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故事之五:黃帝的制作和發明
2013/6/20 9:46: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第五節黃帝的制作和發明
前面我們講的是黃帝在軍事政治上的成就,現在看看他對于事物的制作和發明。制作發明最難講,因為后來傳說紛紜,一件器物,這個說是某人發明的;那個又說是另外一個人發明的,甚至有三四個不同的說法。時代既弄不清楚,性質又不明了。現在要一定斷定哪一說是,哪一說非,真是非愚則誣。就是現代的發明者,定要指定是某一個人,也很勉強。譬如蒸汽機,大家都認為瓦特是發明者,其實他只是改良前人的成績,他以后,還經過許多人的改良。古時情形,更不能拿現在的標準衡量。一個發明家,既沒有呈請專利的方法,也不是一個人在那里苦心積慮的發明,往往是無數人漸次累積的結果。嚴格的說起來,那個最初把樹葉掛在身上的人,就是衣服的發明者;最初把纖維編成一小片的人,就是布的發明者。這樣究竟是誰呢?我們更不要忘記中國在那時候是一個世界,有許多部族并立著。一件器物的發明,各族有各族的傳說,各族有各族的來源,決非出于一手。在近代,還有兩個各不相關的發明家同時發明的故事;在古時,更可想見。有了這兩個原因,后來的傳說當然要分歧不一。再經過長時期的口口相傳,訛以傳訛,錯誤百出,一個人傳成幾個人,幾個人合成一個人;一個通名變成專名,一個族名變成人名;人的神化,神的人化;更迷離恍惚,莫可究詰。可是傳說雖不盡可靠,卻不是不能講。二千年前對發明的傳說已經有了兩個解說,戰國時荀卿說過: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禝獨傳者,一也。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傳者,一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傳者,一也。
倉頡不一定是文字的發明人。他雖喜歡研究文字,研究文字的也不止他一個人。可是他有顯著的成績,他可以專門名家,他的名字就傳下來,成了后代的名人,其余的都被忘掉,和文字發生關系的人就只知道他一個了。這是說,有了發明的成績,就成了流傳千古的名人。其實據我們的推測,不如說成了千古的名人就會有發明的成績。《易經?系辭》上說的很明白,它說古代器物的發明和制作都是古圣王的功勞。這種說法不是瞎講,卻是實情。我們試想一個偶然在地下掘洞見水的人,他未嘗想到自己發明了井,更沒有想到鼓吹宣傳,預備在歷史上占一頁。當時或許驚異一下,以后有機會再試一次,或者告訴別人,或者就模糊過去,洇沒無聞。假使這件事情傳到一個聰明的酋長的耳朵里,或者是他自己的發現,結果就不同些。他可以盤算一下記在心里,等他發生興趣或感覺需要的時候,他可以叫自己的部落掘井取水。他的推廣力大,地位顯著,當然人都說是他的發明。我們曉得這種情形,就明白上面的說法。古代的發明者不是圣王就是賢臣,并不是只有他們能發明,更不是他們有發明者的專利權。因為只有他們才能被人知道,被人記憶流傳,后來只能認為是他們的發明。他們匯集各方面的成果,發明者的頭銜也加在他們身上。他們和這個發明也確有關系,因此我們便看他作為那時候的文化代表人。黃帝勝蚩尤是當時一件大事;因而各部族糅雜劇烈,社會變動頻繁,局面一新,新情勢需要新工具,黃帝集合各部族先民的成績來利用,來推廣,來改良,來發明,他融合混同的功勞很大,傳說中他和各種發明和制作都有關系。這種情形,一方面是后人的推尊,一方面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分門別類的看一看這些故事。
