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九龍廟建于清嘉慶年間,為伊、洛河流域及黃河中下游沿河一帶的人們紀念治水英雄黃守才而建,位于偃師市山化鎮石家莊村南,占地約3400平方米,坐北向南,現存建筑有鐘樓、鼓樓、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2006年6月,九龍廟被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龍廟后殿
建于嘉慶年間曾經規模宏大
一入九龍廟,我們便可以看見鐘樓、鼓樓。它們分別矗立在東南角和西南角,呈四角形,為雙層磚木結構,歇山飛檐,青瓦覆蓋,六脊六吻獸,內部為四梁三檁。鐘樓下層門楣題有“鐘樓洪聲”,鼓樓上題有“鼓樓夜鳴”。鐘樓、鼓樓均修于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五月。
走過鐘樓、鼓樓,我們看到東西對稱的偏殿。偏殿硬山疊澀,五脊六吻獸,青瓦覆蓋。殿前均有四根方形石柱,石柱上皆鐫有對聯。偏殿內部各有木柱四根,大梁、二梁、小橫梁各四根,均有彩繪。
正殿創建于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坐落于廟院中心平臺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基本上呈正方形,磚木結構,歇山飛檐,青瓦覆蓋,九脊六吻獸,周圍斗拱交錯。大殿內部為四柱六梁,均有彩繪,四角斜梁上有花式壽桃垂飾。
后殿創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磚木結構,硬山疊澀,五脊六吻獸,青瓦頂。后殿東西為兩耳房,耳房略低于后殿,為硬山疊澀,五脊六吻獸。
廟內有一通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立的石碑。該碑保存基本完好,高1.57米,寬0.65米,碑文有14行,為柳體楷書。
當地群眾回憶,曾經的九龍廟規模宏大,原有山門和戲樓,廟內正殿前有旗桿高聳,殿內有齋堂、客堂和寢堂等,廟門外有三對石獅。這些皆因水患和戰亂,現已不復存在。
黃公治水有功百姓建廟紀念
九龍廟是清嘉慶年間,人們為紀念治水英雄“黃大王”而建。黃大王,原名黃守才,明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出生于偃師市岳灘鎮王莊村,自幼天資聰穎,思維敏捷,后潛心研讀歷代治水方略。
黃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是治水濟民。古時,由于伊河、洛河和黃河中下游經常泛濫成災,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通志》、《河南府志》、《大清會典》、《黃運兩河紀略》以及洛陽、偃師的志書上均記載了他治水的功績。
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洛水、谷水暴漲,淹沒洛陽一帶大片田地和村舍,并殃及福王府。福王聽說黃守才識水性、善治河,就命令洛陽縣令請他去治理,洪水很快退下。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黃河封丘段金龍口決口,糧道淤塞,工部侍郎周堪賡花費數十萬兩白銀治水無效,只好請來黃守才。黃守才治水三天后,河水就歸入故道,糧道遂通。
黃守才屢次治水屢見成效,澤被中州,河洛大地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人們贊譽他“功并神禹”,稱他為“活河神”,有的地方還為他建了生祠。黃守才去世后,伊、洛河流域及黃河中下游沿河一帶的人們,又建起規模不等的黃大王廟紀念他。清乾隆皇帝封黃守才為“靈佑襄濟王”并祀“金龍四大王”。從此,黃守才就被百姓稱為“黃大王”。
如今九龍廟的大部分殿堂內,還留有描述黃守才治水故事的壁畫。正殿門楣上畫有八幅黃守才治水圖,東西偏殿內也有黃守才治水的大型壁畫。(原標題:九龍廟:治水濟民黃守才 百姓建廟彰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