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經(jīng)典著作《韓憑夫婦》
戰(zhàn)國時期,商丘這片土地為宋國,睢陽城便是宋國的國都。在宋康王的時候,發(fā)生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宋康王有一個門客(舍人)叫韓憑(又作韓朋),娶了一個美貌異常的妻子何氏,好色的宋康王見之起了歹心,霸占了何氏。韓憑怨恨,被囚禁起來判罪,以致造成一對恩愛夫婦殘死,韓憑夫婦的故事成了我國歷史上的愛情經(jīng)典。臺灣著名作家李敖說,這一故事比悲劇《羅密歐和茱麗葉》還凄慘。
這一故事始見于東晉史學(xué)家兼文學(xué)家干寶的歷史小說《韓憑夫婦》(載《搜神記》卷十一)。內(nèi)容是: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娶妻何氏,何氏長得很漂亮,康王把何氏搶走。韓憑心懷怨恨,康王便把他囚禁起來,并定罪判韓憑服城旦刑(刑期四年,在面部刺上字并削去頭發(fā)),白日戍邊,晚上為他筑供其游玩的青陵臺。何氏掛念丈夫卻不得見,便暗中托人捎信給韓憑,以明心志。信寫得很隱晦,說:“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陽照見我的心。”但這信卻很快落到康王手里,康王看不懂,便讓身邊的臣子看。一個叫蘇賀的臣子看過后解釋說:“久雨而不止,是說心中愁思難斷;河大水深,是指兩人長期不得相見;太陽照見心,是說她的心志已明,誓死不從王。”
韓憑為妻子的心志所感動,決定以死殉情,他憤恨自殺,以抗議康王的暴行。何氏得知后也不想再活,暗中把自己的衣服弄朽爛。當(dāng)康王攜何氏一起登上剛剛竣工的青陵臺游覽時,何氏便跳臺自殺,身邊的人拉她,因其衣服朽爛沒能拉住,何氏自盡。康王在何氏的衣帶上發(fā)現(xiàn)了她的遺書:“王以我活著為好,我卻以死去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賜給韓憑,將我們兩人合葬。”康王大怒,命韓憑夫婦的同鄉(xiāng)將他們故意分開埋葬,說:“你們夫婦不是相愛不止嗎?我把你們的墳?zāi)狗珠_,看你們還怎么相愛!”說話間,就見有兩棵大梓樹分別從兩座墳?zāi)股祥L了出來,十天之內(nèi)就長得有一摟粗。兩棵樹樹干彎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交織,枝葉在上面彼此相覆蓋。一對鴛鴦長時間在樹上棲息,晝夜都不離開,交頸悲鳴,凄慘的聲音令人心碎。宋國人聽了十分悲傷,便稱這種樹為“相思樹”。“相思樹”的說法,就從這兒開始。南方人說鴛鴦鳥就是韓憑夫婦魂魄變成的。
故事的凄慘讓人讀之扼腕。
宋康王其人
宋康王名偃,謚號康王,戰(zhàn)國末期宋國國君,公元前318年至前286年在位。《東周列國志》載:“宋康王乃宋辟公辟兵之子,剔成之弟。”出生時,其母曾夢到春秋時徐國國君徐偃王來托生,故取名為偃;生有異相,身材魁梧,目如巨星,且力大無窮,能隨意將粗大的鐵鉤屈伸,于戰(zhàn)國中后期周顯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逐其兄剔成而自立。十一年后,有人在雀巢里掏鳥蛋時發(fā)現(xiàn)里面有小鹯(一種猛禽),覺得奇怪,獻(xiàn)于偃,偃召太史為此占卜兇吉。太史布卦,驚喜地說:“小而生大,此反弱為強,崛起霸王之相。”偃大喜道:“我宋國一向地小國弱,寡人若不能使宋國興之,那還指望何人!”便從民間征召大量兵士,親自訓(xùn)練,得精兵十萬余。偃自恃宋軍強大,開始向外擴張,東伐齊國,攻取城池五座;南敗楚國,拓地三百余里;西又?jǐn)∥很姡ト〕浅貎勺6覝缌穗鴩V笈汕彩拐叩角貒c之交好,兩國結(jié)盟。