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封這座“中國書法名城”,每有書法愛好者提及隸書,“趙鑒鉞”的名字便隨即出現在談論之中。潛心研究了大半輩子書法的趙鑒鉞,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副主任、開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開封書畫院常務副院長。
雖然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但在自己摸索、老師傳授、書友熏陶的過程中,趙鑒鉞對于書法技法等方面有了獨特的感悟。1989年,他進入甫創刊的《書法導報》。8年多的文字編輯生涯,不僅使他創作并發表了不少論文,還接觸到許多書法大家,在書法理論上有了較大的進步。
趙鑒鉞不僅在隸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在篆書、楷書等方面還下過不少工夫。但相比之下,行草書上他做的“日課”還是多得多。毫不夸張地說,行草書的學習貫穿了他整個學書過程。趙鑒鉞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筆性”,有思想的藝術家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建樹的藝術家,而要在書法上有所突破,僅靠臨帖是不夠的,寫得再像也只是“書奴”。書法技法在習字初期作用很大,但要想形成自己的風格,文學、哲學、書法理論等各方面的知識都十分重要,只有努力學習,不斷開闊自己的藝術思維,才能融而化之,最終贏得自我。
近年來,趙鑒鉞在弘揚和發展書法藝術,尤其是隸書方面,投入了許多心力。去年,在他的精心策劃下,開封書協隸書委員會在博物館舉辦了“文昌杯”隸書學術交流展,并推出了精美的作品集,活動大獲成功。開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開封書畫院常務副院長的身份,使趙鑒鉞感到肩上有著沉甸甸的責任。近幾年,在副市長陳國楨的大力支持下,開封書畫院還連續策劃了兩屆鄭汴兩城書畫名家邀請展。作為開封書法界的一個標桿,趙鑒鉞對年輕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期許。他認為,書法是需要慢慢滋養的藝術,要終生努力,習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人及學養的支撐。同時,書法理論的研悟也十分重要,有了這些字外修養的滋潤,加之個人的勤奮與多悟,才能在學業上不斷有所提升。持之以恒的追求、全面的學習與提高,以及古城濃厚的文藝氛圍,使趙鑒鉞的書法之路越來越寬。而對于藝術的渴望促使他也拿起畫筆,在寫意山水畫方面進行大膽探索,揮毫描繪心中的壯麗山河。“書畫同源”,趙鑒鉞將書法的線條和棱角巧妙地融合進畫作之中,呈現出空靈、大氣的特點。本報記者 馬亮亮【原標題:德才兼備 精益求精——記書畫名家趙鑒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