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虢國起源 郭氏播遷全球
據史料記載,起源于周王朝虢(音“國”)國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數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廣、影響最遠的一支。有專家考證,目前海內外90%的郭姓族人均來源于這一支,但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遷卻情況各異。
西虢族人隨平王東遷到三門峽后,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11年,被秦所滅,其族人被迫遷向西北邊遠地區,從而形成后來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
南、北二虢被晉獻公滅亡后,其族人四散飄流,有被迫遷于晉國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國的,遷于晉國的虢國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現在山西晉南。
周平王時為鄭國所滅的東虢,同樣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絕大部分流散于河南中部,從而成為潁川郭氏最早的祖先。
從上可以看出,起源于周王朝虢國的郭姓,其遷徙與虢國的興亡相始終,無論是西虢還是東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個虢國的滅亡都導致了族人的大逃亡和大遷移。
先秦、兩漢時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陽曲的郭無家族影響最大。郭姓大舉南遷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后,郭氏大批散居于今浙江、江蘇等處。
隋唐年間,郭姓已成為現今山西、山東的第一大姓。唐初,陳光元開基漳州,即有郭姓隨同入閩。唐中期,因“安史之亂”,又有大批郭氏分遷于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
如今,位于香港新界的八鄉地區有一個村落叫蓮花地,約有500人,由六個姓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300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約在明代中后期,郭巨田率族人遷居于此。
據《臺灣省通志》對郭氏播遷入臺的記載,最早入臺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懷一,大約在明朝天啟年間由福建入住臺南市。臺灣郭氏族人中,還有許多是從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臺的,另一部分是來自廣東潮州、惠州嘉應。
郭氏最早遷徙海外大約是在明代中后期,遷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遷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遷徙的途中異常艱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姓華裔、華僑最集中的地區在亞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柬埔寨、老撾等十幾個國家為最多。美國、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華裔。他們中有許多人為所居住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望。
虢國考古
留千古遺訓 假虞滅虢成第24計
虢國是兩周時期重要的姬姓封國,對西周及王室的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都曾產生重要影響。
歷史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虢國原封于現今陜西寶雞,西周晚期受平王東遷的影響遷至現今的河南三門峽。
虢國國君世代為周天子的卿士,他們曾替周天子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古代文獻記載,西周晚期,虢國遷都到三門峽后,在此建都有100多年。
《輿地廣記》載:“陜縣,故虢國,所謂上陽也;故城在今縣東。” 清代學者王先謙在《漢書補注》中說:“陜與大陽夾河對岸,故有上陽、下陽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稱,實一虢也”,都指的是虢叔封于三門峽地域的上陽虢國,公元前655年,虢國被晉國所滅。
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考古人員從虢國國都上陽城——河南三門峽李家窯村,開始挖掘出大量文物和古墓,為全面了解虢國這一兩周時期的重要方國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虢國文化遺產,1984年三門峽在首次發掘保留下來的1727號車馬坑原地原狀建起虢國車馬坑陳列館。1993年又開始建設以第二次發掘的虢仲、虢季兩個國君墓及陪葬車馬坑遺址為主的虢國博物館。2000年虢國博物館建成開始對外開放。
