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河南傳統說書人:傳統曲藝面臨傳承困難

2014/8/14 15:48:22 點擊數: 【字體:

    有著700多年歷史的馬街書會于農歷正月十三在河南省寶豐縣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說唱藝人把各種傳統曲藝帶到了馬街。在這些曲藝形式中,河南墜子以其濃郁的地域特色在百年間得以流傳和傳承下來。然而如今,年輕人嫌收入低、藝人老齡化等問題導致了這種傳統曲藝在河南民間傳承困難,一些老藝人感慨墜子即將失傳。

河南傳統說書人:傳統曲藝面臨傳承困難
 
    從正月十三到十六,在河南寶豐縣城南楊莊鎮馬街村應河東岸的田野里,到處都是說書的臺子。由于在河南本土,前來表演河南墜子的藝人并不在少數。一把墜胡,幾片簡板,張嘴就是動聽的韻律。但是,記者在現場發現,這些民間藝人年齡層普遍偏大,生活來源半農半藝,大都已經表演了幾十年曲藝。
  
    據了解,河南墜子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墜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結合形成,約有一百多年歷史。流行于河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從醞釀到形成,一直在民間流傳,保持著樸素的鄉土風味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來自平頂山市郟縣的李結實告訴記者,他家三代說書,從祖父一輩開始,就一直以半農半藝的方式維持生活。他從13歲開始學墜子,14歲開始登臺演出,幾乎每年都來參加馬街書會,至今已經堅持了將近40年。與他搭檔說表演墜子的藝人,也都是差不多年紀。
  
    “我主要是唱墜子,表演了這么多年了,也收過一些徒弟,現在有的當了木料場的老板,有的開了飯館,反正都已經不干這一行了。他們都覺得靠唱戲收入太低,維持不住生活,就紛紛轉了行當,這手藝也就撂下了。從事這個行當都要從小開始,因為小的時候記性好,接受能力也快,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也沒耐心學習這些老東西了。”李結實對著記者說出這番話的
  
    在書會現場,有一對說墜子的耄耋老人吸引了記者注意。他們都來自平頂山市寶豐縣,拉墜胡的康守望今年73歲,主說的康自立也有72歲高齡。據康守望介紹,他們在一個村子,都是自小學習墜子,由于生活變動,也不太以此為生,只是處于真心愛好。
  
    “我從不到20歲就開始學墜子了。那時候就是真的喜歡,村里也有老藝人,就跟著去學,F在我覺得墜子要傳承下去,太困難了。最大的原因還是不掙錢,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效率高的,寧可去做生意,我自己的兒子都去開飯店去了。再這樣下去,等我們這些老的都去世了,墜子怕是要失傳嘍!”康自立邊回憶邊對記者說道。
  
    今年30多歲的孫素芳是康守望和康自立現在為數不多的弟子,她在農閑的時候跟隨兩位老人學習拉墜胡和基本的唱腔。她告訴記者“我小時候,在村里經常有機會聽到老人們表演墜子,我喜歡聽《隋唐演義》、《楊家將》這樣傳統的劇目。現在很少能聽到了,村里一些老人都去世了,年輕人又不肯學。我只能趁農閑的時候學,年紀也大了,學不成什么樣子的。”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對于傳統曲藝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有著自己的見解。她說道:“過去的時候,但凡困難的地方都養說書人。因為窮,農忙之外,得靠手藝。老百姓懂書,所以才聽書。我覺得當地人應有兩點思考:一是建設一個文化園遺址,讓百姓知道這是一個傳承了700多年的說書的地方;再是在馬街留下一支不走的長期說書的演員隊伍,而不是只在正月里說幾天書,藝人們就都離開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長城曲藝網(2013-03-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