公元前318年,偃自稱為王,是為宋康王,自以為天下英雄無可匹敵,欲速成霸王之業(yè)。為炫耀自己至高無上的王權(quán),每次上朝,便令群臣高聲齊呼萬歲。他命人用皮囊盛滿牛血,外加鎧甲頭盔,懸于高空,視為天帝;挽弓射之,箭穿皮囊,牛血如雨從空中灑下,接著命人到集市上散布:“我王射天帝得勝。”康王為慶祝自己戰(zhàn)勝天帝,大擺宴席,命令群臣徹夜暢飲,不醉不休。群臣大醉,唯獨他自己不醉,因為他暗中讓人為其以熱水代酒。阿諛之臣奉承說:“大王飲千杯而不醉,真乃海量也!古往今來無人可及。”康王原是好色之徒,如今宋國已經(jīng)強大,更加荒淫,每夜傳宮女?dāng)?shù)十人,以供其淫樂,接著就發(fā)生了奪韓憑之妻的事。
根據(jù)歷史事實編撰的《東周列國志》對這一事件是這樣記述的:一日,康王與隨從出外打獵游玩,在桑園里遇到一位采桑女,窈窕秀麗,楚楚動人。康王驚為天人,久久不愿離去。回來后茶飯不思,整日念念不忘。不得見美人,他便命人修筑青陵臺,以便登上高臺觀望那位采桑女,但卻是遠(yuǎn)水不解近渴。他讓人打聽此女是誰家女子,得知是他的舍人韓憑之妻后,馬上傳喚韓憑,讓他獻(xiàn)妻進(jìn)宮,不從則斬首示眾。韓憑無奈,回家跟妻子商量。韓妻斷然拒絕,作詩一首表明自己的決心:“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自高飛,羅當(dāng)奈何?”康王見她不肯屈從,就派人到韓憑家中將她搶了去。韓憑眼睜睜看著妻子被搶上車,自己卻無能為力,心中萬分痛苦,流著淚自殺了。康王得韓妻后大喜,召她共登青陵臺,以讓她知道自己對她的渴望,并對她說:“寡人是一國之王,手操生殺大權(quán),你若依從了寡人,便立你為王后,穿金戴銀,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韓妻指責(zé)康王不該厚顏無恥,奪人之妻,又作詩一首表明自己志向,縱是榮華富貴,也不稀罕,“鳥有雌雄,不逐鳳凰;妾是庶人,不樂宋王。”康王就把韓憑自殺的消息告訴她,讓她斷了希望,說:“你已進(jìn)宮,從了寡人,寡人定當(dāng)厚葬你夫。”
一個故事滅了兩個國家
韓妻聽說丈夫已亡,心無所戀。她不流淚,靜靜地對康王說:“我夫既死,妾無牽掛,請大王容妾身沐浴更衣,拜別亡夫之魂,再來侍候大王吧!”何氏沐浴更衣完畢,重登青陵臺,面朝故鄉(xiāng)方向跪拜三下,突然從青陵臺上縱身跳下。康王忙命侍從伸手拉她,哪知她的衣服已朽爛,只抓住一把衣服碎片。康王狂奔下臺,見何氏早已氣絕,從她身上找到一封遺書,書中懇請恩賜她與丈夫韓憑合葬。康王勃然大怒,命人把他們夫妻倆分葬在大路兩旁,讓他們的墳?zāi)垢袈废嗤顾麄兩荒芡瑲g,死不能同穴。誰知過了三天,兩座墳?zāi)股暇垢鏖L出一棵梓樹,不出十多日,就長成合抱大樹。更令人驚奇的是,兩棵樹盤根錯節(jié),其枝自相附結(jié)成連理,如兩人擁抱在一起,并有一對鴛鴦飛來,棲息于樹上,晝夜依偎,交頸悲鳴。宋國人可憐韓憑夫婦,都說這對鴛鴦乃是韓憑夫婦死后靈魂所化,稱這兩棵樹為“相思樹”、“連理枝”。髯仙有詩嘆云:“相思樹上兩鴛鴦,千古情魂事可傷!莫道威強能奪志,婦人執(zhí)性抗君王。”
有人根據(jù)此后發(fā)生的事情感嘆:韓憑夫婦的故事滅了兩個國家。這種說法雖然有滑稽的成分,但也不無道理。以后有兩個國家的滅亡似乎都與這一故事有關(guān)。
