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艷紅演出的《打神告廟》有她自己的特點。主要是聲腔動作控放有致,整個演出節奏鮮明。而且,聲腔動作的控制與放開、舞臺節奏的把握,均以她對人物的內心感情及其變化的理解與把握為依據。在這一場戲中,桑艷紅飾演的敫桂英的感情基調是悲憤絕望。但是從始至終又有許多變化:開始是痛苦的回憶,回憶她與王魁的相識和交往。這里的情感表現主要是悲哀與后悔,所以動作不多,幅度也不大,聲腔多用鼻音低吟,給人以如泣如訴之感。與某些演員一味地放高音、拉長音迥然不同。此處的演唱表現為合理的控制。在這合理的控制中更顯示了豫劇唱腔的美,同時也更有感人的力量。回憶到王魁的忘恩負義,悲哀轉為悲憤,憤慨是感情的主調。這時的表演動作不論是力度還是幅度都加大了。唱腔也基本放開。一腔憤懣之情如決堤之水,一瀉千里。一陣感情宣泄之后,自然要有一個相對的平復,她希望神靈能給她一個公道,懲罰忘恩負義的王魁,內心轉為對海神、判官、小鬼的真誠的哀求。這時用的是感情充沛的、哭訴般的獨白。動作也在力度和幅度上有所減弱。整個演唱又進入合理的收控。神像無靈,對她的求告不理不睬,敫桂英的感情狀態轉入絕望,由絕望而抗爭,而神志失常,而失去自我控制。桑艷紅用不多的眼神和簡潔的形體動作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角色神志的部分失常,而整個表演、道白、唱腔是完全放開的。用多種水袖功和高難度的表演動作來傳達人物倒海翻江般的感情波瀾和憤怒已極、不能自控的心理狀態。這里是全場戲的情感高潮。從節奏的角度看,整場戲便形成了低———高———低———高的有序節奏,也是與觀眾心理節奏相對應的節奏。
自然,筆者還從她的表演中看到了基本功的扎實、動作的嫻熟、規范,聽到了對唱腔、道白的認真琢磨、準確表現。
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演員確實在表演藝術上花費了精力,付出了辛勞。桑艷紅自1990年新鄉市文化藝術學校畢業分配到開封市豫劇團之后,十年如一日刻苦練功,勤奮鉆研業務,虛心求教,博采眾長,表現出對戲曲事業少有的執著。正是這份執著,使她在業務上不斷進步,我們堅信,這份執著也必然會使她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原標題:艷紅的果實——看艷紅主演的《打神告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