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開封顧氏家族

2013/6/27 11:35:08 點擊數(shù): 【字體:


    核心提示:顧璜兒子硃卷關(guān)于父親顧璜及其所得賞賜的記載。四位主考對顧璜會試硃卷的批語。翁同龢日記中所寫初見開封顧璜。具體來說,在同治年間,顧大成主要教授長子顧璜;光緒年間,則同時教授二子顧■、三子顧瑗和四子顧■。

開封顧氏家族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其中記載了開封顧氏五位進士。

開封顧氏家族

  顧璜兒子硃卷關(guān)于父親顧璜及其所得賞賜的記載。

開封顧氏家族

  四位主考對顧璜會試硃卷的批語。

開封顧氏家族

  翁同龢日記中所寫初見開封顧璜。

  重視文化教育,善于教導(dǎo)子孫攻讀

  顧璜原籍江蘇昆山,因避難而遷南京。據(jù)顧璜的敘述,顧氏雖在明代有人中過進士,但在他入仕之前,顧家并無顯耀事跡,“潛德弗耀,耕田讀書,兼習(xí)商賈”。因顧璜的祖父和父親,都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并善于教導(dǎo)子孫,才使他家迅速成為科舉家族。

  顧璜的祖父顧遜之,為“候選訓(xùn)導(dǎo)”,雖有學(xué)問卻無實際官職,因而一家在南京過著清貧生活。潘鐸在道光二十八年至咸豐元年任河南巡撫,他是顧遜之的同鄉(xiāng)和同窗,深知其學(xué)問功底厚重,是擔(dān)當(dāng)自己兒子老師的合適人選,因而寫信并送錢請顧遜之來汴課子。顧璜曾追憶說,潘鐸“官汴省以書幣來邀課其子”,貧困的顧遜之決定應(yīng)邀。顧璜的父親顧大成,“念族人亦商此有年,諸可依托”,因而攜眷陪同父親赴汴。到汴不足一年,顧遜之因病去世,臨終留下遺言:“葬吾汴梁郭外,后世子孫其勿離此。”顧大成謹(jǐn)遵父命,留居開封。當(dāng)時捻軍與清軍在河南的戰(zhàn)事激烈,客觀條件也不容許他再返回南京。

  顧璜的父親顧大成,本是文人,那時他認(rèn)為,從軍會更有發(fā)展。據(jù)顧璜的記載,顧大成“念四方多難,乃志士疆場效力之時”,因而投筆從戎。他“歷秦度隴積功,由附生薦保知縣”。但得到官職不久,因弟弟顧大文病重,守寡的繼母又急盼顧大成歸里,為了照顧家庭,便毅然“辭官返汴”。顧大文見到兄長,病情一度有所好轉(zhuǎn),繼母有了依靠,更是喜出望外。但是,身染重病的顧大文,已病入膏肓,不久故去。顧大成念其無后,便以次子顧嗣之。顧大成離開仕途,放棄了繼續(xù)升官的機會,但他卻得到了充裕的時間,親自教導(dǎo)十來歲的顧璜讀書。后來,又在北京家中教授其他兒子讀書。他的教育得法,成效顯著。結(jié)果,4個兒子,全部順利地取得功名,其中3人,金榜題名時才十幾歲。

