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舞獅運動的發源地,舞獅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歷代相傳,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極其燦爛的舞獅文化。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及其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事事平安。
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年多的歷史。舞獅以表演“武獅”為主,小獅一人舞,大獅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配以京鑼、鼓鈸、尖號逗引舞獅,表演騰翻、撲跌、登高、朝拜等技巧,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添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
梅花拳舞獅始建于明朝嘉靖時期,興旺于康熙年間。近年來該團多次被邀請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演出,曾與中央電視中欄目組《夢想劇場》、《鄉村大世界》、《在水一方》及河南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等文藝活動聯手表演、拍攝、受到了許多觀眾好評。
連續三屆榮獲北京市“盧溝曉月”中秋廟會文藝表演一等獎,北京蓮花池民間藝術大賽金獎,舟山群島世界民間民俗文化節金獎,邯鄲市首屆舞龍舞獅大賽一等獎;邢臺市文藝匯演一等獎等諸多獎項。2009年,還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最近,該團根據雜技、武術、舞獅等特點,改編了“八仙過海”、“雙獅讓路”、“雄獅甩尾”、“獅子卷尾”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它具備雜技的驚險刺激、武術的剛勁猛烈,又有舞獅的歡快喜躍。
舞獅活動讓我們對我國流傳千年的民間習俗藝術有了更深刻了解,學習龍獅精神,鍛煉身體和意志,也很好地啟發我們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熱愛和興趣。(原標題:安陽民間藝術表演《棗鄉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