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店村:搓背搓出新生活
2013/12/10 11:11: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搓背”,昔日被人稱為“下九流”行業,大家總會不屑一顧,“誰會去干這個啊!”然而在商丘卻有這么一個村,全村2400余人,除了老弱病殘者,無論男女幾乎全從事搓背,不少人因此成了百萬富翁。是什么讓他們走上了搓背之路?他們又是如何從昔日的“下九流”演繹成如今的“楊集師傅”? 12月23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來到了具有“中國搓背第一村”之稱的虞城縣大楊集鎮謝店村。
靠搓背,小村莊人均收入上萬元
站在位于村東頭謝店村委會門前,向西望去,映入眼簾的是幾十棟紅色琉璃瓦屋頂、乳白色瓷片貼就墻壁的樓房。與其他村莊相比,該村顯得格外寂靜,村街上走動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這些樓房都是靠搓背搓出來的!謝店村2400多人,耕地3100余畝。村內既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也沒有便利的交通,更沒有什么企業,然而它卻是全鎮最富裕的村。”謝店村黨支部書記、大楊集鎮搓背協會會長葛戰華自豪地說。該村1000多人常年在外從事搓背服務,靠著“搓背”全村每年收入2000多萬元,人均上萬元。
記者走進村民葛三高的家,看到一棟樓房新穎別致,院外停放著小轎車,院內大型農用拖拉機,屋內電器俱全,漂亮的純平彩色電視機、高大的冰箱、冷暖兩用空調,家里還裝上了電腦。
提起家里的收入,葛三高高興得合不上嘴,他說,家里5口人,兒子和老婆在焦作、天津干搓背活,一年能掙7萬多元,加上自己在家干點農機活,全家收入在10萬元左右,日子過得不比城市差。如今,勤勞的謝店人民靠搓背富了起來,連姑娘出嫁都要打聽一下對方家里有幾個搓背的,多了才會很樂意地嫁過去。
從搓背到承包澡堂 生意幾乎遍布全國
提起謝店村的搓背史,有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靠搓背致富的“開山祖師”李友良。謝店村就是在他的影響下,才一步步成為搓背專業村的。
葛偉華是謝店村一名小學教師,他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和愛人都在外地干搓背活,可別小瞧搓背——搓背、上浴鹽、修腳、捶背、按摩等全套活下來得百十塊錢,老板提30元,自己還能落個七八十元呢,比干啥都強,靠手藝掙錢不丟人。每逢寒暑假,葛偉華也搭上火車到外地干起搓背這個行當。
“瞧人家,靠搓背蓋起了樓房,孩子在縣城最好的學校上學,干脆咱也出去搓背吧!”看著一些村民靠搓背一個個富裕起來,原來認為搓背乃“下九流”的思想在謝店村逐步消除。
隨著積蓄的不斷增多,部分搓背工漸漸不再滿足于干搓背的活了,開始嘗試承包澡堂。從小到大,年收入達幾萬元至幾十萬元,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山東、鄭州、西安、徐州等50多個省市。
現在,謝店村至少50多戶都擁有私家小轎車,資產已經超過百萬元,袁進福就是其中一個。
年過花甲的袁修穩喜歡抽煙,以前老是抽旱煙,沒煙葉了就拿樹葉湊。“現在,別說是這3塊錢一盒的煙,就是10塊錢一盒的俺也能天天抽!”袁修穩說,能吸上好煙,住進寬敞明亮的樓房,用上高檔的電器,都虧了兒子袁進福。1995年,袁進福在外搓背掙錢后,在鄭州承包了大型洗浴中心,現在早已成為鄭州市洗浴行業中的佼佼者。
叫響“楊集師傅”品牌
“俺作為大楊集鎮的搓背協會會長,電話號碼長期在網上掛著,不管任何季節只要洗浴老板給我聯系,需要搓背工,俺村里的干部都會積極組織剩余勞動力滿足對方,目的就是叫響‘楊集師傅’這個品牌。”葛戰華自豪地說。
如今,在河南、天津、上海、西安等地,隨意走進一家洗浴中心,幾乎都有來自虞城縣的搓背工。這些人若不是楊集人,就是曾經師從楊集人,反正與楊集人有關。
眼看謝店村人靠搓背“發”了,不少外村人趕來學藝。目前,搓背這種活早已從謝店村傳播到大楊集鎮,繼而發散到虞城縣和夏邑縣其他地方。隨著外出搓背的人越來越多,一些精明的大楊集人已經不再單純地搓背,除了像袁進福一樣承包澡堂或開辦洗浴中心的外,還有一些人開始從事中介管理服務以及辦起了洗浴用品加工項目,收入都很可觀。
“為進一步培育壯大搓背這一新興行業,大楊集鎮黨委每年夏季都組織搓背能手在村內開展搓背技能培訓,每年都要表彰一批經營洗浴的老板和干搓背活的工人。目前,大楊集鎮有1萬多人在外做搓背工,過硬的技術,優質的服務,吸引了外地洗浴中心聯系協會幫忙招聘搓背工人,搓背工需求量連年提高,‘楊集師傅’的名氣也越叫越響。”該鎮黨委書記王澤江說。記者:馬基隨(原標題:謝店村:搓背搓出新生活)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商丘網 時間:201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