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臘月二十三 家家祭灶神

2012/4/28 10:13:05 點擊數: 【字體:

 
    提起灶王爺,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這可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眼下,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復興,灶王爺又回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中國人把正月初一稱為“過年”,將農歷十二月(臘月)二十三——傳統的祭灶日稱為“過小年”,而中國的春節,就是從祭灶開始的。

  
    祭灶,是在春節時令當中,施行最早、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項傳統祭祀活動。

  
    灶神,民間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是中國百姓信仰的諸神之一。舊時,不論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差不多每家每戶的灶房都設有“灶王爺”的神位。

  
    從周朝開始,祭灶就被列入宮廷祭典,在全國立下了祭灶的規矩。由于祭灶的祭典聲勢浩大,許多地方還專門興建了灶君廟。百年前,中國最大的灶君廟就在北京崇文門外花市的一條胡同里。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先人把“食”看得非常重要。于是中國古代的先人們就創造了主管人間飲食的灶神,灶神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監視并記錄每家每戶的人間善惡,掌握人間壽夭福禍,被百姓作為每一戶人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故又被稱為“一家之主”。

  
    按照中國古代先民的習俗,灶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婦女管理著。我國最早的灶神就是位女性。為了使這位主管人間飲食的神靈更加人性化,魏晉以后,灶神開始有了姓名。據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除了《灶書》還有《酉陽雜俎》,這兩部古籍都記載了灶神是位美女。后來,人們為了使灶神顯得更加德高望重,又將灶神說成是位老婦人,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灶王奶奶。因而也就有了灶王奶奶與灶王公公并肩而坐監視人間民情的神像。

  
    漢代以后,出現了男性灶神。當時祭灶風俗很盛,祭祀規模與其他重大祭祀活動相同。灶神漸漸被人性化,人性化的灶神身份也越來越高,有的說是黃帝、炎帝,也有的說是火神祝融。再后來,有關灶神的傳說越來越多,出現了許多不同姓氏的灶王爺,其中以清代《敬灶全書》一書中記載的張子郭最為人熟知。

  
    舊時,許多大戶人家灶房的北面或東面大都設有灶王龕,中間供奉著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平民百姓人家,就將灶王爺的神像直接貼在灶臺正中的灶墻上。

  
    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要到玉帝那里匯報世間人們一年的善惡是非與功過,定人間禍福,被舉告者,大錯減壽三百天,小錯減壽一百日。而玉帝則根據灶王爺一面之辭,下達對各戶人家在新的一年中的吉兇禍福的旨意,并交給灶王爺實施執行。人們都怕灶王爺在玉皇那里給一家老小“打小報告”,對灶王爺誠惶誠恐,畢恭畢敬,不敢有半點的疏忽和怠慢。于是,就在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升天之日祭灶時,舉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向設在灶王龕或灶墻上的灶王爺神像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供糖瓜的風俗是百姓們專門為了“提醒”灶王爺而設計的,甜甜粘粘的,意思是讓灶王爺到玉帝那里甜言蜜語地多說好話,揀好事兒匯報,保人間平安,俗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拜后,要將上一年祭祀灶王爺的神像恭恭敬敬地從灶王龕或灶墻上取下,焚燒,燃禮炮相送,以示灶王爺升天。同時還要燒上足夠的紙錢,以做灶王爺去往天路上的盤纏。

  
    迎接灶王爺的儀式稱為“接灶”,是在除夕夜——大年三十的晚上,這時灶王爺從天上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這位“一家之主”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所以,人們要將新請來的灶王爺的神像恭恭敬敬地貼于灶王龕或灶墻上,敬上一盤水餃,燃上三炷香,跪拜于地并磕上幾個響頭,祈求灶王爺消災降福,保佑一家老小平安。

  
    雖說現在大家生活富裕了,煤氣灶、天然氣灶越來越多,但很多人還是愿意在天燃氣灶旁邊,貼上一幅灶王爺的畫像。可見,不管生活怎樣富裕,科學技術怎樣改變人們的物質生活,人們心里對傳統的吉祥文化的向往,是不會改變的。(原標題:祭灶時節話吉祥)
 
 



來源:今日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