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李家的大門,李遂聽問:“早早兒就吼上了,碰上啥喜事了?”
李根旺說:“這幾天老下雨,憋得慌,吼兩嗓子,也算晨練了。提起喜事,還真有幾件。一是煙水配套工程可真美,管子鋪到地里,到泵房一‘刷卡’就會自動出水,一畝地澆一遍能節水8噸多。有了這玩意,今年我種3畝煙,一畝地能見錢3500塊。二是農網改造后電壓穩了,家用電器現在能派上用場了。三是有線電視“村村通”,不看“雪花”電視了。四是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上有咱村的二簧戲。你說,這哪一件不該唱。”
當記者夸他唱得不錯時,他連連擺手:“不行,不行,破喉嚨爛嗓子瞎吆喝。俺村就數李根照唱得好,人家須生、武生、丑角、凈角樣樣精通,是龐莊二簧戲的第五代傳人之一。”
據李遂聽介紹,龐莊村的二簧戲起源于清朝末年,最早是由村里的一名落第秀才引進的,原先是地攤戲,后來逐漸發展壯大。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團演職人員一度超過40人,能夠演出大型古裝折子戲近50部,如《討荊州》《黃鶴樓》《打焦贊》等。
記者見到李根照時,他正和8位老漢在收拾道具。提起龐莊二簧戲,他立馬來了精神:“那時候咱村的戲在全省都是叫得響的。有一年在白龜山水庫建設工地上演出,省里幾十個劇團都來比賽,咱村的戲硬是得了頭獎。在那段時間里,咱龐莊村的二簧戲很有名,劇團是縣里的一面紅旗,多次代表縣里去許昌地區參加文藝會演,還得過不少獎,在整個老許昌地區很有名氣。”
談及二簧戲的現狀,老人兩眼迷茫,嘆了口氣說:“現在村里年輕人喜愛流行音樂,看不起二簧戲,對劇團活動參與熱情不高。我們這些人都已經七八十歲了,劇團里沒有年輕人是我最擔心的。如果再不把村里的戲傳下去,恐怕老二簧就要在我們這些人手里失傳了。”(本網記者溫書功)【原標題:[記者走基層]龐莊二簧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