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從紐約回歸鄉村
“這個我知道,畫的是火山爆發。”一個稚氣的小女孩的聲音。
“上邊的紅色是火的顏色,我也知道,下邊的兩道黑線表示巖漿在流動,所以有點彎……”一個小男孩有些激動以更大的聲音喊道。圍觀的人忍不住笑了。
4月12日上午,石佛藝術公社成立一周年紀念展《這屋.那院》正在舉行,在13個展區之一--石佛村185號胡羊的工作室內,兩個小學五年級學生正認真地討論畫家龔超的《火山》。
胡羊是石佛藝術公社近百名藝術家中的一個,而石佛村第一個工作室的建立者是黃國瑞。
1965年,黃國瑞出生于石佛村,自小就對油畫有著濃厚興趣的他,后來進了河南省油畫學會,并任學會副會長,一干就是十年。
1998年,受中國油畫學會選派,黃國瑞前往意大利,意大利藝術界以中國最高專家的待遇接待了他,三個月的藝術交流活動他受益匪淺,“在意大利停了三個月后,對方有人說你別回去了,就留在意大利吧,我很想留下來但由于各種原因未成,卻認識了不少國外的藝術家。”
兩年后,黃國瑞接受紐約城市大學邀請,在該校做了10天關于“中國藝術現狀”的講座,渴望藝術成就再上新高的黃國瑞抓住這次機會留在了紐約。
“離開學校我誰也不認識,也不知道該干什么,每天就蹲在街邊的消防栓上,遇到像華人的就主動上前搭訕聊天,這樣持續了三個月。”黃國瑞向記者講述初到紐約的艱辛,終于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華人,對方介紹黃給一家飯館作畫,“畫了半個月拿到五千美金”。
之后紐約一家非盈利性銀行為畫家們提供了一次免費個展的機會,黃國瑞在美國辦了首次畫展,隨后逐漸在紐約站穩,并有了自己的畫室。
七年定居生活后,黃國瑞又決定回國創業,“說實話,在紐約,美國之外的藝術家很難進入上層,畢竟文化不一樣,要讓那里的人們認同咱們的風格和藝術很難。”他有了在國內建一個工作室的想法。
很快,黃的目標重新回歸自己的故鄉。
DIY自己的“畫家村”
“我先去了北京索家村,很多畫家曾經都想去索家村,因為那里的房租比較低。”但房租剛交,房子還沒有裝修就被拆了,他也就只好把房子退了。
又有朋友介紹黃國瑞去北京宋莊、798,這兩個地方的藝術氛圍都很有利于畫家的發展,但他想到了家鄉石佛村。"與其在外漂泊,回家會更適合畫家的發展,畢竟這里才是我的根",06年3月黃國瑞回到了石佛村。
回來之前,他把工作室的設計E-mail給了爸爸。爸爸替他租了房子,在房東的二樓、三樓,并在樓頂建了一個工作室,4月底徹底完工。黃國瑞說,"房租確實很低,每間每月50元,在樓頂上面建房子不要錢。這樣加上裝修,總共也就花了6萬元左右。"
房子建好后,朋友們都來看他。
"以前,河南的畫家工作室全是家庭式的,幾個房子,一個大客廳,但從來沒有過200多平方米這么大的工作室,很寬敞。再加上這里開放的創作環境和沒有一點修飾的布置,朋友們都很羨慕,也很感興趣。"
于是就有三個人留了下來:王一丁、蘇笑石、馬一子。三人合租了另一個二樓的房間,并仿照黃的模式,在二樓房頂建了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二樓當作休息室。過了一段時間,因空間有限,馬一子搬了出去,并重新租了房子,也在屋頂建了紅色的工作室。
后來,王國平也來了,他同樣租了房子,建了樓頂攝影工作室……
"當時我并沒有想要在這兒建一個畫家村,只是要建一個工作室",黃國瑞笑著說,"但后來,大家都按照我這個紅屋頂的模式建了,結果發現,這個跟佛羅倫薩的紅頂很相像,于是大家就建議,在外觀上我們要把村子建成中國的佛羅倫薩。接著就有了要建一個畫家村的想法。"
2006年5月29日,在自己剛建成的紅頂工作室里,黃舉行了首次個人畫展,并邀請了各地的朋友。在這次畫展上,石佛藝術公社正式成立。
"其實很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要在省內建一個藝術村,像北京宋莊、798那樣的,但沒有人真正這樣來行動。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大家都來了,人多了,村子就自然形成了。"黃國瑞這樣總結。
這個原本藝術氛圍很薄弱的省份,因為有了這樣幾個人的參與,填補了一項"空白"。省內第一個藝術村正式誕生。 【原標題:河南畫家構建國家藝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