虢國墓地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方國公墓。尤其是20世紀90 年代發掘的虢仲和虢季兩君大墓,由于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級別高,分別被評為1990年、1991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觀之一。2001年,虢國墓地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盡管虢國歷經百余年而消亡,卻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2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晉國在虢國的北面,兩國之間還隔著一個小諸侯國虞國,晉國在征服虢國的道路上,先設下妙計賄賂虞國,請求借道虞國討伐虢國,虞國答應了。而晉軍輕松地消滅了虢國的軍隊后,又順便在凱旋回師把虞國也征服了。這就是留給后人“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千古遺訓,成為中國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24計。
郭子儀——郭氏家族的傳世宗貴
1993年4月,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轉給陜西華縣政府一封泰國郭氏宗親會的求助信,希望能夠幫助查詢歷史名將郭子儀的遺跡和史料。郭子儀是唐代知名軍事家和政治家,陜西華縣蓮花寺鎮西馬村人。他23歲以后,四擢高第,三為將軍,戍邊守寨于朔方,頗有建樹。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他以朔方節度使奉詔東征。八年中,征戰陜、晉、魯、冀、豫,兩復京都,平息內亂,再造唐業,功蓋天下。代宗時他又臨危受命,于陜西涇陽單騎退回紇。德宗時,以古稀之軀為國鎮邊,駐守陜西邠州、長武達十年之久。郭子儀一生“常許國家之死,實荷日月之明”,不居功,多寬厚,一身系唐室安危30余年。
郭子儀的故里位于華縣城東老西潼公路10里北側,屬蓮花寺鎮所轄。現有村民150戶,其中80戶是郭姓。郭子儀的祠堂在縣城東關,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城東北角建尚父廟,塑郭子儀像,繪其八子及部將的壁畫,門坊上有“誠孚中外,威震華夷”八字,以后祠堂又經歷代的修繕,碑刻等保留完整。
郭子儀85歲病逝于長安私邸,率贈太師,陪葬肅宗建陵北武將山(陜西禮泉縣),墓塚呈圓錐形,現高1.9米,周長13米,塚西南75米處有石碑,碑身經修復完整。
縱觀郭子儀一生,生于陜西,葬于陜西,但郭子儀與山西也有著不解之源,三晉大地到處都有他的足跡,都留下了很多他作戰、生活的史實、遺跡和傳說,這對山西而言,也是一份豐厚難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據史料記載,郭氏受封之地,即今太原陽曲縣。唐代書畫家顏真卿為郭子儀父郭敬之所撰碑文中言郭氏:“代為太原著姓,子孫始自太原家焉。”西漢中后,郭子儀祖上一支,由太原遷陜西華縣,定居其地。太原陽曲縣一帶,因地處汾水之陽,所以在漢、隋、唐三朝時,陽曲曾三次改稱為汾陽。郭子儀被封爵為汾陽王,大概是因祖上得姓地陽曲曾稱汾陽的緣故。
山西有個家喻戶曉的戲劇叫《打金枝》,說的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兒子駙馬爺郭曖打了金枝玉葉升平公主,升平公主委曲,一氣之下跑回皇宮向父皇唐代宗訴說。與此同時,郭子儀得知情況,重責郭曖,向唐代宗請罪。唐代宗寬容明理,不但不責怪郭曖,反勸升平公主與郭曖和好,一場風波得以結束。相傳歷史上確有其事,民間還有郭子儀絳州勸兵耕、趙城分灌水等歷史傳說。
故國家園 海外郭氏宗親尋根華夏
2007年,當郭子儀誕辰1310周年之時,海內外郭氏后裔都開展了隆重的紀念活動。
歷史上,世界郭氏族人大都以郭子儀為祖先,而以山西汾陽作為堂名。近年來,有考古、科研專家學者認為,郭氏始祖為春秋時周文王之弟虢仲和虢季,受封在三門峽地域的虢國應該是郭姓主要衍源地。近年來,三門峽虢國車馬坑和虢都上陽城遺址的發掘也佐證了此說。通過虢國的考古發現,郭姓源流又上溯了千余年。
歷史歲月,郭氏后裔人丁興旺,眾多支屬已遷離故土,遍布于海內外。除了豫、晉、陜主要省份之外,山東、河北、兩湖、兩廣、福建、海南、臺灣和香港等省份和地區,以及海外多地。有些海外郭氏子孫,通過艱苦奮斗,在事業上取得很大成功,在當地很有名望,為海外華僑華人爭了光。如馬來西亞愛國華僑郭鶴年,個人擁有資產約150億美元,人稱“亞洲糖王”。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海外郭氏后裔,團結共濟,先后成立了30多個郭氏宗親社團,并組織了世界郭氏宗親總會和世界郭氏宗親團體聯誼會。這些宗親團體,團結海外廣大郭氏后裔,弘揚中華文化,團結互助,敦親睦族,尊祖敬宗,維系著親情和族情。海外郭氏后裔懷念祖國,懷念故鄉,紛紛回到祖居地拜謁先祖,表現了海外赤子愛國愛鄉的一片癡情。近年來,作為郭氏的主要衍源地,三門峽當地也接待多批來自海內外的郭氏宗親,向他們詳細介紹虢國墓葬群和虢都上陽城有關最新考古發現,這些海外游子深感震撼,同時也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充分表達海外華僑華人對祖先生息地的崇敬之情。【原標題:以國為氏 郭姓位列中華姓氏第1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