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脛河,古名肥泉,陽河,又名澳水。《詩經·邶風·泉水》有“我思肥泉,茲之永嘆”即指此河。
折脛河,位于河南省北部淇縣境內。發源于城西北1.5公里的泉頭村太和泉。經橋盟、城關、北陽、西崗四鄉鎮,會思德河向東南,匯入衛河,總長19.8公里。一條小河,名氣卻不小,不少史書上都有記載,它為什么叫折脛河?這還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末殷紂王。
殷紂王建都朝歌(今淇縣)他為鞏固其統治修筑了三道皇城,還建筑了富麗堂煌的宮殿,藏財聚寶的金庫——鹿臺,供其玩賞無奇不有的御苑等。為討妲已喜歡不惜人力物力,又挨著宮城修建了一個高聳入云的摘星樓,意在上到樓上伸手摘下星星。此樓專供紂王和妲已觀朝涉和作樂用。初冬,一天早晨,一老夫涉水過肥泉河,不斷呻吟難涉,紂王與妲已在摘星樓上聽了感到很奇怪,便對身邊的大臣們說:“老漢為什么不斷呻吟難涉呢”?大臣說:“因為老漢的骨髓不滿,清早天氣冷,涉水更冷,所以呻吟難涉”。紂王與妲已不信,就命武士下樓將老人抓去,當面將老人的脛骨砍斷而視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是這樣記載的:“老人晨將渡水,而呻吟難濟。紂問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實,故畏寒也’。紂乃于此斮脛而視髓也。”紂王與妲已看了哈哈一笑了之。老人卻成了終生殘廢。人們對殷紂王這樣殘害無辜的暴行無比憎恨,為紀念老人的不幸,人們把此河改叫成“斮脛河”,后演變為折脛河至今。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士,來朝歌考察游覽,以折脛河為題留下了不少詩篇,指責殷紂王。如明代李尚實詩:“百折潺湲嗚咽聲,哀波常浸紂王城,何年暗入盟津渡,約送天兵洗不平”。【原標題:紂王與折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