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追根溯源六百載郭氏始祖為舜理(2)

2013/7/8 14:20:39 點擊數: 【字體:

    “我們村過去四面都有圍墻,上面還有炮臺,這些都是在戰亂年代為防匪患、保衛村子安全所設立的,至今細細查看,還能看到舊圍墻的痕跡。據老人們講,圍墻高三米有余,并且在村子的四面都有大門,圍墻外面還有護村的河溝四面環繞。”郭乃芬告訴記者,郭氏遷居壽光后,繁衍生息,經歷數百年后人丁興旺,后來族人在村子的西南角建立了家廟,為了激勵族人辛勤勞作,建成家廟后,家族商議打算鑄造一口大鐘。

    郭氏家族一直團結、和睦,就這樣族人家中有錢的湊錢,有力的出力,很快將大鐘鑄成,大鐘鑄成后掛在家廟中,有專人看管,每天早上敲鐘讓全村人勤于勞作,聽著鐘聲而起,漸漸成為村民的習慣。當時郭家營村村民的勤勞、肯干聞名鄉里,人們也都將其歸功于那口大鐵鐘,所以有人稱其為“吉祥鐘”。

    郭乃芬老人介紹,家有貧富之分,人無貴賤之別,在鑄鐘這件事情上,郭氏族人誰都不計較為鑄鐘的出力多少,這也恰恰表明了族人的和睦和奉獻精神,通過這件事情凝聚了族心,鐵鐘的鑄成、使用,也激勵了族人勤勞、奮發,有了這種家族精神,才使得家族有了更美好的發展。遺憾的是,歲月逝去,時代變遷,那口高一米五的大鐵鐘后來保護不當遭損毀。而郭氏族人多年來口口相傳,一直都記得“吉祥鐘”的故事。

    “萬物皆有本,山有脈,水有源,脈山之本也,源水之本也。人之本者祖也,祖者始也,如同木生有本,水流有源。樹無本而不生,水無源而不流,人也如此……遠溯我祖,漢之泰、晉之璞、唐之汾陽王皆為郭氏之先祖。據傳,我郭氏一世祖——舜理乃郭子儀之后裔。”這是郭氏現存最老的康熙年間所修族譜譜序中的一段話,雖然記錄有些模糊,可是也基本講明了郭家營郭氏先祖,很有可能是汾陽王郭子儀之后。

    族譜還記載,一世祖郭舜理原籍山西洪洞縣,在明朝洪武年間遷民時,有兄弟三人共同遷來,到達壽光后,看到此地人杰地靈,鄉民仁

    義,便決定落戶此地。后郭舜理落戶郭家營村,郭舜民遷居郭家下口村,郭舜卿則遷往了即墨市亞水莊村。后舜理生三子,長子郭延哲、次子郭延文、三子郭延明,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多年來,郭家下口村的郭氏與郭家營村郭氏族人,雖不住一村,卻親如一家,家族有事,也多有往來,郭家下口村族人繁衍至今也在千余人。關于即墨市亞水莊村的郭姓族人,在最近的修譜中,郭乃芬一直在聯系。“有人說后來這支的后裔又遷去諸城,尋根溯源是一項細致、長期的工作,我們期待三大支系能夠合譜。”郭乃芬說。

    “我們郭家營郭氏自一世祖郭舜理遷居壽光,數百年來共繁衍二十一世,據粗略估算,郭家營郭氏族人,居住本市城區、村莊加之外遷人員,總人數在1000以上,可謂枝繁葉茂。”郭乃芬告訴記者,郭氏族人從來都是待人和善、團結進取。多年來以務農為主,但也不乏讀書之人。十三世祖郭青云、郭凌云皆為貢生,因為是親兄弟,時人也曾傳下了“一門兩貢生”的佳話。

    關于郭氏族人多年的分布,郭乃芬介紹,在我市境內,侯鎮申明亭村有十余人;洛城董家村百余人,據說是民國時期遷去的;洛城郭家營村有九百余人,何家村有二十余人;在省內外遷地有濰坊市寒亭區的西王莊村、張家村;濟南市區、淄博、東營等地也有近百人;另外,為了生計,早年也有遷往遼寧、黑龍江、吉林東北三省的族人,隨著社會發展,近幾年從東北遷回的族人也有不少。