首先滅亡的是宋國。當(dāng)時,群臣見康王如此荒淫暴虐,紛紛上書勸諫。開始時康王還只是怒而不言,后來見進(jìn)諫者日益增多,便不勝其瀆,置弓箭于宮殿之上,警告道:“凡再敢進(jìn)諫者,一律射殺。”曾一日射殺大夫景成、戴烏、公子勃三人,自此滿朝文武無人再敢開口。康王無道,激怒天下,君臣離心,眾國聯(lián)討。齊、楚、魏三國軍隊聯(lián)合伐宋,一路上所向披靡,直逼宋國都城睢陽(商丘)。康王得知三國軍隊已到睢陽城下,親自率兵出城迎敵。兩軍于睢陽城十里外安營扎寨。敵方遣數(shù)十人登車至宋軍營寨前,不斷宣讀宋康王的罪狀:“宋王偃逐兄篡位,卑鄙無恥。”“欺男霸女,射殺忠臣,荒淫無道。”宋軍軍心動搖,康王終因“犯天下之公怒”,失道寡助,不敵三國,不得不半夜棄城而走,逃至魏國溫邑,終被齊軍追上。康王縱身跳入神農(nóng)澗中,齊兵從溪澗中拉出康王斬首,然后轉(zhuǎn)送睢陽。 齊、楚、魏滅了宋國,按約三分其地。一代昏君,終因荒淫驕橫,落得國喪身亡。然而齊湣王以為滅宋自己出的力大,楚、魏不應(yīng)該與他分享宋國的國土,便偷襲楚國,占了淮北。又恃滅宋之后的強盛侵略其他國家,屢屢得逞,還讓人家稱臣。一時威加諸侯,就想正而八經(jīng)地做天子以令天下,其驕橫不亞桀宋,招致天下共誅之,最后與宋國同樣滅亡,齊湣王的下場也蹈了宋康王的覆轍。
韓憑夫婦的故事成了宋、齊兩國滅亡的導(dǎo)火線,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供后人深長思之,吸取教訓(xùn),這也算商丘的那段歷史對后人的一點貢獻(xiàn)吧!
千古絕唱影響千古
韓憑夫婦的故事感天動地,在中國愛情史上可謂是一個經(jīng)典。故事產(chǎn)生以后一直廣為流傳,并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三國魏·曹丕《列異傳》中有句“韓憑夫妻死,作梓,號曰相思樹”。西晉的干寶以文藝形式進(jìn)行加工,之后感動了更多的人,文人在作品里頻頻借用韓憑夫婦的典故。《太平寰宇記》卷十九予以生發(fā),說康王攜何氏一起登上剛剛竣工的青陵臺,何氏從高臺上奮力躍下,身邊的侍衛(wèi)連忙去扯她的衣裙,被扯成碎片的衣袂頓時化作紛飛的蝴蝶,仿佛是何氏靈魂的驚艷幻影。
何氏衣袂的化蝶而去,乃是中國化蝶故事的最初源頭。1932年,著名學(xué)者錢南揚先生考證說:考化蝶的故事發(fā)生很早,晉干寶《搜神記》云:宋大夫韓憑,娶妻美,宋康王奪之,憑自殺。妻陰腐其衣,與王登臺,自投臺下,左右攬之,著手化為蝴蝶。后世梁山伯與祝英臺化為蝴蝶,當(dāng)由此演化而來。這一考證說明《韓憑夫婦》為后來的梁祝故事提供了豐富想象的藍(lán)本。更有人說梁祝故事是從《韓憑夫婦》和《華山畿》的故事演變而來。也許因為《韓憑夫婦》不如梁祝故事易于流傳,到了明朝,韓憑夫婦故事的影響便被梁祝取而代之。
在唐、宋詩中,頻見借鑒韓憑夫婦這一典故。如李商隱在題為《青陵臺》的詩里吟道:“青陵臺畔日光斜,萬古貞魂倚暮霞;莫訝韓憑為蛺蝶,等閑飛上別枝花。”王初《青帝》中有“韓憑舞羽身猶在,素女商弦調(diào)未殘”句,《即夕》中有“月明休近相思樹,恐有韓憑一處棲”句,白居易《長恨歌》中有“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句。《韓憑夫婦》被改編成多種戲劇和其他文學(xué)作品。如元代雜劇《烈女青陵臺》、明代傳奇《韓朋十議記》、越劇《相思樹》、評劇《青陵化蝶》等,又有多個劇種進(jìn)行改編、移植,在全國上演,有的還被搬上了銀幕。青陵臺也伴隨著相思樹的傳說在***流傳下去。
青陵臺又名清涼臺、清冷臺、清涼寺,位于梁園區(qū)王樓鄉(xiāng),建于戰(zhàn)國時期,現(xiàn)重修的寺院兩邊大坑里各有一仿古涼亭的雛形。寺廟門前有一廣場,廣場北邊是寺門,進(jìn)了寺門有禪門樓、大殿、后樓。東西兩側(cè)還建有幾間配房。院子里還有那兩棵“相思樹”。雖然古臺不復(fù)存在,但相思樹和鴛鴦鳥的故事卻被人們一代一代地傳下來,“連理枝”便成為恩愛夫妻的象征。(原標(biāo)題:連理枝 源于商丘的愛情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