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在位時多次發動戰爭,特別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周宣王與姜戎作戰中喪失了長江和漢水之間的軍隊后,打算在太原地區按籍查閱人口統計數字,以便作為軍隊的補充。仲山甫擔心因成丁逃亡嚴重,一旦調查出來, 將在諸侯面前暴露出周王室的虛弱。于是他進諫說:“大王不可以在這時候統計人口數字。以前即便不公開統計人口數字,也能掌握人口的數量。朝廷有主管戶籍的司民合計出人民生老病死的數字,主管賜族授姓的司商按國中姓氏合計出人數,主管教化的司徒合計出可充作師旅的人數,主管刑獄的司寇合計出犯人和死刑人數,主管牧養六畜的牧官合計出自己轄區內的人數,百工合計出工匠變動的人數,場人掌管場院果圃的收入斂藏,廩人掌握國庫糧谷出入數字。這樣官員們各負其責,全國人口的多少、生死數字、出入和往來情況就全都知道了。同時,國君還可以通過一些具體事務審察了解人口情況。如天子在千畝籍田上親耕,仲春農閑時打獵,夏時到籍田檢查除草間苗,秋收后和冬閑時圍獵。這些活動都是熟悉了解人口數字的機會,又有什么必要按籍統計人口數字呢?不考慮因為戰爭使人口減少反而大張旗鼓去搞人口普查,這是自己暴露人口少的弱點而厭惡從根本上治理國事。國君從事政治卻又向天下暴露自己國力的弱小,諸侯將會因此而產生離棄之心逐漸疏遠王室。天子治理人民卻又厭惡政事,將無法實施政令。況且這樣去統計什么人口數字,是上天所憎惡的,將有害于國家的政治而且禍害子孫。”然而周宣王拒絕了仲山甫的建議,最終堅持統計人口數字。到他的兒子幽王統治時期,西周滅亡。
另外我們從《詩經· 大雅· 烝民》中也可以了解到仲山甫的有關事跡。這首詩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所作,詩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德行完美、勤于王事的政治家形象,贊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赫赫政績,稱他 “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詩中有“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四牡骙骙,八鸞喈喈,仲山甫徂齊,式遄其歸”之句,可知仲山甫曾接受王命到齊國修筑城池,鎮守東方。
春秋時期仲山甫分封的樊國位于周王室洛邑附近,國勢弱小。其四鄰皆是勢力強大諸侯國,它們都虎視眈眈地想將陽樊納入自己的版圖。《左傳》中記載了周桓王八年(前712)周王室與鄭國發生的田地之爭,其中涉及到樊地的歸屬問題。“王取鄔、劉、蔿、邗之田于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隤、懷。” 蘇忿生為西周武王時期的大臣,因為助武王克商有功,封于蘇,建都于溫(今河南溫縣西南)。鄭國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區的關中,“犬戎之亂”后,鄭武公協助周平王東遷,并在王畿內重建鄭國。鄭國受封的地方,原來也有一些小國,鄭先后滅掉鄶、虢等8個小國,在中原擁有大片土地。鄭國勢力的擴大,無形中影響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鄭交惡,并互以太子為質。周平王病逝,在鄭為質的太子孤因哀傷過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為周桓王。周桓王對鄭國稱霸心有余悸,在朝中對鄭國不恭,引起鄭國朝臣的不滿,他們力主鄭國國君挑戰王權,以觀其行。針對鄭國的挑釁,周天子命令衛、陳、蔡等國組成聯軍,討伐鄭國,結果被鄭莊公分頭擊退,周天子的神圣權威受到嚴重挑戰。到了后來,周桓王又與鄭國發生了田地之爭,周天子在鄭國強取得鄔、劉、蔿、邗的田,而將屬于蘇國的包括陽樊在內的12邑田地送給了鄭國。