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年前,我還是一名鐵桿戲迷和業余劇作者,抱著欣賞與學習的態度慕名前往河南人民大會堂花了幾十元錢買了一張戲票,觀看了由青年劇作家陳涌泉編劇、青年導演李杰執導、著名曲劇音樂家潘永長、方可杰、楊華一作曲、青年丑角演員楊帥學和優秀中青年演員邱全福領銜主演、河南省曲劇團推出的叫響全國的《阿Q與孔乙己》這部戲。正是那次看戲,讓我牢牢地記住了孔乙己的飾演者、邱全福的大名。他把戲演地不溫不火,恰到好處;不爭戲不搶戲,頗見內功;演活了人物,演出了深度,體現出了劇作家賦予的思想內涵。2009年5月22日下午,在河南省汝州市廣播電視中心演播廳的“當代中國十大曲劇名角”決賽的下半場,我作為特邀記者,親眼目睹了邱全福在全國性大賽上的風采。他是最后一個出場,演的是《阿Q與孔乙己》中的一折。憑著深厚的功力,他當之無愧地摘取了金獎的桂冠。通過近距離的接觸,我認為他是當今河南曲劇舞臺上男演員中的佼佼者!
一、從學唱曲藝到學演曲劇
1960年,邱全福出生于河南省新鄭縣的一個農家。上小學時,參加了毛澤東思想宣隊,在音樂老師的教導下,學會了豫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幾個革命現代戲中的經典名段。1972年,他被選送到所在公社里創辦的樣板戲學習班學戲。因為生就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在公社學了半月后又被推薦到縣樣板戲培訓班學習。通過一個半月的訓練,他唱戲入門了,一下子就迷戀上了戲曲。小小的少年,總是幻想著站在五彩繽紛的舞臺為父老鄉親演戲。
1973年年底,新政縣豫劇團到縣樣板戲培訓班招收學員,邱全福因為年齡小沒被選上,這件事叫他一直耿耿于懷。好在,他天資聰穎,雖然耽誤了一兩年的小學學業,還是很順利地考上了初中。1975年5月25日,剛剛讀完初中二年級的課程,恰逢新鄭縣曲藝團面向全縣公開招收演員,他一經應試便被錄取。進團不久,這批學員全部送到開封地區曲藝培訓班參加培訓,已故曲藝大師趙錚曾為他們授過課,邱全福主要學的是河洛大鼓。在開封學了一個半月后,新鄭縣曲藝團就開始學習河南省鄢陵縣板車劇團的做法,叫演員們拉著車子到各個公社、大隊去巡演,節目也是相當豐富,河南墜子、三弦書、山東柳琴、快板書等都有。
1977年,順應群眾的強烈需求,曲藝團改成了曲劇團。這個時候,被禁錮了十年的傳統戲開始得以恢復。縣曲劇團緊跟時代的步伐,決定先排演《卷席筒》、《閻家灘》、《劉公案》等在民間呼聲最高、最受歡迎的幾部名劇。曲藝演員只會說唱,沒有學過戲曲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于是團領導就聘請戲曲演員來教戲。比如,新鄭縣豫劇團的武功演員苗金全教身段、程式化表演、走臺步、跑圓場、捋髯口、舞水袖,他們就比葫蘆畫瓢般地穿著高底靴在練習。就這樣,學者練著,很快就能拉出去演出了。邱全福說:“曲藝改曲劇,唱腔上的轉變問題不是很大,難就難在表演上。雖說能演幾部戲,飾演了諸如曹林、左天貴、劉同勛等幾個角色,但那真談不上什么藝術,只能算作初級的模仿。在表演上,身段要配合上去,要運用程式化動作。我覺得,猛一改唱戲可比唱曲藝舒服。因為,演戲有感情交流,很有意思。曲藝演員在聲腔化妝上很豐富多彩,改成曲劇以后,就能適應演很多不同行當、性格迥異的角色,也就是說戲路很寬。”為了提高演技,他們不斷向名演員們學習,還利用各種機會觀摩學習其他劇團上演的大戲。想當初,他們團帶著剛排出的幾部戲在平頂山的各個煤礦進行巡回演出,正好也有很多劇團在當地演出。他們全團的演職員都是抽空跑去觀看,學習兄弟劇團的戲。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很上進,像海綿吸水一樣地去認真學習,看會一個動作,回來后就反復練習。我可以這樣評價邱全福,他早已在媒體和戲迷中間有一定的知名度,今天又獲得了一個國家級的大獎,誰能知道他是一個沒有進過戲校、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演員呢?他的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是后天的努力和勤奮的結果啊,是付出了十倍、百倍的心血與汗水換來,這一切都來之不易!
