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滎陽桑梓峪左近、旃然河兩岸,流傳著許多先蠶氏嫘祖的傳說。滎陽這一片地方,很古的時候稱為“熒(hóng)”,乃炎帝之域、祝融之墟。作為象形字,漢字蘊涵著中華古文明發祥之密碼。“紅”字傳達著“糸之工”的信息;無獨有偶,“虹”字也展示著“蟲之工”的信息。也就是說養蠶(蟲之工)、繅絲(糸之工)和“熒(hóng)”實為一體?脊虐l現同時證明:滎陽不僅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織機洞”,而且在旃然河畔青臺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距今5300多年)的絲織品。
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深刻地體現于先蠶氏嫘祖的傳說,使之豐富而多彩。這些傳說,大都和神話相伴相生、相輔相成,且與當地的山川風物緊密地結合成一體。傳說,生長于桑梓峪的玉女,掰蠶繭發現了絲;見青蟲墜落葉間而發明了石線墜,創造了絲線;見蜘蛛結網而以蜘蛛為師,學會了織錦紗。她紡績織錦的山頭,得名“紡績嶺”;她居住的山洞,后人稱為“玉仙洞”;她沐浴換紗衣的山泉,稱為“玉女池”。身掛“金甲”的軒轅就是在玉女池畔的梓樹下邂逅玉女;玉女稱軒轅為“金童”,軒轅喚她為“玉女”,也稱她為“梓童”。她還領軒轅拜師于廣成子;在臥龍臺上聽講《自然經》,聽了三天三夜;而后,沐浴于定時神泉。泉邊榆樹偷穿了一會兒“金甲”,變成了“鱗甲榆”;山上青石偷披了一會兒錦紗,變成了“云花石”。玉女以大功德修練成天仙,人稱“玉仙圣母”,神號“太素元君”,居“太素宮”。玉仙圣母眷愛家鄉桑梓,為桑梓能出好綢緞,傳下天錦,天錦化作了天錦石;為桑梓不受干旱,留下玉乳,玉乳化作玉乳峰。玉仙圣母的廟宇,僅汜水一隅就有數十處。她的傳說,明代以前的文人和老百姓早就記在文章里、刻在石碑上。
前些年,由于誤為“迷信”,玉仙廟毀壞殆盡,傳說也處于瀕危狀態。近幾年,民間自發地在“太素宮”舊址上重修了“嫘祖宮”;有關部門修建了“圣母池”亭樓、“嫘祖碑”;文化工作者依據傳說,編寫了大型戲曲《嫘祖》,并搬上舞臺,制成光碟,正在籌資作為精品打造。(原標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報道之先蠶氏嫘祖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