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中岳封禪的過程
2012/4/26 15:27:16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公元696年,武則天登封嵩山大功告成,封禪中岳夙愿終于得到滿足。
武則天革唐為周后,天授二年(691年)春一月,地官尚書武思文及朝集使2800人上表請封禪中岳。四年后,證圣元年(695年)九月,武則天將天地合祭,親祀于南郊,又給自己加尊號為“天冊金輪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天冊萬歲”,重申其代唐為周為天之授意。于是王公群臣、四夷君長,又請她封禪神岳嵩山。三個月后,天冊萬歲二年(696年)臘月甲戌(初一),73歲的武則天從神都洛陽出發(fā)前往中岳嵩山封禪。到達嵩山后,一切就緒后,為表示對天地神祗的虔誠,武則天進入齋宮沐浴齋戒。壬午(九日),在嵩山之南舉行柴燎儀式,祭祀昊天上帝,以顯祖立極文穆皇帝、太祖無上孝明高皇帝配享。甲申(十一日),武則天在左右大臣、四夷酋長的簇擁下登上嵩山,在登封壇上舉行了最隆重的祭天儀式。武則天從南面登上登封壇,北向而立,祭拜昊天上帝之后,接著就舉行封玉冊、置活動。玉策是用金繩連編玉簡而作成的,長一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為字。玉策放在玉匱內(nèi),玉匱長一尺三寸,用黃金繩纏上五周,用金泥封好,再放在 內(nèi),是用方五尺、厚一尺的石頭刻成的。用金繩纏繞五周,再用石泥封,在四角放上十二枚距石,然后埋于登封壇內(nèi)。最后用五色土封成上面直徑一丈二尺、下面徑三丈、高九尺的圓形。這樣“登封”的祭祀儀式才算正式完畢。這在新、舊唐書中有明確的記載,不過,武則天是循乾封元年唐高宗李治登封泰山故事而已。
李嶠在《大周降禪碑》中對武則天的封禪儀式作了詳細的描述:“甲申,御金蹕,登玉輿,環(huán)拱百神,導(dǎo)從群后,遂陵桂萼,攀松磴,跨崢嶸而出煙道,排列缺而羾天門,羽節(jié)高揮,上干鳥星之次;龜壇下映,俯瞰鵬云之色。瓊文秘檢,絡(luò)之以銀繩;寶算休期,探之于金策。交在靈于咫尺,受洪厘于億萬。然后徜徉煙霄,怊悵古昔,凝神于九天之上,游目于八紘。著觸石之雷雨,爰覃作解之恩;仰斗杓之運行,仍布維新之令。是日大赦,改元為萬歲登封元年。歡浹幽明,慶霑動桿。千齡之統(tǒng),由圣代而連皇;萬歲之音,自神山而周四海。休氣低而翔輦,神光起而屬天。”這是迄今為止,能夠見到的對武則天在大周登封壇祭天的最直接、最詳盡的文字記載。宰相李嶠在《大周降禪碑》還說:“如山于是事畢功,宏禮周,慶洽方,欲輯圭璧、陳 任,鋪六代之禮文,受萬邦之朝賀,宏規(guī)大業(yè),其盛矣哉。”“大禮既畢,嘉應(yīng)既臻,思欲契精爽于高明,剖靈符于峻極”。并對女皇武則天大加稱頌,“蓋千帝所不能及,六籍所不能談!……屈己登女皇之位,此之謂神力”。武三思所撰的《大周封祀壇碑》也記載了當(dāng)時的盛況:“天冊萬歲二年元月,三界有昭蘇之樂,皇恩與和氣同泛,帝澤共祥云俱塵,車書朔極遠而窮幽,文物聲明振天而動地”、“萬騎齊驅(qū),擁浮云而騰轉(zhuǎn)電,虹霓作其旌 ,霜雪為其X帷歙野鏞交太一之壇,帳殿賁山鐘鼓沸天中之邑”。
滿足了登封神岳的大愿后,心情舒暢的武則天遂下詔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免除了天下百姓今年的租稅,并大酺九日。大周登封壇南有槲樹,大赦天下之日曾在其樹梢上置金雞榜。為紀(jì)念這次登封活動,取“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武則天改嵩陽縣為登封縣,陽城縣為告成縣。
丁亥(十四日),武則天禪于少室,己丑,御朝覲壇受賀。下詔內(nèi)外三品官以上的賜爵二等,四品以下的加官兩階,并免除洛州百姓兩年租稅,免除登封、告成兩縣百姓三年租稅。癸巳,返回神都洛陽。兩個月后,武則天因為封禪日為嵩岳神保佑,又尊神岳天中王為神岳天中皇帝,天靈妃為天中皇后,并加封夏啟為齊圣皇帝,封啟母神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為金闕夫人,王子晉為升仙太子,別為立廟。武則天還親自撰寫了《升中述志碑》文,由相王李旦書后,刻立于大周登封壇之丙地(東南角)。