這說明在前712年以前樊地已歸屬蘇國,到周桓王與鄭國爭田之后,周桓王將它送給鄭國管理。實際上,周桓王雖然將這12邑給予鄭國,但由于蘇國國君拒不相讓,鄭國并沒有得到這些土地。 樊侯仍然擁有他的封地。周惠王十二年(前665)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仲皮,為周王室的大夫,是樊仲甫的后人。由于樊皮背叛周王室,第二年春周惠王遂命虢國的國君討伐樊國,并把樊皮從那里抓回京師問罪。這說明此時樊氏仍有樊國。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周襄王弟子帶叛亂自立為王,周襄王向晉國求助,晉文公親自率兵勤王,平定周王室叛亂。為了表示對晉文公勤王的感謝,周天子賜晉文公“南陽”之地。《左傳》記載周襄王 “與之(晉文公)陽樊、溫、原、攢茅之田”;《國語·晉語四》也載:“(周襄王)賜公南陽陽樊、溫、原、州、陘、絺、組、攢茅之田。”晉文公得到周天子這些城邑的賞賜后,立即派人去接收。但當時陽樊人卻不愿將陽樊相讓給晉文公。于是晉文公圍樊,將殘殺城內百姓。陽樊人倉葛辯解說:“晉文公您輔佐周王恢復了王位,是合乎為臣之禮的,但陽樊人不熟知您的德行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您就要殺戮我們,這不是非禮嗎?我們陽樊人有夏、商遺下的嗣典,有周王室的軍隊,有周宣王的名臣仲山甫曾在此為守宰,其他人也都是周王的親屬。您安定了周王室卻來殘害它的姻親宗族.老百姓怎能歸附于您?”晉文公說:“此君子之言也。”于是下令放陽樊人出城。陽樊人被遷走后,樊國遂為晉國所吞并。
其三,少數民族樊姓。
十六國時期的前秦,有跟隨前秦皇帝苻堅定關中的大將樊世,為氐族人。明清時云南黑鹽井(今云南祿豐縣西北)巡檢使為樊姓,系白族;今蒙古、滿、壯等少數民族均有樊姓。
2、播遷
先秦時期 樊姓的遷徙繁衍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源于商王族樊氏的一支的后人并沒有記載。僅根據唐朝人林寶編撰的《元和姓纂》中推測,孔子的弟子樊須,也叫樊遲,字子遲,為春秋時期魯國人(一說為齊國人),可能為這一支的后人。樊遲就仕于魯國當權大夫季氏,并在對齊國作戰中立有戰功。《論語》中載他曾向孔子問種田種菜的事,孔子答以“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
春秋周襄王十七年樊國為晉國所滅,但仲山甫的后人還在周王室中一直擔任要職。《左傳》記載了周敬王時期有樊頃子即樊齊任周大夫之職。樊齊當為仲山甫后人。
兩漢時期 樊齊的后人江蘇沛縣樊姓一支因西漢大將樊噲而聞名。樊噲早年在家鄉以屠狗為業,后追隨劉邦起兵反秦,立下赫赫戰功,封為舞陽侯。呂后死后,劉姓宗族聯合反呂大臣趁機誅殺呂后一黨,樊噲的妻子呂須(為呂后之妹)和其子樊伉被殺。到漢文帝時,又找到樊噲的另一個兒子樊市人繼承了樊噲的舞陽侯爵位。樊市人死后,其子樊他廣世襲爵位。有人上書天子說樊他廣不是樊市人的親生子,于是漢景帝中六年(前144)革去樊他廣的爵位。直到漢平帝元始二年(2),皇帝又找到樊噲的后裔樊章繼承舞陽侯的爵位。《元和姓纂》載,樊噲的曾孫樊嘉曾擔任南陽太守,其后人遂定居到今天河南省南陽一帶,迅速繁衍成為南陽地區的大姓。西漢末期,居住于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縣)樊姓到樊重這一代,成為當地豪族。樊重,字君云,善于經營,為人又樂善好施,不吝錢財,為鄉里所敬重。其女樊嫻都嫁給春舂陵劉氏宗室劉欽,生子劉秀為后漢開國皇帝光武帝。東漢建立后,劉秀非常照顧母族樊姓一家,先后封樊宏、樊丹、樊尋、樊忠、樊茂5人為侯,并追封外祖父樊重為壽張敬侯。樊重子樊宏,東漢王室重臣,為人謙恭謹慎,封為壽張侯。樊宏子樊鯈,謙遜恭敬,有乃父風范。他精通儒學,親自刪定《公羊嚴氏春秋》里的章句,并教授門徒有3000余人,時人稱之為“樊侯學”。樊鯈長子樊汜承其爵位,少子樊梵官至大鴻臚,族孫樊準官至光祿勛。到漢明帝永平年間,湖陽樊姓與其他外戚郭、陰、馬姓掌握了東漢朝政政權,被稱為“四大姓”。