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鈞瓷發展經歷的幾個重要階段

2012/5/11 14:40:56 點擊數: 【字體:

 
    鈞瓷的發展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是與眾多優秀瓷種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的過程。具體地講,大致經歷了七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
    

    唐五代時,屬鈞瓷的創燒階段。瓷器在發展的初期以黑釉、褐釉和青釉居多。到了唐代,以燒瓷為業的河南魯山段店窯的技工們發現,在這些單一的釉面上再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經高溫焙燒后可以泛出灰藍、乳白或暗黑等繁復的花色彩斑,富有一定的裝飾效果。于是,一批如黑釉藍斑拍鼓、灰白色彩的花瓷執壺就在以青釉、黑釉為主導地位的瓷區誕生了。被后人習慣稱為唐鈞的這種花瓷,對宋代產于禹州神垕的鈞窯紫紅斑等釉色的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

    第二階段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元符三年(1100),鈞瓷作為新的瓷種應運而生。由于在花瓷的基礎上,已逐步掌握了銅紅釉的窯變機理,神垕民窯開始不斷涌現,鈞瓷生產有了一定規模,一批鈞瓷藝人也開始嶄露頭角,這也為宋徽宗在禹州創辦官窯提供了人才儲備。這一時期的生產大多為盤、碗、爐等,釉色以天青、天藍為主,也有月白帶紫紅斑的。

    第三階段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至宣和七年(1125),是鈞瓷的規范時期。為滿足宮廷建造園林和裝點皇室的需要,善詩長畫、喜愛花石的徽宗皇帝趙佶選派職員,集中民窯優秀工匠,在陽翟縣(今禹州市)鈞臺附近設立官窯,為宮廷燒造花盆、盒奩、鼓釘洗、出戟尊等陳設用瓷。器施滿釉,刻有漢文符號。釉色已較豐富,大體分紅、青兩大類十余種窯變色彩。由于官府的介入,鈞瓷的工藝開始規范,制作較為精細,是鈞瓷生產的第一個高峰期。

    第四階段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是鈞瓷的再發展時期。元世祖統一中國后,制瓷業在宋、金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發展。一些民窯不僅繼續生產著民間普通用瓷,同時開始以神垕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發展。一些專家通過大量考證認為,鈞瓷的燒造雖盛于北宋,但鈞窯能夠在中國北方地區形成一個較為龐大的窯系,主要在元代。這一時期器物胎骨厚重,工藝較為粗糙,釉厚欠勻。

    第五階段

    清光緒初年至清末,是鈞瓷的新生階段。鈞瓷在明代衰退之后,在清末進入了復蘇時期。清光緒初期,神垕陶工蘆振太、蘆振中及后來的振太之子蘆天福、蘆在增、蘆天恩兄弟,受古玩商人高價收買宋鈞的影響,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試驗,終使失傳已久的鈞瓷得以恢復。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曹廣權任禹州知州。在禹州任期內,關心鈞瓷的恢復,不僅請景德鎮的工匠來神垕交流技藝,還創辦了鈞興公司,所出產品造型規整,工藝考究,并出現獸斑輔飾。但釉色相對單一,成色率低。

    第六階段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鈞瓷的恢復和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以國有和集體企業為主導地位。1949年,神垕鎮成立了人民工廠,即后來的地方國營瓷廠。隨后又建立了禹縣鈞瓷一廠和鈞瓷二廠。20世紀50年代鈞瓷得以恢復,不僅解決了窯變難題,石膏模具注漿成型也被運用到鈞瓷生產中來,使其產量和質量均有大的提高。隨著鈞瓷研究的深入,月白、鈞紅、鈞花、天青等名貴鈞瓷釉色的研制有了較大突破,已接近或突破了宋代官窯時期的鈞釉水平。此外,1958年,在“大躍進”的影響下,工人們曾改用100立方米的大窯燒制單色天藍釉鈞瓷,俗稱“大火藍”或“大窯藍”。20世紀80年代中期,上述國有和集體企業還試驗成功一種在氧化焰中燒成的鈞紅釉產品,被稱為鈞瓷新工藝。以上均形成了特定時代的特殊藝術品。

    第七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現在,是鈞瓷的發展和創新階段。這段時間恰是國有和集體企業漸次退出歷史舞臺,民營企業開始引領鈞瓷創新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民營企業是靠市場求生存,因而,鈞瓷無論在造型、釉色以及燒制等方面均以市場為導向,而市場的需求又極大地調動了民營企業的積極性。

    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是,造型較為豐富,釉色千姿百態,柴燒、煤燒、液化氣燒和天然氣燒等多種燒成方式并存,包裝更趨精美。2005年在禹州舉辦的中國鈞窯學術研討會上,諸多專家認為,鈞瓷已成為宋代五大名瓷中恢復最好、發展最快的一個瓷種,鈞瓷的市場運作模式,對于推動河南汝瓷、玉雕、汴繡等傳統藝術品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導示作用。(原標題:鈞瓷發展經歷過哪些重要階段?)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