    具體來說,在同治年間,顧大成主要教授長子顧璜;光緒年間,則同時教授二子、三子顧瑗和四子。為了顧璜的學(xué)業(yè)和前程,顧大成不僅親自授課,而且與兒子同吃同住。這樣就能及時進行學(xué)習(xí)上的輔導(dǎo)和思想認(rèn)識上的引導(dǎo),使顧璜的學(xué)業(yè)突飛猛進,并在18歲中舉,19歲中進士。當(dāng)顧璜進入翰林院之后,曾希望父親到京城過較好的生活。但因顧璜的祖母中風(fēng),未能立即成行。直到光緒年間顧璜的祖母去世之后,顧大成才赴京。當(dāng)時,顧大成并不滿足于長子為官,也不追求更高的物質(zhì)生活。顧璜在《誥封光祿大夫顯考展卿府君行述》和《狀述家嚴(yán)六十七家慈六十征壽啟》中說,父親“移京居以來,課兒孫讀書不少懈”。那時,顧璜試圖減輕父親的勞累,提出請位家庭教師時,顧大成則堅決反對,他說:“汝曹欲逸吾身乎?抑欲安吾心乎?”意思是,你們是想叫我身體安逸呢?或是想叫我安心呢?他解釋個人的意見說,吃好穿好,生活輕松,不是自己的追求,自己追求的,他只希望兒孫用功讀書,要不然,他“心滋戚矣”,即心中會極其痛苦。顧大成的勸導(dǎo)和說理十分有效,3個年少的兒子,都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他們便以長兄顧璜為榜樣,勤奮學(xué)習(xí)。當(dāng)時顧家所居之處“書聲瑯瑯達戶外”,顧大成“顧而樂之”,對此十分滿意。顧大成不僅親自教導(dǎo)兒子們讀書,還為兒子們抄書,并以此作為遺產(chǎn)。他據(jù)實告訴兒孫,自家的經(jīng)濟狀況不佳,無田地財產(chǎn)遺留,希望人人自立自強。他說: “吾遭時多故,家無負(fù)郭田。”又說,我觀察你們的性情志向,你們都不想靠雙手勞作以求生,那么,你們?nèi)蘸笕绾尉S持生計?這樣,他就從道理上自然得出結(jié)論:唯有用心讀書。他還深情地對兒子們說,我作為父親,能幫助你們的,“唯各授汝等一經(jīng),庶幾可以自給”。此外,顧大成還分析“貧窮”,強調(diào)貧窮可以成為動力,以此激勵后代。他說:“貧者,人生難得之境,將以堅其操行,貞其性情。汝等年少,勉自策厲,無墮家風(fēng)清白,吾愿足矣。”在他的耐心教誨下,顧大成的兒子們?nèi)缤鄶?shù)貧寒子弟那樣,從小便比較懂事,又因顧大成有學(xué)問并是親自課子,使他的兒子們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精心培養(yǎng),再加上3人皆勤奮努力,因而個個出眾。光緒十五年(1889),顧大成的3個兒子同時在北京參加順天鄉(xiāng)試,雙雙中舉。

  顧璜雖為晚清高官,卻能保持書生本色,繼承詩書傳家之道,鼓勵子弟攻讀。在《清代硃卷集成》中,有顧璜在兩個弟弟硃卷上所寫的批語。從兩份批語可以看出,他善于鞭策先進,激勵后進。當(dāng)年少的顧瑗考中舉人時,已初露才華,4位考官對他的文章評價很高,所寫批語分別是:“風(fēng)度端凝,筆力雄健”;“詞達理舉,氣盛言宜”;“華實并茂,理法雙清”;“筆情爽朗,氣宇軒昂”。此時的顧瑗,風(fēng)華正茂,春風(fēng)得意。顧璜為防止其驕傲,便在送親友的硃卷上批寫道:“瑗弟為文,英采煥發(fā),略似其人。昔曾決其必售,今果攜■弟同捷。吾祖父困于場屋,不獲見用于世,可為祖父吐氣矣。科名不足重,人自為科名重耳。少年登第,先儒以為不幸。弟等其恪遵父訓(xùn),勉修德業(yè),勿以能文遂斤斤自得也。”顯然,他是在肯定顧瑗文采的同時,著重教育他戒驕戒躁。顧璜對曾經(jīng)落榜、又能迎頭趕上的胞弟顧■,則給予更多鼓勵。在兩年之內(nèi),顧璜的3個兒子全都考中進士。顧承曾則更為優(yōu)秀,成為欽點翰林。從上述介紹可知,顧璜教子有方。

    開封顧氏的三位翰林,是顧璜、顧瑗、顧承曾。其傳略在清人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和喬曉軍編《清代翰林傳略》中,均有記載。

