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王玲
中原網訊 黃河金沙泥藝術研究所是由王玲夫婦于1986年創辦于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黃河金沙泥藝術的前身為黃河澄泥藝術。因其中含有金光顆粒和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故此被專家學者命名為黃河金沙泥藝術。黃河金沙泥藝術主要包括黃河澄泥硯、黃河澄泥磚雕、黃河金沙泥茶具三個大類。
炎黃二帝造型澄泥硯
大型磚雕《西游記》創作
大型磚雕《紅樓夢》被中國首屆“槐花杯”環境雕塑大賽評為“槐花獎”
以浪漫主義手法創作的《三國演義》
以浪漫主義手法創作的《三國演義》
1986年,王玲,張存生夫婦被招聘到黃河游覽區從事大型磚雕《西游記》的創作,每天面對著洶涌澎湃的母親河,王玲萌生用黃河泥將古典四大名著的藝術魅力重新展現出來的想法,于是,她和愛人張存生開始收集大量的古典名著、歷史小說,佛教故事。用磚雕的形式,根據已有資料,設計了四大名著的一系列人物。他們研究各種人物的神態造型,靠以往的經驗自我琢磨,創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們計劃用10年的時間在黃河岸邊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一系列經典故事用磚雕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古典名著的藝術魅力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新的工程就這樣開始了,在不分晝夜的精雕細刻中,他們用一種對藝術近乎癡狂的熱愛,尋求著最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力求用現代的語言現代傳統藝術的美,展現名著的深厚文化內涵。他們創作的《紅樓夢》系列磚雕,無論是群體形象的《元妃省親》,還是只有兩個人的《共讀西廂》,無論是人物還是背景、大到亭臺樓閣,小到花草樹木,無一不栩栩如生,采用了高浮雕、浮雕、陰陽線刻于一體的雕刻手法,人物突出,背景寫意的表現手法,細膩地再現了《紅樓夢》的典雅風格,而以浪漫主義手法創作的《三國演義》則以宏大、粗獷的氣魄展現金戈鐵馬、劍氣沖天的三國戰場。“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1998年,王玲,張存生夫婦創作的大型磚雕《紅樓夢》被中國首屆“槐花杯”環境雕塑大賽評為“槐花獎”。
大云龍硯
澄泥硯金沙泥茶具
澄泥硯金沙泥茶具
黃河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據宋代顧之彥《硯譜》記載,黃河澄泥硯唐人品硯為第一,歷來被視為國寶,為名人巨匠所珍愛。澄泥硯興于唐宋,沒于元,傳說清帝乾隆嗜其入魔,引起朝野志士力圖研制,終未成功。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玲與一位書法家交流.而得知澄泥硯的典故,從此,王玲夫婦開始了澄泥硯的制作探索。
在探索古代制作絕技的基礎上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硯泥精心選配,桌上到地下都是硯臺坯的小屋里,他們樂此不彼,不分晝夜地試驗著,制硯過程十分繁雜,配泥,制坯,設計,雕刻到燒窯,環環相扣,每一環都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硯的質感,色澤與外觀,陶藝是“土與火”的藝術,任何一件陶藝作品都是材料的質地、工藝手段、藝術表現形式三者的統一,是科學技術的綜合體現的統一。澄泥硯雖出于陶卻勝瓷賽玉,不施釉卻能呈現玉的光彩與質地,這就需要更高的制作、燒窯技術。燒窯的掌握至關重要,泥土有寬泛的可塑性能,而火有無數變幻的表現,不同的溫度顯現出不同的質地,不同的質地又有不同的表現力。具有變幻魔力的燒造方法,使陶藝外觀、質地、色彩、肌理千變萬化,而要呈現出這種千變萬化的效果,制作出精品,則需要作者“火眼金睛”,依靠他們的觀察與經驗。為此張存生、王玲夫婦經常整夜地守在爐腔口,注視著火候的變化,嘴唇燎起了水泡竟全然不知。就這樣,終使堅潤宜墨光溢于玉的黃河澄泥硯重現于世了。
王玲制陶器于物化,做學問于內心,在深挖黃河古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更新觀念而不失傳統,將“泥與火“凝聚成最簡單的語言形式,由黃河走向世界,促進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國度,不同語言的人進行更廣泛的文化交流。王玲認為,陶藝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物以載道,蘊含著深厚宏博的中華文化精神。而茶具則從多個方面體現了我們民族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2000年,王玲承擔的河南省和鄭州市2000年科技攻關項目《黃河金沙泥系列工藝品的研制與開發》通過了河南省教委組織的專家鑒定,一致認為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王玲所創作的作品多次獲國內國際大獎80余項,曾多次攜作品出國舉辦展覽,進行文化交流。中央電視臺一套、二套、四套、十套、上海衛視、河南衛視、
