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來,期思鎮(zhèn)黨委書記彭大國經(jīng)常接到來自五湖四海的電話和信件,來信來電者有一個共同之處:都姓蔣。作為“中華蔣氏文化研究會籌備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在日常工作之余,彭大國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蔣國文化遺存保護、蔣姓2009年清明節(jié)期思掃墓祭祖籌備等事務中。
半年多前,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的蔣氏代表故國重游,得到淮濱縣、期思鎮(zhèn)的熱情接待,他們流連蔣國故城,拜祭祖先墳塋,尋根之旅溫暖而充盈。
這十多個省市的蔣姓,原本都有了一定的聯(lián)系,有的省市還成立有宗親會或蔣姓文化研究機構,所以有較強的號召力。尋根大會上,他們還進行了深入的研討活動,與會代表就蔣國歷史、蔣氏源流考辨、蔣姓歷代遷徙、蔣氏文化遺存保護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和交流。
會議結束時,代表們意猶未盡。經(jīng)大家公議,遂決定起草“致全球蔣姓華人的一封信”,向全球蔣姓華人發(fā)出倡議:整合全國蔣姓文化研究資源,依托期思蔣國文化遺存,搭建全國蔣姓文化研究交流平臺,在淮濱籌備成立“中華蔣氏文化研究會”。
他們提出,研究會的任務是開展蔣國歷史、蔣姓源流和支派世系研究,將來以此為基礎編修《中國蔣氏家族總譜》;保護和研究蔣國故城和陵墓區(qū),在條件允許、資金到位時修建祖根地中國蔣氏總祠。同時,他們決定籌備舉辦2009年清明節(jié)全國蔣氏期思掃墓祭祖大典。
這次尋根之旅頗為成功,但與會的蔣姓人士仍感覺有不足之處,因為臺灣蔣介石家族未能參與。
其實蔣介石本人的姓氏情結是很強烈的,抗戰(zhàn)勝利之時,蔣介石處于人生的巔峰。在國人彈冠相慶之時,蔣介石萌生了重修家譜的愿望,他延請著名書法家、學者沙孟海為自己做這件事,當?shù)弥约旱淖嫦仁侵芄珪r,蔣本人頗為自豪。當時編修的《武嶺蔣氏家譜》,曾產(chǎn)生較大影響。有人認為,蔣介石在抗戰(zhàn)勝利之時重修家譜,是出于政治需要,但不應完全排除個人感情因素。在經(jīng)歷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難之后,蔣介石對個人家世傳承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也是情理中的事。
為了讓以后的掃墓祭祖活動沒有缺憾,“中華蔣氏文化研究會籌備委員會”有關人員正在與臺灣蔣氏家族進行積極的接觸。
約2600年前,蔣國經(jīng)歷亡國之痛,國人以蔣為姓,星散而逃。此后子孫繁衍,播遷各地,今天已蔚然有六七百萬人之眾。這次,在各地落地生根的蔣氏重回中原、重回故國,在天邊一抹煙云的襯托下,殘存的期思古城遺跡,成為他們眼中溫暖的風景。
國滅人散走四方
周王朝時,天下有眾多的諸侯國、方國,僅見諸記載的,就有一百七十余國。在正常秩序下,這些小國除周天子下令撤銷,或子孫斷絕自然消滅外,永不會滅亡。但進入春秋之后,大規(guī)模的兼并開始了,強大的封國不斷吞并相鄰小國,強勢崛起。在這個過程中,蔣國是較晚被并吞的,其亡國的時間和過程,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可以推定,滅掉蔣國的是楚穆王。
穆王的父親成王是位有作為的國君,他即位后,對內布仁德施恩惠,結國人之心;對外與中原諸侯結盟修好,派人向周天子進貢。周天子很高興,賞賜了祭肉,說道:好好鎮(zhèn)守南方,平定夷越的混亂,不要侵擾中國。于是楚國北方安定,專心在南方開疆拓土,成為疆域千里的大國。
公元前643年,“春秋五霸”第一霸齊桓公去世,齊國中衰,強大起來的楚國乘機北上中原,諸侯難擋其鋒芒。公元前638年,楚成王在泓水(渦河的支流,經(jīng)今河南商丘市區(qū)、柘城間東南流)打敗僵守“禮儀之兵”的宋襄公,進而圍了宋國都城。宋國向晉國求救,引出開“兵者詭道也”先河的城濮之戰(zhàn)。此戰(zhàn)中,晉文公重耳和大臣們奇謀百出,“伐交”、“伐謀”、“伐兵”,最終打敗實力強大的楚軍,是中國戰(zhàn)爭史由實力制勝向謀略制勝的轉折點。
