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如浮雕般的麥草畫,亭亭玉立的麥草畫屏風,如國畫般可以卷收自如的卷軸麥草畫,還有光滑細膩溫潤如玉的陶瓷麥草畫工藝瓶,走進河南省汝南縣羅店鎮,這樣精致獨特、充滿藝術韻味的麥草畫作品比比皆是。
這是農民畫家們的創新之作。在羅店鎮這個“汝南農民畫”的發源地,傳統的農民畫已被推陳出新,造就了今日名揚海內外的“汝南麥草畫”,也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汝南全縣農民畫傳人輩出,農忙種田、農閑繪畫的汝南農民也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畫農”。目前全縣從事這項文化產業的有兩萬多人,年產值兩億元。
創新:農民畫變身麥草畫
“汝南農民畫”源于明清,已有300余年歷史。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羅店還叫王橋公社,就已成立了“王橋農民畫院”,涌現出農民畫家400多人。1993年,汝南縣又創辦了全國首家農民畫院——河南王橋農民畫院。
有了這樣的農民畫家培養基地,農民畫獲得極大發展。2006年,“汝南農民畫”入選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轉變成生產力?這要從“汝南農民畫”延伸出的“汝南麥草畫”說起。1993年,以汝南縣著名的農民畫家袁寶華領頭,在農民畫的基礎上,利用麥秸稈開始了麥草畫的研制與開發。他們大膽吸收國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精湛的制作工藝研發出了風格獨特、形神兼備的麥草畫,其風韻可與汴繡、蘇繡媲美。
有了麥草畫這個“鎮鄉之寶”,羅店鎮政府決定以此為契機,開辟本土文化產業,籌資 70 多萬元建起了麥草畫生產辦公大樓,成立了天中麥草畫工藝品有限公司,在全鎮招聘500多名心靈手巧的青年農民從事麥草畫生產制作。
天中麥草畫經過多次更新換代,開發出花鳥、山水、人物、歷史名畫等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麥草畫作品《清明上河圖》、《騎虎女神》分獲全國工藝美術大展一等獎和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銀獎。
與此同時,麥草畫產業也迅速發展。天中公司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獲得進出口經營自主權。公司聘請的農民畫家中有許多成為企業技術骨干和文化產業帶頭人,有的在本地開始自主創業,有的還遠赴武漢、鄭州等地創辦多家麥草畫廠。
發展:麥草畫做成文化產業
時下,“汝南麥草畫”的新一代領軍人物是袁月英。袁月英是袁寶華的女兒,從小得到父親的藝術指點。她以汝南梁祝故里文化為素材,制作出的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梁祝系列作品,曾榮獲河南省和全國多種工藝美術獎項。
2003年,她成立了袁月英麥草畫藝術研究院和天中禮品有限公司。在繼承和發揚祖傳民間工藝的基礎上,她勇于探索,大膽創新,開發出了麥草畫工藝口杯、浮雕麥草畫、麥草畫屏風、卷軸麥草畫、立體麥草畫等千余個品種。如今公司年創產值500 多萬元,安排農村富余勞力 500多人,成為當地麥草畫生產的主要企業。
今年40多歲的趙俊明、張冬夫婦是羅店鎮羅西村人,也是從天中麥草畫廠走出的技術骨干。1998年,他們成立了明振麥草畫工藝品廠,產品暢銷海內外,年創產值200多萬元,有300多人給廠里加工麥草畫。2011年7月,他們在北京與《心靈雞湯》作者、美國億萬富翁馬克漢森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按照訂單為其制作。張冬說:“這些天收到的訂單很多,都做不及。我們剛為馬克漢森制作了160幅自由女神麥草畫,發往美國。 ”
汝南縣一笑堂也是當地生產麥草畫的知名企業,2006年他們成功研制開發出新的工藝品——陶瓷麥草畫工藝瓶。這項發明把汝南麥草畫和景德鎮瓷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深受市場歡迎。公司采取 “公司+農戶”的形式,帶動500多農戶加工生產,每年為“畫農”增收千萬元以上。
據了解,經過這些年的創新發展,汝南麥草畫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但在發展中也遭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經營導致人員很難管理,技術容易流失,缺乏專業協會的組織管理來規范行業競爭等。對此,袁月英認為,汝南麥草畫要想在龐大的禮品市場站住腳,還需大手筆,大動作。
帶動:文化產業富了當地百姓
每天吃過飯,收拾停當,汝南縣羅店鄉六合村婦女楊花便坐在自家屋里,寫寫畫畫,剪剪粘粘,開始制作麥草畫。
“在家里做麥草畫比外出打工強多了,一個月平均能掙 3000 多元,也不耽誤給孩子做飯,照看家里。”楊花笑著說。
楊花的守家致富,是羅店鎮麥草畫產業輻射的結果。目前,不僅羅店鎮有3000多人從事麥草畫加工業,周邊許多農民也加入“畫農”行列。據了解,在汝南縣像楊花一樣農忙荷鋤、農閑作畫、足不出戶吃上“文化飯”的農村富余勞力有近萬名,每人每月平均收入3000 元~5000 元不等。
麥草畫、麥草工藝瓶的俏銷,使得昔日被當柴燒的麥秸稈身價倍增,出現“汝南麥秸比麥貴”的現象;許多農戶人工收打小麥,把挑揀好的麥秸稈賣給麥草畫公司,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一年增收 100 多萬元。
2011年,依靠弘揚民間文化推動經濟的羅店鎮,被河南省命名為“文化產業特色鄉村”。(李勤玲)
編輯短評
鄉村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我國農村有著深厚的文化藝術土壤,孕育了千姿百態的藝術品類。如何通過傳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推陳出新,建設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帶動農民致富、鄉村發展,是值得地方政府思考和謀劃的事。
農民畫、民族刺繡、工藝編織等,都是中國鄉村藝術的瑰寶。如何挖掘這些鄉村藝術的內在價值,提升它們的藝術品位,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出符合時代審美的藝術品,并將它們成功推向市場,是把鄉土文化做成產業的關鍵。“汝南農民畫”的發源地——河南省汝南縣羅店鎮的做法正是因循這樣的思路。該鎮農民畫家承襲傳統又不守舊,在“汝南農民畫”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汝南麥草畫”,當地政府將這一特色文化納入市場經濟軌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產業,不僅催生了大量農民藝術家,也帶動當地農民,尤其是婦女在家致富。
羅店鎮的實踐說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市場經濟可以并行不悖,鄉村文化產業大有可為。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也是搞活地方經濟的新動力,可以開辟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
當然,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要把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產業做大做強,也需要地方政府進一步的引導管理,需要技術更新和現代管理手段的引入。這是鄉村文化產業能夠持續發展的保證。(周儉)【原標題:麥草作畫 汝南農民吃上“文化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