二、從縣曲劇團到省曲劇團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1979年,對邱全福來講,是藝術生命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他正隨團在平頂山演出,面向全省招收演員的河南省豫劇三團也在平頂山設立了一個考點。全福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在師哥、師妹們的攛掇下,才敢和他們一起去報考三團。他雖然在平時學唱過《朝陽溝》,但還是很不自信,自己能考上聞名全國的紅旗團么?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前去應試,初試通過后,通知他到鄭州參加復試。他清楚地記得,來鄭州就住在位于優勝南路的河南省文化局招待所,主考官是魏云、王善樸、馬琳、高潔、陳新理、許欣等幾位豫劇現代戲的老前輩,坐鎮的領導是省文化局局長趙光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好好的嗓子突然啞了。關于這個演員要與不要,三團專門討論了一番,也沒做出決定。慧眼識珠的趙光第局長斬釘截鐵地說;“你們也不要猶豫了,省曲也正在招人。來,給我唱一段曲劇聽聽!”忐忑不安的邱全福穩定住情緒后,放開了嗓子唱了一段曲劇。局長很滿意,當即拍板,給他寫了一封信,叫他去找張新芳老師。
貴人得相助,凡人有前途。邱全福說,不是老局長的幫助,就沒有他的今天。當時,他隨即帶著信到開封,見到大名鼎鼎的一代曲劇宗師張新芳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劇團的人都在午休。張老師看罷局長的書信,連忙把高桂枝、耿耿臣、王秀玲、謝祿、李金波等曲劇老前輩召集在一起,讓他在舞臺上連唱帶表,進行考核。他們討論了一、二十分鐘后,當即表態,要他回縣團帶行李到省團報道。聞聽此言,他喜極而泣,當天又折回新鄭縣。第二天給團里報喜時,領導很大度地給予放行。第三天,他就帶著行李到開封相國寺隨團演出了。
屈指算來,自1979年年底到2009年,他在河南省曲劇團工作了30年。起初,無有角色演,都是跑龍套,心里也很急躁,還曾偷偷哭過。怎么辦,他就在舞臺邊看戲,默默無聞地學戲。機會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1983年4、5月份,河南省曲劇團在臨汝縣的梨園煤礦演出《風雪配》,飾演縣官的演員嗓子啞了,老師們曾聽到過邱全福在私下學唱過縣官的戲,于是建議讓他登臺救場。曲劇演奏家宋喜元為了保證演出質量,趕緊給他吊了吊弦。當晚的演出很是成功,他的演唱還獲得了觀眾的掌聲。從此以后,這個角色就由他來接演了。又有一次,團里在鄭州的東方紅影劇院演出《陳三兩》,飾演魏朋的趙金嶺因為踢足球腿受傷了,領導又安排他接演這個小文丑。后來,他就開始接演了一些角色,同時也成了有名的“戲補丁”。因為接戲接地很出彩,引起了團領導的重視,開始給他分配一些重要角色和為他排了一些戲。如在《掩護》中的春蘭父、《冷月葬花魂》中飾演太監馬妙良(丑角)、《梨花獄》中飾演郭弘霸(三花臉)、《吳知縣與叫花子》中飾演吳知縣(男一號、須生)、《鄭八怪聯親》中飾演韓百萬(須生、反面,這部戲還被拍成了全國第一部曲劇電視劇)、《三錯姻緣》中飾演賀丞相(須生)、《龐酒壺坐轎》中飾演白員外(老丑)、《五福臨門》舞臺劇和曲劇電視劇中飾演大舅、《李豁子離婚》中飾演縣長、《阿Q與孔乙己》中飾演孔乙己、《飄揚的紅絲帶》中飾演老村長、《五女拜壽》中的楊繼康、曲劇電視劇《陳三兩》中飾演張子春等。其中的《阿Q與孔乙己》、《吳知縣與叫花子》、《鄭八怪聯姻》等成為他的代表作。正是通過以上多部大戲的磨礪,邱全福才又從一名“戲補丁”成長為一名“大主演”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曾在1992年河南省第四屆戲劇大賽獲中榮獲表演二等獎、在1994年河南省第五屆戲劇大賽中因飾演《李豁子離婚》中的縣長獲表演三等獎、在1996年河南省五第六屆戲劇大賽中因飾演《阿Q與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獲表演獎、在1996年第三屆中囯戲曲金三角匯演中獲優秀表演獎,還曾榮獲過第二屆全國“紅梅獎”銀獎、河南省第二屆曲劇大賽“金獎”、第十屆“香玉杯”獎、河南省第三屆“黃河戲劇獎”獲表演一等獎等。面對榮譽,很清醒。他忘不了,河南省曲劇團歷屆領導和眾多老藝術家、音樂家、導演對自己的培養和關心,忘不了同事們的幫助、家人的支持,忘不了社會各界和廣大的戲迷朋友對自己的厚愛與關注!
三、演技加文化演好孔乙己
我省一位著名戲曲劇作家曾說過,我們的地方戲曲演員普遍只重視專業而忽視文化。因為缺少文學修養,所以演的戲不是那么深入和透徹,沒有文化品位!在我和邱全福的采訪對話中,我明顯地感到了他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好演員!