城濮之戰(zhàn)使晉文公一戰(zhàn)成名,“取威定霸”,雄踞中原,成為齊桓公之后的中原霸主。楚國大敗而歸,多年不敢北進。數(shù)年后,楚國發(fā)生內亂,成王欲廢太子商臣,商臣得知消息,先發(fā)制人,包圍王宮,逼迫成王自縊身亡。
這時中原諸侯也發(fā)生重大變故,晉文公死后,年幼的晉靈公即位,與秦國發(fā)生戰(zhàn)爭。楚穆王乘機發(fā)動試探性攻擊,北上東進,發(fā)兵滅掉江國(位于今駐馬店正陽南)、六國(位于今安徽六安)、蓼國(位于今信陽固始東北)等淮河流域小國。在此過程中,晉國曾出兵干預,卻沒有能擊退楚軍。
據(jù)《左傳·文公五年》記載:“秋,楚成大心、仲歸帥師滅六;冬,楚公子燮滅蓼。”魯文公五年,即楚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研究者推論,與這些小國相鄰的蔣國又支撐了幾年,大約在公元前617年被楚穆王派兵滅掉。這個推測的依據(jù)也來自《左傳》。《左傳·文公十年》說:“楚穆王九年,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司馬。”這個記載說明公元前617年,楚國在蔣國故地已經(jīng)設立期思縣,有了期思公這個職務。這其實是蔣國亡國的下限,可能在此之前,蔣國已經(jīng)滅亡。
蔣國滅亡后,國人遂以蔣為姓,有的留居故土,成為楚國臣民,而貴族則大多選擇逃亡,有的投奔魯、齊等近親國,有的則南下湖南一帶。東漢之前,蔣姓主要集中在河南、陜西、安徽、山東、江蘇、湖南等地,三國時蔣姓名人已為數(shù)不少,魏有蔣濟,官至太尉,為平阿(今安徽懷遠)人;蜀漢有蔣琬,任蜀丞相,為零陵湘鄉(xiāng)(今屬湖南)人;吳有蔣欽,歷官蕩寇將軍、右護軍,壽春(今屬安徽)人。
西晉南遷時,北方的蔣姓也大量南遷,定居在江浙一帶,到唐代,逐漸發(fā)展成為東南大族。唐朝時,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又有不少蔣姓將士隨之入閩;唐末五代王潮入閩時,固始蔣姓也有多人跟隨前往。到宋代,蔣姓已由河南發(fā)展到陜西、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蔣氏已遍居全國各地。他們共認祖籍是河南樂安(郡名,治所在今信陽光山縣西),有的堂號即為“樂安堂”,這是因為,南北朝時,期思一帶的蔣國故地屬樂安郡管轄。
蔣介石隆重修家譜
蔣國滅亡約2500年,浙江奉化溪口鎮(zhèn)蔣肇聰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當時沒有人能想到,這個嬰兒后來成為蔣氏一族中最了不得的人物。
蔣肇聰是一家鹽鋪的老板,曾先后娶過兩任妻子,都不幸病故,蔣老板為此十分郁悶,總是唉聲嘆氣。鹽鋪老伙計王賢東與老板關系向來不錯,見此情形,有意為其撮合新人,讓他再結良緣。他想起自己23歲的堂妹王采玉寡居在家,獨撐家門,十分凄苦,便從中撮合二人,最終使他們喜結良緣。
蔣肇聰長王采玉22歲,老夫少妻,十分恩愛,第二年就生下兒子瑞元,譜名叫蔣周泰,長大后以蔣介石之名為世人熟知。
據(jù)張家康先生撰文介紹,蔣介石幼年不是聽話乖巧的好孩子。3歲那年,為探喉管有多深,他竟往喉管里插進大半根筷子,幸虧王采玉發(fā)現(xiàn)及時,急忙拔出,才救了他一條小命。5歲那年冬天,他看到家里的大水缸中浮著又圓又亮的冰塊,很是好玩,便踩著木凳探身打撈,不料失足栽入缸內,當被路人救出時,他已經(jīng)奄奄一息,幾乎喪命。8歲時,父親去世,沒有了約束,他更是舞槍弄棒,廝打械斗,每每打得頭破血流方肯散場。王采玉送他去私塾讀書,他卻自由散漫,不聽從教誨,沒少挨老師戒尺痛打。溪口鎮(zhèn)上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叫他為“瑞元無賴”。
