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馮友蘭:韓國女總統(tǒng)的生命燈塔

2013/5/16 17:00:42 點擊數(shù): 【字體:

馮友蘭:韓國女總統(tǒng)的生命燈塔

馮友蘭:韓國女總統(tǒng)的生命燈塔

韓國第18任總統(tǒng)樸槿惠是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左)的忠實擁躉,樸槿惠曾自稱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史》是她的“生命燈塔”。

馮友蘭:韓國女總統(tǒng)的生命燈塔


    ○專題撰文 晶報記者 姜夢詩 實習生 朱畑明

    北京時間2月24日23時,樸槿惠從前總統(tǒng)李明博手中接過權力棒,成為韓國第18任總統(tǒng)。樸槿惠是韓國第一對父女總統(tǒng)中的“女”總統(tǒng)、第一位未婚總統(tǒng)、第一位得票過半數(shù)的總統(tǒng)、第一位主修工程學出身的總統(tǒng),也是韓國第一位女總統(tǒng)。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樸槿惠對于中國文化的熟稔和推崇,這位歷史性的韓國女總統(tǒng)身上,帶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烙印——作為韓國鐵腕強人樸正熙的女兒,在母親和父親相繼被刺殺后,這位曾經(jīng)的韓國第一女兒,在家破國變的動蕩中,憑借著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養(yǎng)心歷練、洞明世事,最終成就了自己,以及韓國政壇的一段傳奇。

    樸槿惠為什么崇拜馮友蘭

    中國文化對于樸槿惠這一代的韓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說,而韓國則是一個典型的以儒教文化為根基的國家,儒家文化傳統(tǒng)在韓國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fā)展,并充分發(fā)掘和利用其文化資源,發(fā)展了生機勃勃的文化產(chǎn)業(yè)。韓國學者金日坤認為,韓國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成功的根源,在于具有歷史穩(wěn)定性的儒家文化,使當今的韓國保持著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傳統(tǒng)與秩序。

    在樸槿惠成長成熟的時代,漢字和中國文學都是韓國文化中頗為流行的元素,在韓國的精英中廣泛傳播。樸槿惠的助手透露她的名字是其父親——韓國前總統(tǒng)樸正熙當年翻看漢字詞典而取的。留學于中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樸槿惠不僅曾經(jīng)迷戀《三國演義》并喜歡其中的人物趙子龍,還喜歡唱《夜來香》和《甜蜜蜜》這兩首中文歌曲,她的中文也說得很好。

    樸槿惠在22歲時,恰逢韓國的動蕩時期,母親的被刺讓她成為1974年韓國特殊的“第一夫人”,5年后父親的被刺讓她跌落至人生的最低谷,在人生的谷底,陪伴著她的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思想,她在文章中表示“在我最困難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nèi)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史》”。樸槿惠也多次表示對馮友蘭的崇敬,這位來自中國的哲學家用他帶有普世精神的著作幫助這位父母雙雙遇害的女兒洞明世事,度過難關,并最終女承父業(yè),成為韓國的新總統(tǒng)。

    馮友蘭的思想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夠讓這位自稱“終身不婚,奉獻人民和祖國”的女強人為之膜拜?作為和馮友蘭同一血緣的中國人如何能夠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深邃精神,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馮友蘭為樸槿惠帶來了什么

馮友蘭的哲學之所以能夠成為樸槿惠口中的“燈塔”,很大程度上在于以馮友蘭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帶有的包容精神,這種包容精神可以體現(xiàn)為儒學自古以來的中庸之道,正是有了“包容”的感悟,才有了隨后對于人生具有指導意義的深邃探討和追問。哲學講求終極拷問,這種拷問實質(zhì)上便是對個人歸屬和人生意義的尋求,中國哲學尤其是以馮友蘭為代表的“新儒學”,雖然在方向上略有偏重,卻本著一種“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氣度,這種氣度,為人生意義的追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種包容精神體現(xiàn)在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中,是一種涵蓋中西,貫穿古今的哲學關懷,正是因為這種哲學關懷,使得馮友蘭被李慎之先生夸贊為“中國人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吨袊軐W史》視野極為寬闊,囊括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哲學思潮,又引入西方哲學的相關代表進行對比,縱橫交錯卻不失清晰脈絡。更為重要的是,馮友蘭深刻注入了中國哲學對待人生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框架,這種框架對于處于困境中的樸槿惠而言,具有引領性的意義。馮友蘭對于人生性質(zhì)的挖掘,對于人生境界的分類,對于人生歸屬的追問,讓迷茫中的人們變得洞明,讓麻木的人們變得富有活力。

    馮友蘭認為,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是因為人有一種特質(zhì):覺解。“覺是自覺。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樣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時,自覺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覺,此是覺”,覺解中的“解”指的是我們用自己習得的理性對世界進行判斷和認知,“覺”指的是一種對于事物自發(fā)性的了解。馮友蘭曾說,“做圣人可以說很容易,亦可以說很難,圣人固然可以干出特別的事來,但并不是干出特別的事,始能成為圣人。”我們可以這么理解,不斷去思考問題,不斷去思考人生,不斷去追求對于困惑的解答,這就是一種“覺解”,也是人生的性質(zhì)所在。當迷惘的時候,知道“迷則為凡,悟則為圣”,就能夠帶領我們走出困境的現(xiàn)實枷鎖,走向光明的人生。

