠簽訂了收購訂單。今年有3畝多小麥都是人工打收的,這樣雖然辛苦些,但1斤麥秸頂幾斤糧食賣,很值的!據她介紹,她家每年光賣麥秸稈就能收入2000多元。
植根文化之鄉、出自農家之手的汝南麥草畫是在汝南王橋農民畫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經過30多年的探索,以其獨特的創作手段、鮮明的藝術魅力,已經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知名文化產業,被譽為“點草成金”的“中華一絕,民間瑰寶”。汝南縣麥草畫、麥草畫工藝瓶等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西歐、東南亞等國際市場,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
源遠流長的農民畫
王橋農民畫的發源地是羅店鄉(原來的王橋公社)。王橋農民畫起源于明清,已經有300年歷史,在“文革”時期因為形勢的需要,王橋農民畫以宣傳畫的形式再次彰顯于世,引起了時任王橋公社黨委書記冀世清的重視,1971年1月正式開辦了第一期王橋農民畫學習班,聘請解振乾、李學普、薛明亮等為教師;1972年創辦了王橋農民畫學校,農民畫創作開始興起并很快在全鄉普及;1974年春,羅店鄉辦起了河南省第一所農民美術學校,為農民畫創作培育出一批優秀的人才。上世紀80年代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王橋大地,給農村帶來了萬千氣象,也給王橋農民畫注入了新的活力。王橋農民農忙種田,農閑繪畫,作品在省內外展出時屢屢獲獎。
農民畫立意簡單,線條單純,著筆輕快,質樸純真,表現了勞動人民的勞動場景和豐收后的喜悅心情,以現代農村風土人情、人物的形象、常見的農村動植物為主要題材,突出反映了農村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和切身感受。
據介紹,從1971年至今,先后有1200多人參加了農民畫的學習和培訓,其中骨干作者150多人,一般作者700多人。1993年,經河南省文化廳批準,汝南縣創辦了全國首家農民畫院——河南王橋農民畫院,畫院擁有國家級書畫協會會員36人、省級會員58人。截至目前,王橋農民畫在國家級展出中獲獎39幅,省級展出中發表750幅,其中農民畫家袁寶華創作的《春回大地》、《蘆蕩晨曲》等一大批作品在國內外獲獎。1994年春,他們送往日本展銷的農民畫,第一次創匯20多萬日元。1996年羅店鄉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
麥草畫——農民畫的延伸和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變化,羅店鄉農民畫家轉變傳統觀念,把農民畫這一特色文化納入市場經濟軌道,開展以文養文、多業助文活動。他們在農民畫的基礎上,利用麥桿, 開始了麥草畫的研制與開發。他們大膽吸收國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精湛的制作工藝研制出風格獨特,形神兼備的麥草工藝畫。1993年,以袁寶華為首的一群眾農民畫家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籌資70多萬元成立天中麥草工藝品有限公司,興建一座麥草畫生產辦公大樓,改善了企業環境,擴大了麥草畫生產規模。在引進高科技生產工藝的基礎上,公開在全鄉招聘300多名文化素質高、心靈手巧的青年農民從事麥草畫生產制作。 如今,這些青年農民都成了企業的技術骨干和當地文化產業的帶頭人。
日前,筆者在汝南縣袁月英麥草畫藝術研究院,見到了當地麥草畫生產新的領軍人物——袁月英。從小受父親袁寶華的影響,她從19歲就開始在天中麥草畫有限公司學習繪畫、制作,很快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她以汝南梁祝故里文化為素材,制作的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梁祝愛情等系列作品,曾榮獲河南省第三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一等獎、中國專利博覽會金獎。2003年,袁月英成立了自己的麥草畫藝術研究院,在繼承和發揚祖傳民間工藝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大膽創新,開發出麥草畫花瓶、麥草畫藝術珍品、麥草畫工藝口杯等200多個品種,年創產值300多萬元,安排農村富余勞力100多人,成為當地麥草畫生產的主要企業。
據她介紹,天中麥草畫畫面采用精致豪華材料作基板,莊嚴、肅穆的色彩作底襯,整體畫面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可與汴繡、蘇繡媲美,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產業自投放市場以來,天中麥草畫以其構思新穎、造型逼真、做工精細、自然古樸、高貴典雅等特點,深受國內外客商青睞,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十多年間,天中麥草畫經過6次更新換代,開發出了花鳥、山水、人物、歷史名畫等6大系列100多個品種,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公司知名品牌“天中山”牌麥草畫已經國家工商局商標注冊,并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同時還獲得了進出口經營自主權。作品《清明上河圖》、《騎虎女神》分獲全國工藝美術大展一等獎和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銀獎。該公司還被有關部門指定為“旅游產品定點生產企業”。
麥草畫工藝瓶——讓人驚嘆的發明
作為一個企業,只有不斷的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才能不斷的發展壯大。汝南縣麥草畫在向多樣化、精品化生產的同時,更注重新產品開發和研制。2006年,汝南縣一笑堂成功研制開發出新的工藝品——陶瓷麥草畫工藝瓶。這項發明把汝南的麥草畫和景德鎮的瓷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觀之凸凹有致纖毫畢現,觸摸光滑細膩溫潤如玉。陶瓷麥草畫工藝瓶的神奇之處在于把瓷器和麥草畫這兩種我國的藝術瑰寶完美結合在一起。比起傳統瓷器,它具有植物莖稈的自然光澤和紋理,有用料安全、形象逼真、立體感強等特點;比起傳統麥草畫,它有抗氧化、永不褪色和更加實用等特點,易于長期保存。目前該公司現已研發出6大系列300多個品種。產品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后,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俏銷國內外市場。
文化產業富了當地百姓
“一捆捆麥桿以前只能喂牛或焚燒,價值之低簡直可以忽略為零。而今經過這些農民的精巧制作搖身變為美侖美奐的麥草畫,一幅畫價值飆升到上千元人民幣!”日前,這則新聞經臺灣東森電視臺拍攝的《兩岸2009》欄目播出后,更使汝南天中麥草畫在寶島臺灣家喻戶曉。
麥草畫、麥草工藝瓶俏銷使昔日的廢棄物麥秸稈變得金貴起來。當地許多農戶放棄聯合收割機收割,自己動手收割,把最好的麥秸挑揀出來賣給麥草畫公司。
據袁月英介紹說,汝南縣麥草畫生產一年消耗的麥秸稈就有1萬多公斤,其中一部分由當地農戶提供。每年麥收前,都需要提前與100多家農戶簽訂收購訂單,確保原材料充足。目前,該縣已發展家庭麥草畫加工戶150多戶,年需麥秸稈10多萬公斤,僅此一項就為農民增收100多萬元。
以天中麥草畫有限公司、天中禮品有限公司為主的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地很多農民放下鋤頭,拿起筆桿,靠麥草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