  顧璜一生仕途順利,曾先后獲得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多件賞賜

  顧璜是開封顧氏家族的領(lǐng)軍人物和佼佼者。他在跌宕起伏的晚清政壇,能順利升遷,最后成為顯赫高官。《開封市志》介紹說,顧璜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軍機處行走、記名道府、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行走、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副使。他還擔(dān)任廣東鄉(xiāng)試正主考官,署理順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等。根據(jù)他的職務(wù)變遷,可以說,顧璜一生仕途順利。不僅翁同龢格外賞識他,光緒及慈禧對他也特別加恩,除不斷提拔他之外,還多次給予賞賜。據(jù)顧承曾硃卷的記載,顧璜“欽奉懿旨”,所得慈禧給予的賞賜有:“福字一方,如意一柄,江綢袍掛料二件,八絲緞一匹,荷包一對,紫銅手爐一件,螺墊漆盤一件,百蝶瓷瓶一件。”“歷蒙”光緒皇帝賞給的有:“福字一方,如意二柄,江綢袍掛料四件,八絲緞二匹,朝珠二掛,帽緯二匣,荷包二對,花瓷果盤一件,杏元雙琯瓶一件。”從這些賞賜可以看出,顧璜的確是一位晚清寵臣。但是,仔細(xì)研究他的觀點和行動表明,他在晚清政壇上并不是十分頑固的人。《開封市志》介紹,他是參加上海“強學(xué)會”的唯一一位河南籍人士,在戊戌變法期間,“其門人弟子紛紛來汴,拜訪顧璜,商討時政”。可是,當(dāng)光緒失勢和學(xué)會被封禁之際,顧璜并未受到牽連,他仍能繼續(xù)“閑居家中侍養(yǎng)老父”。陳夔龍評論顧璜說,“甲午中日和議成,君鑒于朝政日非,兩親年邁,毅然陳情,終養(yǎng)歸去,都人士群羨之。”因此,可從這樣認(rèn)為,顧璜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善于應(yīng)對復(fù)雜形勢。

  顧璜、顧瑗才華出眾,都有著作傳世

  顧璜字漁溪,《顧漁溪先生遺集》由原河南巡撫陳夔龍寫序。陳夔龍在序中盛贊顧璜才華過人。他說,顧璜“幼承家學(xué),才思橫溢”,“年甫弱冠,才名馳都下”。在顧璜辭官乞養(yǎng)之際,時任河南巡撫的劉樹堂,視他為飽學(xué)之士,聘其任大梁書院山長。大梁書院是明清時期河南省唯一的一所省辦書院,也是當(dāng)時的最高教育機構(gòu)。顧璜任該院山長時,不僅曾捐款300兩購置圖書,還親自編寫《大梁書院藏書總目》。顧璜行文,思想縝密,說理透徹。在他的青年時期,已經(jīng)顯露其文采不同一般。例如,他19歲參加會試,就得到考官的高度評價。陳夔龍認(rèn)為,顧璜能擔(dān)任軍機章京,纂辦方略,就是因為他寫的東西“深符高文”,能供“典冊之用”,而他的詩,“尤清新俊逸”。顧璜在戶部任職吋所寫的《錢法備考》,曾由翁同龢專折上呈皇帝。這份文獻已收入《顧漁溪先生遺集》,是我們研究清代經(jīng)濟的一份重要材料。

    顧瑗,字亞蘧。光緒十八年壬辰科二甲第84名進士,散館授編修。光緒二十八年任江西副考官。顧瑗甚有才氣,著述頗多。在張勛復(fù)辟時,有包括顧瑗在內(nèi)的數(shù)十人合辭上奏,請清遜帝溥儀復(fù)辟。從政治上看,顧瑗參與此事,屬于頑固派,但從詞章修養(yǎng)來看,顧瑗卻是清代遺老中的文釆出眾者。

  顧璜、顧瑗兩人都有著作傳世。在國家圖書館的藏書中,有顧璜的《大梁書院藏書總目》、《顧漁溪先生遺集》、《誥封光祿大夫顯考展卿府君行述》;有顧瑗的《顧瑗所藏函札》、《西征集》、《會試朱卷》等。此外,在徐世昌編的《晚睛簃詩匯》中,同時收入了顧璜、顧瑗的一些詩作。在該書卷170和卷178,分別收入顧璜和顧瑗的作品。(原標(biāo)題:開封顧氏家族)

 

責(zé)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開封網(wǎng) 2009-04-07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