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江姓之根在正陽

2013/7/8 18:14:45 點擊數: 【字體:


    江姓是以國名為姓氏,居百家大姓第79位。正陽縣東南部的古江國是江姓的發祥地。

    據史料記載,江國發端于伏羲時代的陰康氏,在夏朝時,系少昊的嫡裔,為嬴姓,東夷部落的一支。商末,嬴姓部落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周朝建立,周天子分封諸侯,嬴姓后裔江元仲受封江國,賜子爵位,為周王朝的諸侯國。

    關于江國的地域范圍,《春秋·僖公二年》杜預注:“江國,在汝南安陽縣。”《后漢書·郡國志》云:“安陽侯國。有江亭,故國,嬴姓。”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封淮南歷王子劉勃安陽侯國,直至西漢宣帝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侯邑廢,安陽城為縣邑,至隋始廢。漢安陽故城是在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大林鎮涂店江國故城東北基礎上拓建而成。西周時江國疆域相當于當今正陽縣東南部和確山縣東南部分地區。西鄰道國,東連息國,南濱淮水,北隔鴻隙陂與沈國相望。

    江國故城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50米,面積約17.5萬平方米。北距正陽縣城36公里。城之南隅,城垣突起處,當地群眾稱之“鳳凰臺”,時為“烽火臺”。城內西北部地勢較高,發現夯土建筑基址,可能是宮殿區所在。其西存有大圓型土堆,實為“江亭”遺址,現為“冢子園”自然村。城址內經常有東周至漢代遺物出土。人們曾挖出大磚大瓦。在地勢較高的東南角,一米深處挖出江國時期或漢代的房基,形制復雜,有長方形的,也有轉彎抹角的;出土有40厘米見方的鋪地大磚,還有50厘米長方形的子母磚,一面有米字格紋飾,其花紋共有50余種。還出土有灰色的簡瓦及長50厘米、寬30厘米、厚0.2厘米的大灰瓦。1967年在大林鎮涂店糧所所在地出土銅印一方,文為“刑鄙司馬”四字,獸鈕,同時出土的有銅馬鈴數枚。1984年又于遺址東南,出土一漢代鐵釜,高30厘米,口徑30厘米,尖底,重16公斤,系軍用品。遺址內陶片也比較多,有紅、灰、彩陶,有夾砂紅陶。有人曾挖出尖底小口附有兩耳的陶瓶和大口低頸、質地細、紋飾線條細致勻稱的陶罐。這些陶器類是正陽古文化更為遙遠的文化遺存,磚、瓦、銅印、鈴等系漢安陽縣文化遺存。上述文物和文化遺址是古江國在正陽的明證和標志。

    江國,當時比較弱小,加之淮水時常侵擾,一直沒能強盛起來。春秋時先依附于楚,后來由于齊桓公霸業的威懾,又背楚親齊。當時江、黃、道、柏諸國均與齊通好,同時又都和弦聯姻,從而淮汝河水系結成了一個親齊集團,這種情況當然不為楚所容。楚穆王即位之初,就對江國用兵。《左傳·文公三年》云:“楚師圍江。晉先僕伐楚以救江,門于方城。”楚聞晉師起而圍江兵解。次年(公元前623年),楚人出兵一舉滅江。《春秋·文公四年》載:“秋,楚人滅江。”江國貴族流落各地,為不忘故國,遂以國名為姓,中國始有江姓。江國滅亡后,江人紛紛逃往各地,其中一支逃往齊國(今山東),一支逃往湖北,但大部分留在河南,主要分布在濟陽、開封、淮陽等地,后一部分輾轉遷徙至閩、浙、贛等地,明末清初,又有江氏后裔遠渡南洋,僑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明末,由于自然災害、戰亂頻繁,江國故地少有江氏后裔。清初,江梅、江榜二兄弟由湖北麻城遷回正陽,居住在江國都城遺址附近,今涂店以西3公里淮河灣岸邊,后稱其居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江氏兄弟以淮河擺渡、捕魚為生,勤奮勞作,繁衍生息,不久這支江氏家族人丁興旺,成為當地望族。

    江姓最原始的始祖,實為嬴姓。相傳是大禹的賢臣顓帝之玄孫伯益的后代。據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云:“嬴姓顓頊元孫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實際上,伯益并非顓頊的玄孫,而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讓位給他,他隱居箕山之北。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市東南,是堯時巢父放由隱居的地方。伯益的父親很多史著說是皋陶,至于伯益的祖父、曾祖父的名字,史著說法不一,難以定論。

    據各地的《江氏族譜》記載,最初在夏商時代建立以江為標志部落族國的是伯益的幼子元仲(玄仲)。到了西周代受封建立新江國的是元仲的后代江濟。

    江國雖小,源遠流長,前后共3000余年歷史,有著比較發達的文化。1953年,河南省郟縣城西太仆鄉出土一批春秋早期銅器,其中有一銅鼎,內壁鑄銘文云:“江小仲母生自作用鬲。”為江國貴族小仲為母親生日所作之器。“江國銅器出于鄭地,當出于嫁娶和贈饋的原因,由此可見,至遲在春秋初年,淮夷集團的江國即與中原新興的姬姓鄭國有了一定的聯系”。

    1978年5月,河南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一件銅鬲,其銘為:“江叔作其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應為春秋早期的江器。

    因古江國位于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中間地帶,構成了正陽文化的多元性,而楚文化在這里顯得尤為突出。如農作物種植,南稻北麥;方言語音,南蠻北侉;氣候,春暖秋涼;四季分明,具有黃淮、江淮之間的濃郁特色。

    在歷史上,江姓名人輩出,不乏忠臣良將。如南朝梁濟陽考城(今蘭考縣西南陳留)人江淹,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封梁醴陵侯;南朝梁考城人江革,任御史中丞,敢于彈劾權貴,以剛直不阿、清正廉潔著稱;南朝陳濟陽考城人江總,歷仕南朝梁、陳及隋三朝,陳時官至尚書令;南宋度宗時左丞相江西都昌人江萬里,官至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英勇抗元,以身殉國;清末將領江忠源、江忠濟、江忠信、江忠義、江忠珀等,報效國家,滿門英烈。江氏中也不乏文人賢士。如江淹,出身寒門,少時聰慧過人,詩文俱佳,人稱“江郎”,名噪一時;江總,工于五、七言詩,為南朝著名文學家;宋代著名畫家江參,擅長山水畫,存世作品有《千里江山圖》;清江蘇元和人江聲,著有《尚書集注音疏》;江聲之孫江沅,著有《說文釋例》、《說文解字音韻表》;清江蘇甘泉人江藩,博覽群書,精于訓詁,著有《周易述補》、《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國朝經師經義目錄》、《爾雅小箋》、《隸經文》、《炳燭室雜文》等。江氏注重孝悌傳家,有《江氏樹立孝悌典范》傳世。江氏后代孝子較多,東漢時江革以事母至孝被稱為“江巨孝”而名列東漢“二十四孝”之一;南北朝時江淹,早年賣身養母而備受世人贊頌;同時期江泌以“食菜不食其心,惟食老葉”事母行孝而明傳后世;清代江大賓萬里尋父的故事民間婦孺皆知。【原標題:江姓之根在正陽】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駐馬店網 2012-11-27 作者:王淑和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江國及其都城遺址考略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