《人民日報》《中國旅游報》《中國藝術報》《河南日報》《香港商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對其事跡進行報道。
作為一名工藝美術師,王玲積極投身于工藝美術事業,籌劃建立了黃河金沙泥藝術研究所,不但在澄泥磚雕上狠下功夫,而且還在黃河澄泥硯和黃河金沙泥茶具的研制開發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已研制開發出硯臺一百六十多種,茶具二百二十余種,這些成果不僅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而且極具使用價值。另外又研制開發了旅游紀念品三十多種。將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將自己的藝術技藝同社會結合起來,服務于社會,為社會和民眾創造美。
黃河下游積沙成患,嚴重影響生態平衡,王玲利用取之不盡的黃河泥沙資源,帶領當地農民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的生態利用之路,在社會上起到了良好的反響,宣傳了黃河文化,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積極的開拓市場,王玲也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切實的解決了一不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同時帶動了旅游業,餐飲業的發展,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她著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解決當地農村青年就業難問題的同時也弘揚了黃河文化,使當地的農村孩子也很好的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帶動了邙山區經濟的發展,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促進了文化的進步。
澄泥硯金沙泥
斧頭茶具
鄭州黃河金沙泥藝術研究所部分榮譽
1991年黃河藥物澄泥硯制作工藝獲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為91111091.7
1999年王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1999年制作河南省慶祝澳門回歸禮品九龍晷巨型黃河澄泥硯。
2007年黃河澄泥硯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11月《黃河岸邊是我家》榮獲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最高獎(山花獎)。
2008年4月黃河澄泥硯《炎黃二帝》在首屆中國炎黃文化周“河南非住址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精品展演”中榮獲金獎
2008年2009年黃河澄泥硯榮獲鄭州市第九屆、第十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2008年7月 中國農業博物院收藏澄泥硯作品《云龍硯》《炎黃二帝硯》
2009年5月 河南技術創新成果活動中,王玲被評為“河南十大杰出藝術創作特別貢獻人物”
2009年09月鄭州黃河金沙泥藝術研究所被授予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
2009年10月 所長王玲榮獲第三屆徳藝雙馨民間文藝家稱號
2009年11月 所長王玲在“感動中原——60年•60事•60人”評選活動中當選
2009年11月 在2009“河南之星”設計藝術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2010年8月在第十屆煙臺工藝品博覽會獲得銀獎
2010年10月汝州汝瓷藝術節上澄泥硯被汝瓷博物館收藏
2010年11月獲得全國性文藝新聞出版大獎
2011年8月長春《八仙如意硯》榮獲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
2011年10月榮獲煙臺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2012年5月合肥工藝品博覽會榮獲金獎
2012年8月榮獲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大賽中南賽區銀獎。
2013年2月榮獲河南省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鼎獎。
多年來培養從事藝術雕刻的學生800多人。其中免費培訓下崗工人160多人,殘疾學生58人。澳大利亞、匈牙利等16個國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一套、二套、四套、七套、十套、上海衛視、廣東中山電視臺、云南電視臺、河南衛視、鄭州電視臺、旅游衛視,《人民日報》《中國旅游報》《中國藝術報》《河南日報》《香港商報》《河南工人報》《百姓視點》《河南畫報》《工藝美術》《東方文學》《東方風采》《農村青年》《伴侶》《目標》《河南科技報》《教育時報》等多家新聞媒體進行報道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