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茱萸絳囊香

2013/8/6 11:45:45 點擊數: 【字體: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九重陽節,人們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戴茱萸絳囊、插茱萸枝,以求吉祥洪福,這種習俗延續至今。

    為了解茱萸絳囊的前世今生,2月21日,記者趕到上蔡縣,采訪了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陽茱萸絳囊的代表性傳承人——張社老人。
 
    記者探訪茱萸絳囊傳承人

    21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茱萸絳囊傳承人張社家。離張社家還有一段距離時,記者便聞到了一股特殊的香味。

    張社正坐在家門口制作茱萸絳囊。

    得知記者的來意,張社老人起身走進屋內,拿出十幾兜已經做好的茱萸絳囊讓記者看。

    這些茱萸絳囊除了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外,還有鳳凰報喜、喜雀登枝、孔雀開屏、仙鶴祝壽、鴛鴦情長、壽星捧桃、招財進寶、一心愛國、和平之鴿、情系華夏等40多個品種。茱萸絳囊造型逼真,芳香溢人。

    “茱萸絳囊是如何制作的?”記者問。

    “做茱萸絳囊,要備剪刀、針線、棉花、香料粉、珠子等材料。當然,還要加上一雙巧手,才能制作出好作品。”張社老人介紹,做之前要先用布料、漿糊在板子上打袼褙,袼褙晾干后剪出各種造型才能做。

    “在材料備齊的情況下,我一天最多做3個茱萸絳囊。”張社老人說。

    小小的一塊布,到了她手里,就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我退休后,最大的愛好是做茱萸絳囊。因為針線不離手,我這十個手指頭都變形了。”張社老人伸出十指說。

    如今,張社老人雖已過了古稀之年,但她依然耳不聾、眼不花,有使不完的勁。
 
    退休后結緣茱萸絳囊

    1932年9月4日,張社出生于上蔡縣東岸鄉套樓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在她8歲那年,母親因病無錢醫治去世。在鄉鄰們的幫助下,父親和張社將母親草草入葬。后來,她跟著父親逃荒要飯。

    12歲時,村里一富人家雇傭繡工,這對于酷愛刺繡工藝的張社而言,無疑是一次人生轉機,這為她掌握精湛的針繡技藝,提供了一個好機會。從此,村里凡遇婚慶喜事,各種剪紙圖案,刺繡活,無一不經張社之手。小小年紀的張社,成了村里的名人。

    為了展示自己當年的繡功,張社老人拿出當年繡的枕頭。“這上面繡的是一個仙女,當時我只繡了兩天,就完成了。”張社說。

    張社16歲時,在上蔡縣東岸區剿匪反霸工作隊擔任團委宣傳員,后來她又擔任東岸公社婦聯主任。1973年,張社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她在上蔡縣電業局任婦聯主任。

    在工作崗位上,張社數十年如一日,干一行,愛一行,連年被授予生產標兵、先進個人稱號。

    1993年張社退休后,開始潛心研究茱萸絳囊。在過去,每到重陽佳節,人們都會戴茱萸絳囊,以求平安吉祥,但如今這個習俗正在漸漸消失。為了搶救這一民間工藝,張社全身心投入這項工作中。
 
    茱萸絳囊成為重陽節的佩戴之物

    退休在家的張社,為何鐘情于茱萸絳囊?“這還要從它的起源說起。”張社老人介紹。

    傳說,汝南(上蔡古屬汝南郡)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你家有災禍,快點讓家人做茱萸絳囊扎于臂上登山,此禍即消。”桓景照他的話去做了,晚間返家,果見雞犬牛羊皆暴死。費長房聽說后說:此可代之矣。

    后來,天下人皆仿佩戴茱萸絳囊,久之遂成民俗。

    張社說,茱萸,屬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夏日開花,秋季結果,其果實辛辣芳香。

    此外,茱萸還是一味好藥,可以用來治病、延年。古人說“飲茱萸落葉井中水無瘟病”。茱萸還可用來泡酒保健身體,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重陽節起源地是上蔡縣,古為蔡國。從東漢至今一直有“年年都有九月九,莫忘爹娘縫只屬相絳囊掛胸口”這一說法。 2005年12月,上蔡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并列入全國“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范地推薦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自民國至今,能縫制茱萸絳囊者寥寥無幾。張社一直沒有忘記少年時學的縫制茱萸絳囊技術,退休后潛心研究茱萸絳囊縫制工藝,為這一傳統工藝復興而努力。

    此后,茱萸絳囊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張社根據這種環境的變化,對這一傳統制作工藝進行改進,把原來單一造型的茱萸絳囊發展成40多個品種,縫出十二生肖、鳳凰登枝、孔雀開屏、仙鶴祝壽等既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又有鮮明時代特點的工藝品。

    上蔡縣是重陽節的發源地,每年,有許多海外華僑回到上蔡縣尋根祭祖,他們臨走時,都要帶一些張社制作的茱萸絳囊。他們說,這茱萸絳囊做工精美,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豐富的重陽文化內涵,是家鄉的文化特產。

    2006年,張社帶著她縫制的茱萸絳囊參加在深圳舉辦的全國工藝品展銷會。同年,茱萸絳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張社對于茱萸絳囊的貢獻,還不止于此。她無私地把自己的技藝傳授于人,免費培訓近百名愛好者。

    在她的帶動下,上蔡縣東岸、楊集、蔡溝等鄉鎮,有不少人以制作茱萸絳囊為業。尤其在崇禮鄉,有數百名婦女從事茱萸絳囊制作。

    如今,上蔡縣的茱萸絳囊已走出國門,名揚天下。

    今年已81歲的張社告訴記者:“只要身子骨還硬實,我就要將茱萸絳囊制作工藝傳承下去。”□晚報記者   戚飛   劉金霞/文【原標題:茱萸絳囊香】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2年02月22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土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