(一)關于天文歷法方面的《世本》說:“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也。”古時的人,天天和大自然相處,白晝看到輪轉不息的太陽,黑夜看到盈缺相乘的月亮,又看到慢慢轉換的明星,疑問真不知道有多少。它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這樣輪轉不息?為什么又常常的變化?它們怎樣變化呢?它們又和我們人有什么關系呢?要想知道它們如何變化,就開始了天文學,開始了歷法。先憑眼和腦積累經驗,再利用器械和工具推測它們的運行。于是太陽一出一沒是一晝夜,一度月圓是一個月,一根固定的木標兩度影子最短的時期是一年,大火星的西流報告了熱季的來臨。因為需要計算,就開始了算學。天空的景象有經常的轉換,又有驟然添上的奇景。每天晚上的流星,隔一個時期的月食和日食,拖著一簇長尾巴的慧星橫亙長空,種種怪象,使人敬而畏之,使人不舒服。人覺著可怕,似乎將有災難發生。人的情緒不寧,就不知不覺以為天象伴著人類的災禍和幸福。禍福,實際是人自己努力的結果,于是乎有天人相應的想法。人作惡事,天降怪象,人有災禍。于是占星、望氣、推測災祥之學應運而生。這些學問有聯帶的關系,黃帝時都漸漸有了基礎。《世本》上的幾句話我們稍為分析一下:
1.羲和占日——羲和大概是占日的官名,不是人名。關于他有許多神話,《山海經》說:“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這說她是一位女神,生了十個孩子就是十日,她在甘淵替他們洗浴。古神話是說天上十日并出的。《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羲和變成替太陽駕車的神。據說太陽坐著車子,六條龍拉著車子,羲和是車夫。或許遠古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日神,黃帝、堯等就用作占日的官名。推測太陽的運行,本來是歷法的一部分,所以有的記載又說“羲和造歷象”。自然界的現象,人類最初有不可捉摸之感。測驗它的變化,具有把握控制的意味。打破它的神秘后,人類真覺得是捉到了它。能規定它的行動,覺得能駕馭它。天上的羲和神是“御日”,人間的羲和官是駕馭日。或許遠古天文知識才開始的時候,有一種占望的人叫羲和,人們覺得神奇,就傳成神話,由神名變成人官,由人官變成天神,都有可能,我們不能把二者混而為一。
2.常儀占月——常儀也是官名而非人名。《山海經》說:“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儀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這和羲和的故事相似。羲和生十日,是說他分十日為一旬。或有竟用甲、乙、丙、丁等十個天干來名日,一旬一輪流。常儀生十二月,是說他因為十二次月的圓缺,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或者竟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個地支來名月。占日占月本含有神秘性,愈傳愈奇,羲和生了十個太陽,天上十日并出,地下太熱了,動植物都燒焦,幸虧出了個善射的后羿,他張弓搭箭射死九個,只剩下一個。常儀變成嫦娥,嫦娥是后羿的太太,偷吃了他長生不死的仙藥,跑到月亮里面,變成住在廣寒宮殿的嫦娥仙子。后羿和日月都有關系,說不定他對歷法有過一度的改革調整。十日并出只是歷法紊亂,把一天的名字,這個說是甲日,那個說是乙日,又有的說是丙日、丁日……一天竟分歧成十日,由后羿把它糾正過來。假使是部族間的傳說歧異,恐怕還需要武力來貫徹。“后羿善射”,是說他這一族善射。射死十日,是說他逼迫他族承認他這個歷日。
3.臾區占星氣——臾區又叫鬼臾區,又叫鬼容區,據說是黃帝的一位大臣。古人除了記載星辰天象,劃分星宿和憑經驗來定風雨陰晴以外,還要看星光的昏明,流星,隕星,來推測是祥瑞,是變異。看云的色彩、形狀,風的方向、猛緩,來斷定什么事要發生。這套學問各民族都有,而且很流行。在中國也是源遠流長,后來成了專家之學,歷史上有許多占星望氣的故事。