這一時期河南南陽地區的樊姓宗支還有新野人樊曄,字仲華,少年時為劉秀的同學。光武帝即位后,征為侍御史,累遷郡太守。崇尚法家,任職內打擊不法豪強。其子樊融,有俊才,好黃老學說,不肯為官。 魯陽(今河南魯山縣)有樊英,東漢學者,精通《京氏易》、《五經》。隱居于壺山,著書授徒。著有《易章句》,世名樊氏學。東漢時期南陽地區的樊姓名人多為朝中顯貴,又族大人眾,子孫昌盛,于是形成了樊姓歷史上的一大郡望——南陽郡。此外新莽時期有赤眉軍起義軍領袖樊崇,字細君,山東瑯琊(今山東諸城)人。三國時期有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樊阿,師承名醫華佗,精于醫術,尤其善用針灸治療疾病。他不盲目相信傳統醫學所謂背及胸不可妄用針的理論,下針深及一二寸,巨闕胸藏下針深及五六寸,療效顯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末年,北方匈奴貴族劉淵、劉聰父子推翻了司馬氏政權,西晉滅亡,北方也陷入連年戰亂中,而南方地區相對來說社會穩定,不少中原人為躲避戰亂紛紛舉家南遷。318年司馬睿在江南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王朝。南陽湖陽樊姓宗族也被迫在西晉永嘉年間遷居于淮南一帶。到南朝梁時湖陽樊姓后人樊方興曾任司州刺史,封為魚復縣侯。樊方興子樊文熾,任梁益州刺史,封為新蔡縣侯。樊方興的孫子樊毅和樊猛,為南朝陳的大將,以軍功著稱,陳亡后入仕隋。湖陽樊姓樊宏的另一支后人樊僧遠,舉家遷于今江西廬江。后來其子樊儒又到北方北齊朝廷內擔任仁州刺史的官職。此外,還有原居住在南方的樊姓向北遷移。如后魏樊子鵠,他的先人原先居于荊州(今湖北北部河南南部一帶),為當地豪族,后歸順了后魏,舉家遷至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這一時期北方樊姓主要集中于山西沁水以東一帶,形成了樊姓歷史上的另一大郡望——上黨郡。后有上黨郡的一支樊姓入遷北猗氏(今山西臨猗),使北猗氏之樊姓昌盛起來。其代表人物有:北周人樊深,字文深,為國子博士,精通經史、天文歷法、卜筮等學,授課教徒。北齊人樊遜,字孝謙,幼時好學,善做文章,官至員外散騎侍郎。當時有“文章成就,莫過樊孝謙”之說。
隋唐時期 樊姓依舊在北方昌盛。隋朝有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樊叔略,西魏中授都督,北周時封清鄉縣公,拜汴州刺史,入隋封為晉安定公,后拜司農卿。樊叔略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百姓為之歌曰:“智無窮,清鄉公。上下正,樊安定。” 唐朝有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人樊晃,唐玄宗時登進士第。累任汴州刺史、潤州刺史。平生喜愛杜甫詩歌,曾輯杜甫詩為《杜工部小集》。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記載有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樊淑流落大食(今阿拉伯),將中國書畫藝術傳入西方。中唐時期有河中府河東縣(今山西永濟)人樊宗師,字紹述,唐代散文家。曾任綿州、絳州刺史。他的文章艱澀,難以斷句,時號“澀體”。南方樊姓在隋時有江西廬江人樊車,官至戶部尚書、齊國公。其子樊思孝在唐朝任亳州刺史。初唐有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樊興,為唐代名將。貞觀年間擊討陵州獠、吐谷渾等少數民族,任左監國大將軍,封為襄城郡公,后拜檢校右武侯將軍。另唐朝時湖陽樊姓后人樊思賢遷居于江陵,肇基江陵樊姓。
