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淮:讓平樂正骨術成為中華骨傷科學瑰寶
2012/6/18 10:53:3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新華網鄭州6月25日電 作為洛陽平樂郭氏正骨第六代傳人,今年78歲的郭維淮被文化部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正骨療法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以他和他的母親傳奇故事為主線的40集電視連續劇《大國醫》也正在緊張的拍攝中。
這位16歲開始獨立應診、從醫62年的老人,有著一雙神奇的妙手,曾為數以萬計的骨傷病人解除傷痛。也正是這雙手,疊壓著歲月積攢下的累累疤痕,見證著老人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一生。
“手背上的這些傷都是X射線灼傷,雖然已有20多年不接觸射線了,還是鉆心地癢。”因為身患帕金森病,郭維淮現在口齒有些不清,但思維依然敏捷。
“平樂正骨講究手法復位,過去一直是靠手的感覺接骨對合,有了X光機后,為更好地讓患者的骨折復位,我們就在X光下工作。雖說有鉛手套,但戴著很不方便,一急,就赤手上陣了。”他說。
郭維淮傳承的正骨術,起源于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創始人是當時洛陽縣平樂村郭氏家族的郭祥泰,200多年來,郭氏正骨術以療效獨特、醫德清廉而譽滿中原。
將這種正骨術發揚光大、使之成為中華骨傷科學瑰寶的是郭維淮和他的母親——“郭氏正骨術”第五代傳人高云峰女士。
那是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的1952年,母子二人將祖傳秘方和技術“展筋丹”“接骨丹”等公之于世,獻給國家。1956年,高云峰應邀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毛主席勉勵她“多帶徒弟,好好為人民服務”。當年9月,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們在原郭氏正骨診所的基礎上,創建了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時稱“洛陽專區正骨醫院”),打破家訓族規,開始培養異姓徒弟,將祖傳正骨醫術傳給“外人”。
隨后,他們創辦了新中國第一所正骨大學——河南省平樂正骨學院,并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正骨研究所。秘不外宣的平樂正骨術,被他們母子編成了《郭氏正骨學》,曉諭莘莘學子。他們開創的教學方法,使中醫骨傷走上了正規化教育,中醫正骨界的“平樂學派”蔚然而起,并成為主流學派。至20世紀90年代,全國中醫正骨界的骨干名醫,70%都是“平樂出身”。
如今,平樂正骨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即三原則(整體辨證、筋骨并重、內外兼治)、四方法(治傷手法、固定方法、藥物治療、康復鍛煉),由私人專有技術成為國家財富,由民間知識上升為獨特的學科體系。郭維淮是中國中醫藥界首位“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并獲得衛生部授予的“國醫楷模”稱號。
在6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郭維淮曾為一些領導療過骨治過傷。更多的時候,他面對的是普通百姓,他秉承祖訓:上不分王公貴胄,下不論流民乞丐,只要上門求醫,一概敞開接納,讓天下生病的人都能看上病,吃上藥。
《大國醫》編劇孟憲明說,郭維淮最令人稱道之事不在他的絕技,而在義舉:將祖傳正骨秘方獻給國家。他那讓天下生病的人都能看上病、吃上藥的行醫理念,體現了中國醫學乃至人類醫學的最高精神指向和醫學的終極關懷。
“我現在最煩惱的是不能坐診了,我這一輩子,只要面對病人,就什么煩惱都忘記了。”郭維淮老人喃喃自語。【原標題:郭維淮:讓平樂正骨術成為中華骨傷科學瑰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網 2007-6-25 作者:桂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