4.伶倫造律呂——先民不只是用眼睛看,還要用耳朵聽。聽到自然界的種種聲音,加以仿效就是音樂的起源。音樂在古時發達最早,古人最看重它,古帝王都以作樂為必要的大事。從前人把音律和歷法講在一塊,說度、量、衡都從樂律推衍出來。大概原始的人對于數目的觀念,從樂律得來,因為計算的關系,把律、歷合講。同時季節的變換,影響到人的心情,也變換了自然界的音聲,而音樂也能轉移人的情緒。自情緒相同的觀點看,某種樂奏起來溫煦如春,某種肅殺如秋。因此人們深信音聲和季節有關,也把樂律和歷法合講。先民制定音樂的法則,怎么樣區分音調和音調的標準,都推始于黃帝。最初用的只有五個音,就是宮、商、角、徵、羽。后來加上變徵、變宮兩個“半聲”,成了七音(相當于西洋用的do、re、mi、fa、sol、la、ti七音)。又因為聲調轉變的關系,衍成十二律。另外換上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十二個新名。其實律就是音,黃鐘是原來的宮,太簇是原來的商,只另外加了五個。不過律字含有固定法則的意味,音是一個普通名詞。十二律從黃鐘數起,單數的又單分開叫“律”,雙數的叫“呂”。黃鐘、太簇等就是律,大呂、夾鐘等是呂。分稱律、呂,合稱律。伶倫是黃帝的大臣,據說伶倫奉黃帝之命作律,他從大夏到阮隃山北,在嶰溪谷找到適合的竹管。竹管要生得好,厚薄均勻,孔口大小不變。截下一段,吹它的聲音作基本音,就是“黃鐘之宮”。這一段有一定的長短,拿它作標準,制成長度不同的十二個管,應十二律。他又到阮隃山聽鳳凰的鳴聲來校正它們,雄鳥鳴聲有六等,相當于六律;雌鳥鳴聲有六等,相當于六呂(雌聲高些)。其實黃鐘管長短既定,其余的管子都可以按此例算出,所以“黃鐘之宮,為律呂之本”。竹管子是不容易保存的,黃帝又命伶倫和榮將鑄十二個鐘作樂音的標準。據說當時還有“女媧作笙簧”、“隨作笙”等。黃帝作了一部樂叫《咸池》,在古傳說中是很有名的。
5.大撓作甲子——甲子就是后來的干支,以干支記日,來源很古,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做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支。二十二個字的意義和起源,后人紛紛解說,沒有一說近似的。用它們記日,卻是自有記載以來的事實(記年是后來的事)。容或最初僅用天干,后來又配上地支。干支相配,可以記六十日,六十日的名稱不容易弄錯。甲子不會寫成乙丑,初一日很容易寫成初二日。最大的好處還是更改歷法時,年月日的數目字根本靠不住,而甲子則一周六十日再接一周六十日,連續不斷,可以綿延永久,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辦法,相傳是大撓發明的。大撓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曾以為師,或許這種風俗是黃帝部族特有的。
6.隸首作算數——數目完全是抽象的東西,離開實物,很難把捉一、二、三、四是什么。先民對于它的發明,需要很長久的時間,我們只要看幼童把捉數字的困難就明白了。音樂在各民族中發達最早,樂律和數有密切的關聯,因為七音(或十二律)間有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拿竹管和絲弦的長短(或鐘的容量)來表示。不過發宮音的管子和發商音的管子的長短僅有固定的比例,而無固定的長短。譬如說商比宮是8/9,拿九寸長的作宮則商管長八寸,拿八寸一分的作宮則商管長七寸二分。這一種比例關系顯示了數之有獨立性。而聲音又是渺茫不可捉摸的,和眼見的實物不同,于是數就離實物而抽象為自然界一種神秘的性質。古人把音律和數合講,又說度、量、衡等數量觀念全由樂律推衍而來,是有歷史根據的(西洋古樂律和中國的相似,是希臘大數學家比打哥拉斯Pythagoras創建的)。隸首是黃帝的史官,他或者是一位古算學家。當時文明急劇進步,算數是必須的工具,它就應運而生。
7.容成作調歷——據說他綜合上面所說的六種方術,制作一種歷法。關于容成,傳說不一:有的說他是黃帝的臣屬,有人說他是黃帝以前的古帝王。他似乎是一個部落君長的通稱。關于歷法,有的說羲和造歷,有的說神農造歷。羲和造歷前面已講過,神農是個農業部族,自然注意到時節,有原始的歷法。容成是集合前人的成績修整條理制成新歷,后人承襲他的法則再加以改進。漢朝初年流傳的六種古歷,有一種叫黃帝歷,已不是原來面目,雖不見得盡出后人偽造,可能是承襲黃帝遺法的一部分,重新制造而仍推始于他的。