此次武則天封禪中岳,突破了泰山為唯一封禪之地的舊制,使嵩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座舉行過封禪大典的神岳。更特別的是,此次武則天封中岳神為“神岳天中皇帝”,這在五岳中是第一個被封為“帝”的岳神,從而確定了其五岳之尊的地位。而其它四個岳,則均是在北宋時才被加上“帝”號的。當(dāng)然,武則天封岳神夫人為“天中皇后”、啟母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為“金闕夫人”,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武則天所封的三個女性,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可以說是一個大膽的突破。
武則天中岳封禪,不僅對所封之“神”及人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在對地名和年號的變更上,也說明了其“革命”性的一面。“登封”一詞原是“登”泰山,“封”禪之意,亦指所設(shè)的“登封壇”之名。武則天把這個“神圣”的詞語用到年號和地名上,說明了其變革的決心。在武則天封禪后,為了紀(jì)念這次封禪大典,將號召改為“萬歲登封”,將“嵩陽號”改為“登封縣”,將“陽城縣”改名為“告成縣”,以示其“登封”中岳,大功“告成”。
“封禪者,所以告成功也。夫成功者,德無不被,人無不安,萬國無不懷。”看來,封禪不是一般的祭祀活動,只有政績最佳、天下大治的皇帝才有資格進行封禪。“封禪,所以告成功,祀事無重于此者。因此武則天極為推崇和重視封禪。她的中岳登封之舉,其意有以下幾方面:一、完成唐高宗封禪中岳的遺愿,這在當(dāng)時是大得民心的,也是團結(jié)李唐宗室的最好借口。二、昭告天下,登基稱帝、革唐為周是上承天命。按《五經(jīng)通義》的解釋,登山封禪是改朝換代、天下大治的象征。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噥,武則天通過封禪,向世人宣告她稱帝是上應(yīng)天命。三、表明武周王朝興旺強盛。封禪前,對外擊敗吐蕃進犯,收復(fù)安西四鎮(zhèn),設(shè)置安西都護府,對內(nèi)平定了李唐宗室叛亂,政治日益清明,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社會相對穩(wěn)定,少數(shù)民族傾內(nèi)內(nèi)附,出現(xiàn)了大治的局面,因而在武周王朝蒸蒸日上的時期封禪是恰得其時。四,利用登封籠絡(luò)人心,強化統(tǒng)治。登封儀式中種種象征等級的禮器和過程可以向人們灌輸天子統(tǒng)治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再者,借機給官僚加官進爵,免除天下百姓租稅,也可以樹立自己的威信和仁愛的美德。五、顯示巾幗不讓須眉的氣派,駁斥牝雞司晨的謬論。武則天聽政、登基,被不少士大夫視為女人干政,她要借登封來表示女人并不比男人差,不僅可以當(dāng)皇帝,而且可以當(dāng)個好皇帝。她在大周登封壇處立《升中述志碑》,就是她升中登封最好的說明,可惜碑文現(xiàn)在已軼失,我們不能具體體會武則天登封前后的心情。武則天一生對“登封”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熱情,一生兩次封禪,是歷史上登山封禪次數(shù)最多的皇帝。乾封元年,她作為皇后以亞獻身份參加了唐高宗封禪泰山的活動。公元696年,她又以皇帝身份親自封禪嵩山。其嵩山“登封”基本達到了她的目的。
武則天的一生中,最鐘愛的山岳當(dāng)屬中岳嵩山。她不僅在嵩山進行了封禪大典,而且一生中8次至嵩山。除調(diào)露元年(680年)二月、永淳二年(683年)正月、永淳二年(683年)十月三度隨高宗巡幸中岳外,以帝王身份幸中岳有五次:一為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封禪中岳,其它四次為圣歷二年(699年)二月,武則天第五次巡幸嵩山,過子晉廟,立升仙太子碑;圣歷三年(699年)正月,武則天第六次到嵩山;圣歷三年(699年)四月,武則天第七次到嵩山;大足元年(699年)五月,武則天第八次到嵩山。(原標(biāo)題:武則天封禪嵩山的過程)
來源:嵩山文化研究會
責(zé)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評論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