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前夕,記者了解到,在西安周至縣司竹鄉(xiāng)阿岔村有一座董永墓。據(jù)當?shù)厝朔Q,村中小學至今保留著女神廟和董永墓。同時,阿岔村至今有一百多董姓人都自認為是董永的后人。西安市群眾藝術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部主任王智說,阿岔村董家后人至今仍保持著三個和董永有關的習俗,一是正月十一的“董永燈籠會”,即打著燈籠尋找父母、戀人的意思,第二個是七月七的“七夕會”,還有一個是每年清明都要拜祭董永墓、祖先牌位。
然而,湖北孝感、江蘇鹽城多地都有董永墓,同時,與“董永傳說”有關的地方,則更多。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深受人們喜愛,不過,全國各地這么多的董永墓,又如何解釋?
全國多地
打出“董永傳說”牌
多地紛紛打出董永和七仙女傳說的牌子,每個地方都有理有據(jù),這不免讓人產(chǎn)生疑惑。據(jù)悉,目前,山西萬榮、江蘇東臺、河南武陟、湖北孝感都成功申報了“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此外山東淄博、江蘇金壇等都稱當?shù)嘏c“董永傳說”有關。
記者了解到,在湖北孝感市南有一座董永墓,現(xiàn)存墓冢遺址,以及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所立石碑兩通,其中一通刻有“漢孝子董公永墓”七個大字。江蘇省鹽城市東臺也有董永墓及其墓碑,據(jù)悉,南宋《方輿勝覽》即記載這里為“孝子董永故居”。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舉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廟會活動,并提出武陟是董永的老家,其小董村內(nèi)有董永廟。山西運城萬榮縣小淮村有董永祠,據(jù)說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村內(nèi)還有“董永故里”的石質(zhì)匾額。這些地方,不僅有與董永相關的遺跡,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記載,且都稱董永是當?shù)厝恕?/p>
2006年,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臺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都以“董永傳說”入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被認定為董永傳說的起源地。
除了這四地入圍“非遺名錄”外,還有多地也在力爭“董永傳說”。江蘇常州金壇市直溪鎮(zhèn)董永村,一直流傳有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僅山東省,就有淄博市周村區(qū)的董永墓,和濱州市博興縣董家莊的董永墓。
多處“董永墓”
說明民間對他的喜愛
董永孝行的傳說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兩千多年來故事不斷嬗變,唐宋以來,各地都稱有董永遺跡。董永作為“二十四孝”中第八位千古流芳的大孝子,勤勞善良,賣身葬父,感動天地,備受后人的推崇。
然而,董永究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還是傳說人物?漢代和其后的歷史資料中,均稱董永是千乘(約在今山東淄博)人。池州學院教授紀永貴也在《董永遇仙故事的產(chǎn)生與演變》一文中認為董永其人是真實存在過的。
許多“董永傳說”及董永墓所在的地方,在其地方志中都有記載,西北大學教授、民俗專家韓養(yǎng)民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地方志和前代的資料中有這樣的記載,就能說明當?shù)氐亩纻髡f是自古就有的,而不是現(xiàn)代人附會出來的。”
說到各地出現(xiàn)的“董永墓”、以及當?shù)嘏c董永七仙女傳說有關的習俗,韓養(yǎng)民先生說,因為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是民間喜聞樂見的愛情故事,這樣的愛情故事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所以傳播非常廣,在全國很多地方出現(xiàn)“董永傳說”傳承地也是正常的,這正說明了民間對愛情的向往,對愛情故事的喜愛。
王智則告訴記者,董永的傳說重要的就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孝”的精神,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人對孝的重視,和對孝子的看重。
池州學院教授紀永貴認為,民間傳說必然有廣泛的傳播區(qū)域,且每一次傳播都會攜帶上當?shù)氐奈幕畔ⅰ!抖琅c七仙女》故事中,董永已經(jīng)蛻變成了一個沒有籍貫的傳說人物,他不屬于任何一個具體的地點與時代,就像七仙女沒有籍貫、沒有時代一樣。“處處都有女媧廟,處處都有觀音寺,所以也不妨處處都有董永墓。” 紀永貴在《董永遇仙故事的產(chǎn)生與演變》一文中提出,“只要是與《天仙配》故事形成有關的地點,都可分享這一文化資源。孝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今天仍然有它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