(二)關于衣食住行方面的人類文明從這方面開始,文明進步也在這方面表現得最清楚,黃帝部族由畜牧進到農業,各方面都要改進,衣、食、往、行自然最急切,他的發明很多。
1.衣裳——衣裳的原料最初是樹葉、獸皮,后來有可以編織的纖維,像麻一類的東西。絲是中國最偉大的發見,有史以來就有絲的記載。據說黃帝元妃西陵氏女名叫嫘祖的開始養蠶。衣裳是黃帝之臣伯余作的,最初只是細麻繩用手織成的綢。有的書上又說“胡曹作衣”,大概胡曹作的是衣的另一部分,所以又說“胡曹作冕”,他制作的是帽子。《世本》又說:“黃帝臣於則作屝屨”,是一種鞋子。這些東西當時大概都很簡陋,式樣顏色都很單純。黃帝這一族自有它特殊的裝束,每一種衣飾有它傳說的發明者。
2.飲食——古人受了飲水的限制,居處往往靠近河流,游牧者逐水草而居,農人只能沿溪流發展。后來發明了井,打破這個困難,農人才可以廣泛的散布。井的發明者,《世本》既說是伯益,又說是黃帝。或者是兩個獨立的發明,或許有前后的改進。井解決了水的問題。在黃帝以前火已經發明,燧人氏鉆木取火,用來燒烤熟食。農業發達以后,五谷也須要熟食。從前燒烤生肉的辦法不甚合適,黃帝似乎有一種新的方法,后人又有說黃帝發明火食的。收獲五谷,去殼磨碎,連帶著需要新的工具。據說黃帝臣雍父作杵臼:“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一種最簡單的杵臼,可以把米和高粱的殼子舂掉,其余的工具都沒有記載。
3.宮室——原始的人穴居野處,后來在樹上構木為巢,巢上面加一層掩蔽,以遮擋風雨,慢慢形成房屋。房屋的樣式經過許多變化,發明者傳說不一,有的說是黃帝的發明:“伐木構材,筑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漢朝人傳有黃帝的“明堂”圖,明堂是皇帝發號施令、祭祀鬼神的處所,是古時的宮廷和廟宇。據說黃帝的明堂,中間有一殿,四面無壁,上蓋茅草,垣墻的周圍是水。話雖未必可靠,黃帝的住所總是很簡陋的。四面的水有防御的作用,這叫我們聯想到古時的湖居人,在湖里面蓋房子。
4.舟車——《易系辭傳》說:“黃帝、堯、舜……刳木為舟,郯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最初的舟楫極簡陋,找一段大樹干把它挖成槽,推到水里就是船,找一段樹枝就是楫。舟的發明者傳說不一:“巧倕作舟”、“番禺是為舟”、“虞姁作舟”、“共鼓、貨狄作舟”,各傳說間,其中容或有改良“刳木為舟”,采取較好的辦法的。車的發明者是奚仲,他的時代也有幾個說法:有的說,“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駕牛,禹時奚仲駕馬”。還有的說,王亥作服牛,“相土作乘,作駕”。王亥和相土都是商朝的祖先,他們似乎應當生在夏朝。也有人說他們是黃帝的臣屬,恐怕不大可靠。
(三)關于武器和文字方面的最初的人類除了天生爪牙以外,就知道“剝林木而戰”。武器真是有生俱來,始終在人類歷史上占重要的一頁。從用木棒進到琢磨硬石成刀斧,發明了木弓石箭,大有雄長百獸的威力。黃帝戰勝蚩尤,利用他們鑄銅的知識制造兵器,大部分的器用恐怕還是木石,青銅容或是剛剛發現。文字比武器發明的晚,據說上古結繩記事,可以打成種種式樣的繩結來表示繁復的事情,慢慢利用象形的簡單圖畫,和刻在木板上的符號,最后形成文字,據說這也是黃帝時候的事。
1.弓矢——這兩種武器在古時最厲害,用法也特別。我們驟然一想似乎有弓就應當有箭,二者不能單獨發明。事實卻不然,前人說:“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彈起于古之孝子。……古者人民樸質,饑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弓生于彈,彈雖未必像這個故事所說的孝子為守護父母的尸身而作,但和投擲禽鳥一定有關系。先是用手擲土塊石子,后來利用樹枝的彈性就開始了弓。用箭不一定要弓,現在野蠻人還有用吹箭的。箭或者竟起于投擲標槍,把槍縮小成箭,和弓合用,成了一套。最初做弓箭的材料,多半是木石,發明者有“揮作弓,牟夷作矢”、“倕作弓,浮游作矢”、“夷羿作弓”、“少昊生般,是始為弓”等說法。據說揮和牟夷都是黃帝臣,又叫巧倕,是古時的巧匠,制造的東西很多,叫倕的似乎不是一個人,他似乎是一種工匠的通稱,而非專人名。羿也是一種人的公稱,他以善射著名,他或者因為善射而獲得發明弓矢的頭銜。或者他曾經對弓矢加以改造,使它更猛烈合用。我們前面講過,古時東方部族善射。東方有很大的一族叫夷,“夷”字就是一人帶著一把弓。我們從“牟夷”、“夷羿”和“少昊”(他的故都在現在的山東曲阜)幾個名詞看來,弓箭是出于東部諸族。
