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街又見燒紙人 專家:讓"送寒衣"透出文明味兒
2013/6/21 14:40: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7日是農歷十月初一,民間的“送寒衣節”。天色剛剛擦黑,在市區大街小巷,到處又見到燒紙人。裊裊青煙寄托著人們的哀思,同時也給城市管理部門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街燒紙習俗,我們該如何引導?
燒紙送寒衣,寄托了哀思和懷念,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崇敬,屬于精神上的寄托。“送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三大“鬼節”,也是通常說的“一年三祭”。千百年來,這一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今年農歷十月初一前,由于遭遇暴雪天氣,道路通行受阻,許多打算十月初一前回鄉上墳的人難以成行,最后紛紛改在市區燒紙送寒衣祭奠。
洛陽理工學院的一位教師分析說,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城市規模的擴大,如果有關部門不采取措施的話,農歷十月初一當街燒紙者將會越來越多。這是由于現在很多民間習俗在農村保留得比較完整,隨著一些農民進入城市生活,這一習俗就會被帶到城市里的更多地方,而一些城市居民也會漸漸接受這一習俗,每逢農歷十月初一便當街燒紙。
市民俗專家董高生說,“送寒衣”是一種習俗,不能稱其為“惡俗”。人們通過一種形式,寄托對逝者的思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忘祖、不忘本”的傳承,應當予以肯定,問題是在新形勢下如何予以引導、規范,使祭奠行為文明起來。
董高生說,隨著這一習俗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祭奠用品也越來越豐富,從過去單純燒冥紙,發展到現在燒“服裝”、“家電”、“車輛”等,應有盡有。雖然表達孝心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畢竟當街燒紙造成了大氣污染和環衛工人勞動量的增加,也容易引發火情,影響交通安全,影響城市形象,很多市民對當街燒紙的行為表示不滿。
一些讀者建議,有關部門必須對當街燒紙的行為引起高度重視,多方進行引導,不能放任自流。
市建委的一位人士說,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有不少民間的街頭紀念活動。由于人們能夠自覺地考慮他人和公眾利益,主動帶走雜物,不留下污染,街道很快恢復原貌,人們的工作、生活好像沒有受到影響一樣。
一些讀者在來電中提出了4條規范引導當街燒紙的建議:
第一,市有關部門借鑒外地經驗,每年在農歷十月初一來臨前,通過媒體給全體市民發出倡議書,提倡文明祭奠,規范街頭燒紙行為。
第二,城管、環衛部門增強服務意識,在農歷十月初一當天傍晚,增派人員,加強服務,指定街道燒紙范圍,最大限度減小當街燒紙對城市交通、環境的影響。
第三,市有關部門可以發揮志愿者作用,動員志愿者通過影響身邊人、親屬朋友,增強文明的輻射力,促進市民加速向文明祭奠轉變。
第四,通過適當途徑,引導一些企業捐贈當街燒紙用的盆、盤、板等用具,方便祭奠者處理祭奠后的廢棄物。
總之,市有關部門應當對農歷十月初一當街燒紙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出臺應對措施,積極進行引導,通過連續幾年努力,一定能夠使這一習俗在城市透出文明味兒。 (原標題:滿街又見燒紙人 專家:讓"送寒衣"透出文明味兒)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網 2009-11-17 作者:王繼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