    對于人生境界的分類,相信我們都耳熟能詳。馮友蘭認為人生境界有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馮友蘭對于人生境界的具體化分類,深刻影響著中國人塑造自我的態(tài)度,王家衛(wèi)近期火爆的電影《一代宗師》中,宮二和葉問離別時說的話,“我爹常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見過自己,也算見過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這條路我沒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武人尋求“天人合一”,文人尋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對于更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成為中華民族對于人格塑造的標準。樸槿惠總統(tǒng)發(fā)出誓言,“終生不嫁,完成父親的夙愿,為國家和韓國人民奉獻一生”,她這種人生的追求,正是對最高境界的追求,有著典型的馮友蘭哲學的烙印。

    以馮友蘭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對待人生歸屬,綜合了傳統(tǒng)思想中入世和出世兩個矛盾的看法,馮友蘭寫道:“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xiàn)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tǒng)一成一個合命題。這并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了。它們還在那里,但是已經(jīng)被統(tǒng)一起來,成為一個合命題的整體。如何統(tǒng)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在他看來,這種入世和出世并不能割裂開來,而應該得到一個綜合,走其中一個極端都不能得到合適的道路。樸槿惠遠離政壇20年之久,最終在出世和入世之間選擇為“父親之遺愿,為國家之社稷”而重返政壇,少了功利性的入世,拋棄了不聞不顧的出世,在對待人生歸屬的問題上,選擇了入世和出世的矛盾統(tǒng)一。

    馮友蘭的人生哲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濃縮,也是中國哲學精神的體現(xiàn),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寫照,也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俠”、“士”精神的系統(tǒng)產(chǎn)物。頗有意味的是,這位代表著中國精神的思想家,以著書的方式深刻影響著鄰國的領袖。

    馮友蘭對樸槿惠可能的政治影響

    任何哲學都不會以單方面的影響附加于一個人,思維的東西總是帶有很顯然的一致性,哲學所作的就是這樣一種嘗試,嘗試將不可言的思維轉換成可言的方法和趨勢。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則帶來一種嘗試,嘗試將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進行融合,求得一種東西方思想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于個人性格的塑造之上,還體現(xiàn)在國家和社會的制度性建構當中。無論如何,以天人合一為最終追求,以包容的“中庸”之道為內(nèi)涵的中國哲學,先施加影響于人,繼而帶動社會發(fā)展和國家進步。

    如今,崇拜馮友蘭的樸槿惠當選韓國總統(tǒng),其在職期間將采取的政策都值得作為領國伙伴的我們關注,外交尤其是朝韓關系的處理更事關國際局勢的穩(wěn)定。中國首任駐韓大使張庭延就認為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時代的中韓關系“無疑會更好”。這種對于中韓關系前景的認定,樸槿惠從小到大的“中國情結”能夠說明一些理由,但更為有力的證據(jù)是樸槿惠是一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的擁躉。

    馮友蘭的政治哲學雖然未成系統(tǒng),但也帶有鮮明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色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中,馮友蘭便介紹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理念,儒家、道家、墨家雖然政治。

    理念不盡相同,但都講“仁政”,這種“仁政”都需要擁有一個賢明的、道德高尚的君王。中國哲學告訴我們?nèi)绾闻囵B(yǎng)君王的道德,這種道德要以“人民和天下”為具體的追求,樸槿惠成為韓國總統(tǒng),勢必也了解作為一個國家的領袖,如若以自己為主要考量,勢必難以服眾,她的豪言“我沒有父母,沒有丈夫,沒有子女,國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務的對象!”讓她獲得了民眾的支持(她是自韓國1987年民主化以來,第一位得票率過半數(shù)且得票最高的總統(tǒng))。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第十六章談及了世界政治和中國政治,對于國際局勢和動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xù)和統(tǒng)一”。文化和文明作為一個民族最為重視的目標,這在東方國家或多或少都有典型性的標簽,韓國更是如此。作為韓國的總統(tǒng),樸槿惠會嘗試進一步加固韓國的文化出口,進一步地建構韓國的文化,畢竟韓國是一個政治小國,文化大國,風靡中國的韓國偶像,風靡亞洲的《大長今》,風靡世界的鳥叔和他的《江南style》,淡化政治而注重文化,并靠文化拉動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將會是韓國的主導手段,也將會是樸槿惠在任期間不變的目標。

    朝核局勢是重大的國際問題,幾乎每一任韓國總統(tǒng)都肩負著和平解決韓朝關系的歷史重任。中國哲學在對待沖突問題的時候比較含混,馮友蘭在談及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時候曾說,“孟子說過,不喜歡殺人的人能夠統(tǒng)一天下。他似乎說錯了,因為數(shù)百年后,正是秦國統(tǒng)一了全中國。不過孟子也沒有完全說錯。因為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之后,只存在了大約十五年”,這種含混的態(tài)度很多時候在應對當今政治事務尤其是國際政治事務的時候,確實顯得比較乏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哲學向來不認可以暴力沖突解決問題,一切的根本還在于君王的道德,不道德的君王會傷害百姓蒼生,此時的討伐是為了蒼生的安寧和宇宙的和諧。分析人士預測,樸槿惠偏向于以韓朝對話的方式解決地區(qū)沖突。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思想在對待政治方面還有待完善,卻提供了一種思路。樸槿惠在處理國家事務和外交問題當中,將會以她的“覺解”從文化手段出發(fā)處理韓國的經(jīng)濟問題,以一種包容的心態(tài)去對待韓朝問題。

    一位韓國女總統(tǒng)引發(fā)了一輪關于馮友蘭和中國哲學的關注,很遺憾,這樣的關注極有可能會因為這個話題或者這個事件的降溫而僅僅成為被一帶而過的談資。

馮友蘭,188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貒髿v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代表作品有《中國哲學史》、《三松堂自序》、《人生的境界》等!驹瓨祟}:馮友蘭:韓國女總統(tǒng)的生命燈塔】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晶報 2013年03月0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