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郟縣茨芭鎮龐莊村的村委大院里,久違的鑼鼓聲又響起來,悠揚的琴聲再次響起,沉寂了將近5年的龐莊村二簧班子又開演了。老演員們一個個粉墨登場,蒼老但仍然高亢的唱腔飄蕩在村子上空。70多歲的老藝人李根照把鼓點敲得有板有眼,整個戲班把二簧戲的神韻演繹得有聲有色,圍觀的群眾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
李根照是龐莊村二簧劇團里戲路最廣的老藝人,須生、武生、丑角、凈角樣樣精通,是龐莊二簧戲的第五代傳人之一,他9歲開始學藝,14歲就成了村里戲班的臺柱子,15歲他跟著戲班開始走南闖北討生活,光山、潢川、息縣等地。“那時候生活緊張,戲班唱戲不要錢,只要吃的,像叫花子一樣,那時我年紀小又愛唱戲,光想著好玩,吃飽了肚子就唱戲,倒也不覺得苦。”提起當年的唱戲生涯,李根照老人笑了起來。他還和戲班一起到過寶豐、汝州、襄城等地進行過演出。“二簧戲唱腔高亢婉轉、獨特優美,劇目又是宣傳忠孝節義的,因此很受農村人喜愛。”李根照說。
長期演藝生涯的鍛煉再加上悟性好,李根照對戲里的各種角色都能演,劇團里缺哪個角色他就演哪個角色,因此他的戲路最廣。后來戲班里的司鼓因病去世,他自告奮勇當起了司鼓。憑著自己對二簧戲的熱愛和感悟,沒過多久他就熟練掌握了打鼓的譜子和技巧。因為二簧戲與別的戲種不同,戲里演員的唱腔必須跟著鼓點走,司鼓是整場戲的靈魂,這樣一來,李根照就成了劇團里“絕對主角”。常言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遇到刮風下雨干不了農活,他就把一幫老伙計召集起來唱上一段,他說:“咱唱了半輩子的戲,對唱戲有了很深的感情,隔段時間不唱心里怪不得勁,再說經常唱唱,戲文也不容易忘。”
龐莊村的二簧戲起源于清朝末年,最早是由村里的一名落第秀才引進組建的,原先是地攤戲,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舞臺劇團。上世紀三十年代,龐莊村紳士張廷棟、張漢卿為劇團捐資購買了道具,并聘請人稱“大頭黑”的著名藝人作為劇團教師進行授戲,后來又在郟縣黃道沙溝煤窯的資助下,并在舊折子戲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和創新,使龐莊村的二簧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龐莊村的二簧戲劇團達到了全盛,演職人員一度超過40人,能夠演出大型古裝折子戲近50部,如《討荊州》、《黃鶴樓》、《過巴州》、《破洛陽》、《四郎探母》、《打焦贊》、《轅門斬子》等。
“那時候咱村的戲在全省都是叫得響的,有一年在白龜山水庫建設工地上演出,省里幾十個劇團都來比賽,咱村的戲硬是得了頭獎,那時省里有領導要把咱村的劇團轉成國家正式劇團,劇團上30多人全都轉成商品糧,但被當時縣里的一個在工地領工的領導給壓了下來,他是怕咱村的劇團轉走后,再有文藝比賽時郟縣就沒有能拿獎的劇團了。這個事是當年那領導后來說的。在那段時間里,咱龐莊村的二簧戲很有名,劇團是縣里的一面紅旗,多次代表縣里去許昌地區和平頂山參加文藝匯演,還得過不少獎,在整個老許昌地區和平頂山市都是很有名氣的。”提起在過去龐莊村二簧戲的輝煌,李根照老人一臉的自豪。
龐莊二簧戲劇團的經費主要依靠群眾捐款和村集體資助,隨著村集體收入的日益減少,劇團活動資金日趨緊張,難以為繼。現在劇團的主要演員均年事已高,村里年輕人又多外出打工,對劇團活動參與熱情不高。“我們這些人都已經七八十歲了,現在劇團的演員是七個老頭八顆牙,劇團里沒有年輕人是我最擔心的,如果再不把咱村的戲傳下去,恐怕老二簧就在我們這些人手里失落了。”李根照老人不無憂慮地說。
龐莊村的二簧戲世代傳承,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發揚光大這一優秀傳統劇種,對于弘揚以忠孝節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意義。祝愿這一有著深厚歷史價值的傳統劇種能夠薪火相傳,在今后的歲月里繼續展示它優美的神韻。郟縣茨芭鎮政府 李世旭 文/圖【原標題:龐莊村二簧戲盼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