宋金元時期 自宋代開始江南樊姓有很大的發展。南唐時有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樊潛,因在漢陽、石埭二縣(今屬安徽)任縣令,遂舉家遷到池州(今安徽貴池)。北宋初年其子樊若冰(又名樊知古),曾向北宋朝廷獻策,于采石磯搭筑浮橋,助北宋軍隊渡江滅南唐。在北宋朝廷歷任江南轉運使、荊湖轉運使、河北東西路都轉運使等職。《海虞樊氏宗譜》記載,北宋初始遷祖樊愛仁跟隨其主吳越王錢俶歸順宋朝,不久就辭官遷居江蘇虞山,后代子孫主要居住于江蘇常熟和海虞等地。五代末年南陽樊姓后人樊鎮任官饒州(今江西鄱陽)。至北宋初年其長子樊懷韜游歷至豫章(今江西南昌)鐘陵(今江西進賢縣)的墟上,見這里山水優美,遂決定遷居墟上,改墟上為“三陽”,自號“三陽居士”。進賢樊懷韜這支樊氏在江西發展最為昌盛。南宋時期進賢樊姓至五代昌字輩因子孫眾多,遂分居江西南昌、進賢、修水等地。其后世子孫中屢有登進士第、出仕為宦者,在當地形成望族。樊鎮次子樊若水因任官浙江,其后代遂定居那里。此外有山東一支樊姓因先祖在廣東任官,遂定居廣東。
到北宋末期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了宋都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歷史上稱為“靖康之難”。北方又經歷了一次大的戰亂。宋皇室南遷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朝廷。大批北方百姓紛紛跟隨南宋朝廷遷往南方定居下來,北方樊姓子孫也多南遷,寓居在浙江、江蘇、安徽等地。《暨陽樊氏宗譜》記載,樊國祥在宋理宗時逃避戰禍而遷居到浙江諸暨。元朝統治江北的幾十年間,因與南宋連年征戰,無暇顧及黃河提防。尤其元末,黃河多次決口,漫灌蘇、魯、豫、冀4省6郡42縣,當地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因元軍駐守長江北岸,南逃無望,不少百姓只能往戰事較少的山西逃生。這4省的樊姓子孫也多遷至山西。這一時期的北方樊姓名人有元末濟寧鄆城(今山東鄆城縣)人樊執敬,字時中,警敏好學,任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封魯國公。南方地區也戰亂不斷,百姓被迫背井離鄉,流落四方。元至正年間,居住江西修水的樊克洪因避戰亂遷居于湖北樊湖(今湖北武昌)。其子孫后分居于湖北江凌、黃岡、咸寧、棗陽等地,繁衍生息。
明清時期 元末連年戰爭使中原地區生靈涂炭,人口急劇減少,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成為無人之區。為了恢復那里的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同時為使全國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初的統治者采取了移民政策。從明初洪武二年(1369)至永樂十五年(1417),開始了長達50余年的山西大遷民。據《明實錄》等史書記載,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大規模移民,明朝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移民姓氏共554個,分布在18省(市)、498縣(市)。原先居住在山西境內洪洞、潞州、澤州地區的樊姓子孫大都被遷到蘇、魯、豫、冀4省的黃泛區。至明代,樊姓子孫或因旅居異鄉,或因做官外任而散播到全國各地,成為我國分布比較廣泛的姓氏。湖北廣濟《樊氏宗譜》記載,樊潛仲祖輩居住在江西修水。他的長子樊用德一直跟隨父親;二兒子樊政德明朝初年到湖北廣濟做官,于是舉家遷居在廣濟,為湖北廣濟樊姓始遷祖。浙江《蛟川樊氏宗譜》記載明朝永樂年間始遷祖樊遠由于到定海(今浙江鎮海)做官,因此在那里安家落戶。明代北方樊姓名人有山東鄆城南關人(今山東鄆城縣)樊敬,字守一,明洪武年中進士,永樂三年(1405)升任廣東參政。樊敬在廣東任職期間,除弊扶正,因功入朝拜左通政。永樂八年(1410)和永樂十二年(1414)明成祖親率大軍西征韃靼和瓦剌,樊敬總督軍馬糧餉。永樂二十二年(1424)樊敬升任刑部左侍郎。在任期間,剔除宿弊,刑獄清明。宣德二年(1427)樊敬負責整飭淮西諸衛軍伍,鎮守濟寧。