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農婦耗時3年堆秀28米民俗長卷
2013/12/7 9:28: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內容表現的是當地農村從祭灶節(臘月二十三)到來年正月十七間的整個年俗記憶。其間以一條曲折的長街,串起田野村落、橋梁阡陌、街道民居甚至樹木花草,人物涵蓋男女老少1000多名村民,豫北年俗應有盡有。被當地群眾譽為豫北民俗版的清明上河圖
本報訊 一名普通的內黃婦女,靠著祖傳的堆秀絕技,以所在的村莊過年時的場景為基礎,花費了3年多時間,制作成了28米長的民俗風情長卷,被當地群眾譽為豫北民俗版的清明上河圖。
長卷首次亮相引起轟動
“咦……,這是干啥嘞?”昨日上午,內黃縣田氏鄉湯東村,村民李紅云在丈夫張國中以及10多位鄰居的幫助下,將自己花費3年時間制作成功的堆秀作品“豫北民俗過年”第一次展現在眾多村民面前,引來近百位村民聚攏圍觀。
李紅云制作的這幅堆秀長卷,全長28米,內容反映的是當地農村從祭灶節(臘月廿三)到次年正月十七間的整個年俗記憶,其間以一條曲折的長街,串起田野村落、橋梁阡陌、街道民居甚至樹木花草。人物不僅涵蓋男女老少1000多名村民,更有歸鄉的游子、賣肉的攤販、吵架的婆媳及走鄉的貨郎。請灶爺、磨豆腐、吃麻糖、爆米花、備年貨、蒸饅頭、貼春聯、拜大年、走親戚、看焰火、趕廟會等豫北年俗一次展現、應有盡有。整體看來,鄉俗民風,濃郁樸實,人物景狀,惟妙惟肖。
因為畫卷太長,張國中將畫拿到街里,叫來10多位鄰居,才把整個畫卷完全展開。村民聞訊后陸續趕到,圍著畫卷來回細瞅嘖嘖稱奇。
畫面設計依照真人實景
“這幅畫是完全根據我們湯東村設計的。這里就是我們村頭的小橋,這里是前面的十字路口,這是村里的診所,街頭剃頭的是俺村的張文育,賣扒糕的是張景,蘋果園也都在,村頭那個當兵的就是我,紅磚綠瓦土坯墻,也完全是按照3年前村里的情況畫的。”張國中說,畫卷里體現的就是當地獨有的風俗,比如扒糕、血糕、燒灌腸就是內黃的特產,布袋戲(當地也叫扁擔偶)也是內黃獨有的。為了一改過去過年時不少村民沉迷麻將桌的陋俗,他還專門設計了年后蘋果園內隨著技術員修建果木一段,目的就是想宣傳科學種田。
“這上面共有人物1369個,和3年前俺村的總人口是一樣的,房屋200多間,好多都是照著原樣畫下來的,仔細找的話還能一個個對上號呢!”張國中介紹說,為了更加真實貼近農村現實,畫面中還專門設計了婆媳吵架、初二老閨女上墳等細節。
創作過程長達3年之久
在記者看來,長卷粗看類如布貼畫,卻和常見的布貼畫大不相同,似乎還夾雜刺繡、編織、嵌絲等多種民間工藝,李紅云說,這種技法源于她的獨門絕技堆秀,這幅畫用了她整整三年多時間。
“堆秀一個人物最為麻煩,整個大約需要20道工序,先要在紙版上畫圖,然后在布料上刻版,然后將人物的四肢軀干各部分進行分離,虎頭鞋、花邊領和發辮等還需要編織、手繡,還可能用上電烙鐵,最后用祖傳的粘合劑精心貼在底布上,大致就是這樣的制作過程。”李紅云說,制作畫卷的布料需要切合當時的背景,許多就是當年流行布料的邊角料,光顏色就用了60多種。而僅僅制作堆秀的工具,就有鑷子、夾子、剪刀、放大鏡、針線等12種,其中針需要1至12號的。
張國中說,制作這幅年俗畫的構思是在2006年春節前,他們先后利用兩個春節的時間,用照相機記錄了村里過年的各種風俗,然后按照照片進行進一步創作,經過反復構思試驗,才于幾個月前制作成功。
作者呼吁保護民間傳統工藝
“堆秀是一門傳統工藝,現在懂得手藝的人已經不多啦!”李紅云說,她出生于滑縣上官鎮,堆秀的手藝完全是祖傳的。她15歲從母親那里學到了這門手藝,一開始利用堆秀修戲箱或為劇團做戲服,但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生意變得不景氣,就逐漸不再干這一行當。“現在我母親年紀大了,眼花干不動了,所以懂得這門手藝的只剩下我啦。”
“現在黨的政策這么好,農村的變化日新月異。3年前村里還都是小低房,現在基本上都是二層樓或者明三暗五的大瓦房了。許多小時候很好的民間傳統文化,也慢慢消失了。”談起勸說妻子用堆秀來創作民俗長卷的初衷,張國中說他首先是想著保留村子的舊貌,保留和發揚豫北傳統年俗文化,同時也為了發揚堆秀這項瀕臨滅亡的傳統工藝。“堆秀是祖宗傳了幾百年的手藝,決不能在我們這代失傳,我們有義務把它們發揚光大,傳給子孫后世。”
張國中說,這幅作品完成之后,有不少人聞訊找到他,想出高價收購,但是他們夫婦沒有同意。“我們現在考慮的不是錢的問題,主要是想著怎么能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我們想如果博物館等方面有意收藏,可以考慮讓博物館收藏。”(記者:苑中華)(原標題:內黃農婦耗時3年堆秀28米民俗長卷)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法制報豫北新聞 2010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