    “要了救濟糧,以后遇到天災,村民還是沒有辦法,要是村前修起一條河,遇到干旱,田地可有水灌溉;遇到洪災,能將洪水及時排出去。這樣村子才能長治久安,村民才能安居樂業。”因為郭家營過去地勢低洼,曾取村名郭家洼。關于村子的歷史、發展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郭家村村民不為一時之利要救濟,而眼光長遠要修河。
 
    郭乃芬告訴記者:“由于我們村地勢低洼,周圍沒有排水河道,遇到洪澇災害,大半個村子都會被淹,村民多年為此憂心忡忡,不知何時天降不測風云。就在上世紀 60年代,一場嚴重的洪澇災害突然降臨,當時,我們村除了中心地勢高的人家外,其余四周住戶皆被洪水所困,村莊墻倒屋塌,百姓財產損失嚴重。后來政府送來數量可觀的糧食和救濟款,扶持我村救災發展,然而,村民經過商議,一致決定將救濟款和糧食如數送回,為了長遠發展,請求政府扶持修建排水河道。”

    在村民的努力和上級的大力支持下,經多方協調,一條流跨兩個縣區,多村受益的崔家河修建完成。村前崔家河的修成,徹底改變了郭家營村的發展,自此以后,郭家營村村民再也不懼怕洪水了。沒有了洪水的威脅,還可以引水灌溉田地,老百姓也不再靠天吃飯了。說來奇怪,修成崔家河以后,村子原來的鹽堿也漸漸退去,荒地變成了良田,在社會好形勢、好政策的鼓舞引導下,加上村民的勤勞與智慧,郭家營村的發展蒸蒸日上。

    “所謂國有史,家有譜。敬祖續譜,追根溯源,已是眾望所歸,我祖自明朝遷民壽光以來至今六百余年,期間創譜續譜數次,這也顯出郭氏家族,對先祖的敬重,對后人的責任。”郭乃芬稱,他們現存最早的譜本為康熙年間所修,譜序記載,當時遷居壽光三百年,族人眾多,為了更好地發展,不至于世系混亂,有族人郭夢公、郭克讓、郭凌云、郭青云共同編修。譜序中提到,由于族人務農者多而讀書人少,使得修譜困難大,但是為了后人,能夠了解家族的歷史,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歷經數月完成了郭氏族譜的修編工作,這也成為郭氏家族多年來續譜的重要依據。

    第二次續譜是在一九五四年,距離第一次修譜過去了二百多年,熱心的族人都是自發為家族做貢獻。據說,當時修譜人員走訪查問,后來關在屋內用一個月時間進行抄錄,最終修成了七部族譜,并制作了七幅譜軸,這算是一次規模較大的續譜,各分支也都有了自己的支譜和譜軸。

    由于時代變遷,前人所續的族譜殘損毀壞嚴重,在一九八五年進行了第三次修譜。因為缺少資料,這次續譜讓編修人員感到非常困難,幸虧有族人郭法章珍藏著一部老族譜,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新譜才得以續修。隨后的二零零一年,族人還進行過一次續

    譜,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世系,增加女性,其他無太多變動。

    適逢盛世,家族興旺,多為修譜續譜的最佳時機。去年十月份,郭乃芬、郭玉梅、郭振環等族人提起倡議,再續族譜,因為始祖墓離村四里,年久失修,族人也商議為舜理祖再立新碑,并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倡議得到了族人的一致支持,大家紛紛捐錢出力,再一次顯示了郭氏族人的凝聚力和念祖品德。據了解,目前,譜本已經排版待印,始祖舜理的碑文已經刻好,碑亭已經開建,郭家營郭氏族人四月份將迎來一次盛大的族事活動。

    郭乃芬介紹,郭姓起源有說出自夏、商時代郭支與郭崇的后代;也有傳說以居處為氏。據《風俗通》記載,氏于居者,城、郭、園、池是也。郭,字意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再有傳說,郭姓來自炎黃,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后裔;還

    有傳說,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納,后冒姓郭氏,后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

    關于郭姓的遷徙分布,據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陜西、山西省外,已遠遷于山東、河北;至秦、漢時,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代及其以后的較

    長時期內,太原一直是郭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居于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又曾兩次向福建遷徙,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原標題:追根溯源六百載郭氏始祖為舜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壽光日報 2012-03-10 作者:張文志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