樊敬的曾孫樊繼祖,字孝甫,號雙巖。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初授河南臨穎知縣,因御寇有功,提升為御史,奉命清查莊田,清出被非法侵占的民田2萬余頃,頗得民心。正德十一年(1516)樊繼祖升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后任江西參政。嘉靖十二年(1533)大同兵變,樊繼祖提升為兵部左僉都御史,擒叛軍首惡,遂升為兵部左待郎。此后他提督薊州(今天津一帶)等地邊防,因功升為兵部尚書。嘉靖二十年(1541)西方韃靼騷擾山西,邊境告急,樊繼祖前往總制,屢建奇功。后遷任工部尚書。著有《雙巖奏疏》、《十友傳》、《山海紀程》、《金丹集》等書。河南考城(今民權)人樊鎮,建文元年(1399)進士。他博通經史,秉性剛直,授監察御史,振肅風,有政績,累官山西右布政使。南方樊姓名人以浙江、江西、湖北三省最多。常山(今浙江常山縣)人樊瑩(1434~1508),字廷壁,號澄江。景泰七年(1456)考取舉人,天順八年(1464)登進士。成化四年(1468)樊瑩出使西川,因拒收金銀禮物,當地人建“卻金亭”紀念他。樊瑩為官清正廉明,多謀善斷,辦事雷厲風行,凡其任職所在,豪門權貴,紈绔子弟都不敢肆意妄為。他歷任云南巡按、直隸松江知府、河南按察使、應天知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尚書等職,政績頗著。進賢(今江西進賢縣)人樊良樞,字尚植,號致虛。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任刑部郎中、浙江提學副使。著有《易疑》、《樊致虛詩集》。黃岡(今湖北黃岡)人樊玉衡,字以齊,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以廉吏著稱。曾任御史、全椒知縣、太常少卿。長子樊維城,字紫蓋,萬歷十一年(1619)進士。歷任海鹽知縣、禮部主事、泉州知府等職。在海鹽任職期間,匯集歷代海鹽人的著述編成《鹽邑志林》,為我國第一部地方叢書。次子樊維甫著有《西霞集》、《三易衍符》、《天機密鈴》等書。
清初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樊圻,字會公,隱跡于山林,擅長山水、人物、花卉畫。為“金陵八家”之一。樊圻之兄樊沂,字浴沂,也擅長繪山水、花卉及人物畫,與兄弟齊名。兄弟二人終日以潑墨作畫為樂。樊圻之子樊云,字青若,秉承家風,其畫作在江淮一帶也很有名。文安(今河北文安縣)人樊夢斗,字北一,號文成,為著名詩人。明亡后隱居桐柏山中,不愿為官。著有《駐槎詩集》。清初順治元年(1644),山東魚臺明末進士樊毓敦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聚眾3萬,號稱樊家軍。清政府抄殺樊毓敦宗族并株連到魚臺附近各縣樊姓族人。山東濟寧、汶上、嘉祥的樊姓族人大都被迫西逃至鄆城,山東金鄉和魚臺等地族人則大都南逃江蘇、河南、安徽等地。樊毓敦率部邊戰邊撤,沿山東兗州、曲阜、泗水、平邑、費縣一線南下,到臨沂后逐步四散隱居。其弟樊毓朗、樊毓質則繼續南下,陸續隱于江蘇贛榆和蘇州、浙江嘉興和寧波、福建等地。其余部眾一部分隨鄭成功去了臺灣,另有一部分人向西南撤退,散居在河南內黃等地。清初另有不少樊姓人遷居于我國臺灣省,同當地人民一起為開發和建設臺灣做出了貢獻。今天在臺灣省成立有樊氏宗親會,修訂家譜,認祖歸宗。
至清以后更有不少樊姓子孫遠渡重洋,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繁衍,如今樊姓已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7%。尤以陜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約占全國漢族樊姓人口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