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河南視窗訊 8月12日上午,記者隨內黃縣宣傳部有關同志到村民陳勤霞的畫廊參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工藝精細、裝裱精美的花瓶和畫框。經介紹才知道,工藝品上雍容華貴、栩栩如生的牡丹花皆系麥稈所制,這些工藝品都是內黃村民陳勤霞一家改良的麥稈畫,這些畫在河南省內十分暢銷,且被很多臺胞、外國友人收藏。
麥稈畫是我國早已失傳的隋朝宮廷工藝品,是中原地區民間傳統工藝品,已有千年歷史,享譽海內外,該工藝以當地生產的麥稈為原料,現將麥稈用藥品浸泡,經過熏、蒸、漂,鋪開正平后制成麥稈平片,再通過熨、燙使其表面碳化,在熨燙過程中通過溫度高低的變化,時期麥稈形成深淺不同的顏色,然后再通過剪、裁、印、編、雕刻等十幾道工序的技術處理,既保留了麥稈的自然光澤,有古色古香,形象、生動、逼真,在制作技術上吸取了國畫、剪紙、烙畫及刺繡等姊妹藝術的表現手法,制作出的作品古樸典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麥稈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陳勤霞一家開設一間30人的加工廠,以內黃和鄰近村莊為原料基地,以畫廊為銷售前站,在十幾年的制作和銷售過程中不斷創新產品工藝和品質,將傳統的麥稈畫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經過裝裱制成藝術品,每年收入可達十多萬元人民幣。每個工人每月也可獲得2000元左右的報酬。這家土生土長的農村作坊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企業”,陳勤霞一家也從靠天吃飯的農民變身為名副其實的農民“企業家”。
在內黃縣,熟悉麥稈畫制作工藝的村民有很多,陳勤霞打算近期再開設一家分廠,吸納更多的農戶參加到麥稈畫的商業化過程中。(劉慧穎)(原標題:內黃農戶制作麥稈畫變廢為寶 小麥稈開出“大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