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地新貌
1、濟源
濟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距離省會鄭州100公里,是樊姓的發源地。古代陽樊就在市城西曲陽一帶。濟源北依太行、王屋二山,與山西省陽城縣、晉城市搭界;南臨黃河,與洛陽市吉利區和孟津、新安兩縣相望; 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東與沁陽、孟州兩市毗鄰。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區面積28平方公里, 山區丘陵區面積約占全市面積的88%,是一座新興的工業旅游城市。先后獲得“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衛生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籃球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濟源市轄濟水、北海、雙橋、天壇4個街道辦事處,克井、五龍口、軹城、承留、邵原、坡頭、梨林、大峪8個鎮,亞橋、思禮、王屋、下冶4個鄉,共521個村(居)民委員會,3635個村(居)民小組。全市總人口為65萬人。根據1990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濟源樊姓共660多人,在濟源618個姓氏中名列第88位,占全市總人口的0.12%。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十六年(596)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為河南歷史文化名城。
濟源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境內高山、大河、丘陵、平原交相輝映,文物古跡和文化遺址遍布各地,木結構古建筑居全省之冠。境內現有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地300余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達64處。經過多年開發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王屋山國家級風景區;以黃河文化和小浪底工程為主要特色的小浪底黃河三峽景區;以尋幽探勝為主的九里溝風景區;以自然山水和獼猴觀賞、地熱礦泉療養為主的五龍口風景區;以供奉千年濟水的濟瀆廟為主的市區中心游覽區。王屋山為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因山的形狀像帝王住的宮殿而得名。景區內層巒疊嶂,林木蔥蘢,澗溪清澈,洞谷幽深,寺院樓閣星羅棋布點綴于峰巒之間,構成王屋山雄奇秀幽的自然人文景觀特點。古時多有求仙之人隱居于此修身養性以求得道升天。這里又是愚公的故鄉。老愚公的移山精神為千百萬中國人所傳頌。天壇山海拔1711米,為王屋山主峰,傳為遠古黃帝在此絕頂祈天。五斗峰王屋洞傳說是神話中西王母修道的洞府及天上諸仙朝會的圣地。金爐山狀如香爐,據說老子在這里講經傳道,是我國道教圣地。禪堂山位于金爐山北,因山上多佛寺建筑得名,山勢峻峭,景色幽奇。濟瀆廟,又稱清源祠。位于市城區濟水東源處廟街村。早在隋代時為祭祀濟瀆之神而在此修建廟宇,此后歷朝歷代不斷擴建。廟坐北朝南,占地10余萬平方米。廟內古柏參天,郁郁蔥蔥,F存古建筑72間。沿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清源門、淵德門、寢宮和臨淵門、龍亭、靈淵閣等建筑,兩側有御香殿、接官樓、玉皇殿和長生閣等建筑。臨淵門北的濟瀆池(又名小北海、龍池)和珍珠泉共為濟水東源。那里泉水清澈,亭臺樓閣錯落有序。為典型的北方古典園林。
濟源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經多年的地質普查與勘探,已查明各種金屬、非金屬、能源、水氣等礦藏41種,探明儲量的有19種,已開發利用16種,主要有煤、鐵、鋼、鋁、石英石、耐火黏土等。全市共有林業用地8.9萬公頃,其中有林面積8萬公頃。茂密的森林為動植物的棲息繁育生長提供了天然場所。全市有各種動物697種,有44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8種被列為二類保護動物。有各種植物1760種,屬國家和省級保護植物34種。
濟源工農業協調發展,經濟繁榮。農業基礎穩固,盛產糧、棉、油和煙葉,還有山棗、紅果、柿子、核桃、猴頭菌等土特產品。20世紀50年代濟源就以“五小工業”聞名全國。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量引進外資,實施嫁接改造,目前已形成能源、建筑、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器、食品飲料、醫藥等八大工業體系,涌現出豫光、濟鋼、豫源、奔月、巨康、濟藥、錦捷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產品暢銷國內外。近年來,隨著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濟源境內的興建,沁北電廠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的相繼開工,進一步加快了濟源經濟的發展。全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省前列。