俗話說,“頑皮的孩子是好的,調皮的丫頭是巧的”。蔣介石長大之后,顯示很多過人之處。他20歲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炮兵專業(yè)。第二年即1908年東渡日本入東京振武學校學習,其間由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后來因才干出眾得到孫中山的器重和信任。1924年,他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隨著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他掌握了國家大權。
蔣介石是位有爭議的人物,他實行獨裁統(tǒng)治,曾多次發(fā)動新軍閥混戰(zhàn)。“九一八”事變后,又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連續(xù)發(fā)動對江西等蘇區(qū)的“圍剿”。1936年“西安事變”后,才被迫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的“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
從精神層面講,蔣介石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是很強烈的,有著濃厚的故鄉(xiāng)情結和姓氏情結。
去臺灣前,除抗戰(zhàn)八年外,他每年都要回溪口看看,到臺灣后,他對故鄉(xiāng)仍十分掛念,周恩來曾請有關人士將“奉化廬墓依然,溪口花草無恙”的照片寄給蔣介石。抗戰(zhàn)勝利之時,可說是他人生和事業(yè)的頂峰,此時,他萌生重修家譜的愿望,為了理清自己家族傳承的線索,他付出了不少精力。
1946年秋,蔣介石給國民黨政務局長陳方一道手令,要他查清蔣氏先祖究竟是何人。陳方不敢怠慢,急忙尋找人選承擔此事,恰在這時,著名書法家、學者沙孟海寫了一篇《家譜通例》。斟酌一番之后,陳方將“上諭”交給沙孟海辦理。
沙孟海文史知識淵博,治學十分認真,接受這個任務后,他立即穿梭于各大圖書館,查閱史書,根據(jù)《左傳》,考證出蔣氏得姓于蔣國,是周公之后。然后根據(jù)收集的各地蔣姓家譜,并參考地方史志,初步理清了蔣介石家世傳承的源流,寫出《先系考》呈報。
第二天一早,蔣經(jīng)國就前去看望沙孟海,莊重地告訴他:“我奉家父之命,代表我們蔣氏家族,正式邀請你負責纂修蔣氏新譜!”
從此,沙孟海將全部精力投入這部家譜的撰寫。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考據(jù)之紛繁,出乎想象。兩年多的時間,沙孟海夜以繼日地工作。
修譜過程中,沙孟海與蔣經(jīng)國接觸頻繁,即使是蔣介石本人,對此也事必躬親,從發(fā)凡起例,分卷列目,人事布置,乃至重要章節(jié),先系所出,溯源追遠等,他都親自審閱。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派一輛汽車把沙孟海接去,詢問修譜情況,并要沙孟海帶著稿子給他看。沙孟海摸到了規(guī)律,便經(jīng)常把修譜材料帶在身邊,無論何時,聽到電話,挾起材料就走。
1948年12月,沙孟海主修的《武嶺蔣氏家譜》(溪口鎮(zhèn)東山名為武嶺)正式完工。進譜之日,溪口鎮(zhèn)蔣氏宗祠熱鬧異常,張燈結彩,大擺酒席,吳稚暉(國民黨元老,家譜掛名總編)、沙孟海等被邀上座。
按照這部家譜的考證,蔣介石家世源流大致如下:東漢初年有蔣橫,生九子,其中蔣澄封 (讀做“歐”)亭侯,居宜興;他的后人于晉代遷往浙江臺州;至五代時,有蔣顯任四明鹽官,蔣顯的兒子蔣光定居明州,生二子:宗祥、宗霸;蔣宗霸之裔蔣浚明,曾任部員外郎,至宋神宗時遷居奉化縣禽孝鄉(xiāng)三嶺;蔣浚明之子蔣、蔣琉,登進士,故里在寧波白水巷聯(lián)桂坊。元朝末年,有蔣士杰由寧波移居奉化縣溪口鎮(zhèn)武嶺,是為蔣介石的祖先。
(全文完)
約2600年前,蔣國經(jīng)歷亡國之痛,國人以蔣為姓,星散而逃。半年前,在各地落地生根的蔣氏重回中原、重回故國,殘存的期思古城遺跡和蔣國國君及貴族陵墓區(qū),成為他們眼中溫暖的風景。圖為蔣國萬壽陵墓區(qū)保護碑。【原標題:“期思懷古之蔣國覓蹤系列”之三 故國遺跡成溫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