2.鼓、指南車等——鼓和指南車的故事前面已經講過一點。《世本》說“夷作鼓”。夷不曉得是什么人,有人以為就是黃帝之子夷鼓。《山海經》有一段神話說:“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似乎黃帝時已經有了很響的鼓,于是有夔的神話。同時他還發明指南車,制造的方法后世無傳。相傳他還有像樣的軍樂:“岐伯作鼓吹鐃角”。這些發明都用來對付蚩尤。
3.文字和圖——《荀子》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倉頡造字,傳說很古。造字的雖不止他一人,而他獨為后人所知。造書契是一件大事,有很多神話。相傳倉頡是“蒼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像貌古怪,有四只眼睛,有書寫繪畫的天才。他仰觀天文,俯察萬物,天上的星斗,龜背的甲紋,鳥的羽翼,山川的形勢,都收攝摹仿,創為文字。這在人類文明上,確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于是“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天雨粟是慶賀人的成功,使他們由游牧進到農業。鬼夜哭是件很有趣的事,我們要知道文字比捉鬼請神的符咒厲害得多,符咒是意義不明的一段胡話,一段文字卻是很清楚的記事。符咒未必能干涉鬼神的事情,文字卻把千百年的鬼事(過去的事)一把捉著。它永遠不得自由,永遠跳不出幾張紙。里面的人永遠活著,不能變成死鬼。自然界的神,我們也可借文字宣布它的秘密,這都于鬼神不利,鬼焉得不哭。倉頡名氣很大,可是他的時代和身份卻鬧不清楚:有的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有的說他是古帝王;時代則在伏羲前,在伏羲世,在炎帝世,在神農黃帝間,說法很多。據我們看,黃帝就是說他是東方的帝王,或者他竟是東方一個部族的首領。倉頡是首領的通名,歷代都名倉頡。他歷經各代,也是帝王,也是黃帝的史官,各不相妨。據說他造字的同事還有沮誦,也是黃帝的史官。有的又說“史皇作圖”,圖和文字是一件事,不妨是一個人的工作。
(四)其他方面銅鏡據說是黃帝臣尹壽作的。醫藥在那時候也似乎大有進步,最古的醫書《內經》,就托始于黃帝和岐伯的問答。有《素問》、《靈樞》二種。相傳那時名醫還有雷公、俞跗,俞跗擅長剖割洗滌,是外科醫生。我們前面講過秦、漢時道家推黃帝與老子并為祖師,漢、魏以后,修仙的人又說黃帝成仙,并且是神仙界的要人。再后占卜、看陰陽宅、看風水等等一切技術,也有很多說始自黃帝,我們可以看出他影響之大,入人之深。
上面我們講到許多發明家的名字,它們并不一定是某個人的名字,有的是官名,有的是一種人的名字,有的是族名,有的則是因為他擅長某一種技術而起的綽號。傳到后來,都變成單純的人名,而使古史紛亂不清。我們雖然講舊話,但我們不能混看。我們只看文化開展的大型,這里面是黃帝的故事,也是黃帝部族的故事,也是我們祖先最初發展的故事,文物的各方面都在萌芽。后人紀念這個開創期有種種想像傳說,認為奠定文化最低一層基礎的偉人,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他就是黃帝。(原標題:黃帝的故事之五:黃帝的制作和發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網-河南視窗 2008-03-19 作者:錢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