濟源市科教文衛事業同步發展,群眾生活質量穩步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濟源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的職業教育體系。群眾性文化活動、農村合作醫療、衛生防疫和婦幼保健等工作也都取得新的成績。率先在全省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
濟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線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干線的“丁”字通道。公路運輸四通八達。207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310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結107國道,西達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干線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游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絡。
2、唐河縣
唐河縣位于豫西南南陽盆地東部,地處鄂豫兩省交界處,東北距省會鄭州市273公里,西距南陽市54公里,素有“豫南門戶”之稱。唐河縣現有人口127.7萬人,下轄13鎮7鄉。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8%。312國道和240、335省道在縣城交匯,寧西鐵路和建設中的信宛高速公路橫貫全境,距南陽機場僅45公里。
唐河縣歷史悠久,境內有多處仰韶時期、屈家嶺文化遺存。唐河縣夏、商時代屬《禹貢》中劃分的豫州之域,周時為申、謝、唐、蓼國地。秦代置湖陽縣,屬南陽郡。西漢、東漢和三國時為湖陽縣(邑),屬南陽郡。晉為棘陽縣地,屬義陽郡。南北朝時北魏于縣境置鐘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后歷為州治、縣治。隋朝境內為上馬、湖陽2縣,屬春陵郡。唐為泌陽縣,先后屬唐州、泌州。五代十國時,縣屬泌州。宋代屬唐州。金沿宋制。元代廢湖陽縣入泌陽縣仍屬唐州。明清降唐州為唐縣,屬南陽府。唐河縣是古代京都長安、洛陽通向江漢平原的隘道要沖,物阜民豐,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齊、韓、魏三家聯軍在今唐河大敗楚軍。秦二世二年(前208),劉邦率兵攻湖陽,據南陽,入武關,進軍咸陽。新莽末年,劉秀起兵新野,攻占湖陽。唐代黃巢起義軍與官兵鏖戰唐州,威逼京都。南宋名將岳飛及其部將王貴、張憲、董先多次在唐州大敗金兵。南宋紹定六年(1233),宋將孟珙屯田唐州,以拒金兵。唐河歷史悠久,群賢薈萃,文化燦爛。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將馬武、光祿大夫樊宏皆生于湖陽。唐河歷史上還有曲端、李堅、曹應琦等。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形成了全縣眾多的文物勝跡。唐河縣城內的泗洲塔、文筆峰和文廟大成殿、桐河鄉的棘陽關遺址、上屯鄉的馬武城遺址、湖陽鎮的湖陽公主墓、白馬堰,源潭鎮的山陜會館等。
唐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適宜多種動植物的生長,全縣總耕地面積206.24萬畝,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中國農科院全國首家農業科技綜合示范縣的優勢,大力提倡科技興農,全縣小麥、谷類、玉米、紅薯、大豆、水稻、芝麻等大宗農作物年產量達35億公斤,年產值數億元。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結合境內淺山丘陵區面積較大這一實際情況,大力發展梔子、優質桃、優質梨、優質大棗為主的優質林果藥業。同時大力發展以種草養畜為主的畜牧業,在全縣20個鄉鎮建立了黃牛、豬、羊、兔等畜禽新品種引試、推廣、冷配基地,畜牧業年產值實現17.7億元,2004年唐河縣被評定為“河南省畜牧強縣”。唐河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企業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成效明顯,培育和壯大了以糧油食品和飼料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棉花后續加工為主的棉紡加工業,以肉食品、蛋制品、明膠、皮制品為主的畜產品加工業,以水泥、新型建材為主的建材業,以農藥、化肥、種子為主在農業生產資料加工業,以手機按鍵、纖維隔板紙為主的新型電子工業。
近年來唐河縣城鎮建設取得長足發展。育英路、濱河路等城鎮重點工程的建設,使城區框架進一步拉大,縣城面貌明顯改觀。城區街道寬敞、綠樹成蔭,商業發達、市場繁榮,自來水、液化氣、休閑娛樂、星級賓館等服務設施配套齊全,園林化和現代化的中等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以國道、省道沿線集鎮為重點,初步形成了以桐寨鋪、湖陽、郭灘、畢店、源潭、古城井樓為代表的特色小城鎮群體。通過實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全縣已有320多個村委通了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