其實,他只有初中學歷,文化底子很薄,但他很愛學習文化知識,看了不少書:什么中國古代文學選、現當代文學選、外國文學名著、社會學著作、軍事著作、政治經濟著作等。我想正是由于他積累了較為深厚而淵博的知識,再加上日趨成熟的演技,他才能塑造好十分難以駕馭的魯迅筆下的人物孔乙己。因為演活了一個孔乙己,所以給他帶來了不少榮譽,如:河南省第六屆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中國“金三角”第三屆戲曲大賽優秀表演獎和當代中國十大曲劇名角金獎等。
1996年,河南省曲劇團決定把根據魯迅的兩部作品創作而成的《阿Q與孔乙己》搬上舞臺,分給他的角色是一號人物孔乙己。邱全福說,為了演好孔乙己,他又開始埋苦讀魯迅的原著和查閱資料去了解辛亥革命時期中國的政治、政治體制、時代文化、民眾的精神面貌、法律條文等。
當我問起他是怎樣刻畫孔乙己的,邱全福說:“我很注重從作品立意出發,揭示人物獨特的‘靈魂’,刻畫人物的獨特‘情感’,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是討伐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體制檄文。如何把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搬到戲曲舞臺上?如何把握人物、貼近人物,準確揭示作品立意,只有反復閱讀原著,自己給自己提問題找答案,多設想為什么,找準找深答案。深刻了解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社會制度、風土人情和中原文化于南方文化的差異,這些因素是我創造角色的必要條件。孔乙己悲在哪里?它除了社會大背景因素外,那就是他自身的迂腐、自命清高,他為什么嗜酒如命是為了脫憂解煩,但他又有著普羅大眾的那份善良,他給孩子們分享茴香豆時那種“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呆子氣,在公堂上阻止阿Q畫押,刑場上給阿Q送行,教阿Q畫圈等,讓人于捧腹中萌生出幾許憐憫。他咬文嚼字,竟迂腐出‘竊’非‘偷’,‘偷書不能算偷’的荒唐邏輯,以至教小伙計寫茴字怎么寫有幾種寫法和排出幾文大錢,讓人于嘆息中萌生幾多悲哀。為揭示人物的獨特靈魂,在行為動作上我把他比做一個未脫殼的蟬,這殼就是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的文化教育。使得他不能破殼飛翔,心態上是一個未醒的獅,迂腐教條,名不成殼子硬,心懷大志,無處施展,眼神上給他設計看人是瞇著眼從腳到頭往上看,顯現他的自恃清高、目中無人,手型上運用戲曲旦角的蘭花指,手里還加一個手帕,更增添他自恃清高、文雅、講究。尤其吃茴香豆的動作進行夸張,在眾多酒客和假洋鬼子面前,揚著頭瞇眼旁若無人,不屑一顧的神態。讓他吃出味道來,不僅吃出對假洋鬼子的蔑視,更吃出他對當時社會的憤懣。我給孔乙己‘竊書’不為‘偷’設計個理由,那就是有錢人買書不讀書,是為了擺出儒雅,顯現他的品味,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其人。讀書人買不起書,拿來為我所用,讓它發揮最大效能和作用,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竊書在某些人中不為人認為是不恥之事。為什么孔乙己嗜書如命;‘書中有黃金屋,書中有顏如玉’,為了揭示人物獨特的情感在唱腔方面重點突出河南曲劇特色和它善于表現抒情悲婉的特點又溶進了歌劇技法來充分體現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第一段唱腔用慣口唱法體現孔乙己心懷大志卻難遇伯樂郁郁寡歡的情緒,第二段月光下去趙府偷書會吳媽的唱段把一個文人富有情富有詩意,觸景生情的文人墨客的情態,運用歌劇中柔情似流水的唱法表現出來,見到吳媽自我表白時運用南陽大調曲牌把一個文人風流瀟灑、滿腹經綸、胸懷大志感情專一的情緒,在女人面前的灑脫倜儻發揮出來。在第二次腿被打殘進酒店時的唱段,運用了曲劇“鼓頭”曲牌展開的唱法更增添了婕婉悲涼,不僅折射出為富不忍、世態炎涼的社會風氣,更加警醒人們醒悟抗爭。公堂上那段竊書不為偷的唱段,更是唱出了孔乙己對書的崇拜發揮了曲劇抒情委婉的特點,對揭示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充分抒發了這個游離于知識界層和世俗大眾之間的孤獨的舊知識分子的辛酸。因此,此劇在鄭州大學、解放軍信息大學及北京,得到大學生及專家的高度評價。”
關于孔乙己的人物塑造,有著幾個不同的版本:游本昌主演的電視劇,茅威濤主演的越劇舞臺劇,北京人藝王洛賓主演的話劇和邱全福主演的曲劇舞臺劇。有一位北京的專家這樣評價:游本昌演的戲忠實于原著,茅威濤演的戲有些荒誕,王洛賓演的戲有些戲說,邱全福演的戲很有深度。
在參加“當代中國十大曲劇名角”大賽的前夕,他臨時決定把報送的《風雪配》“誘騙”(飾演嚴俊)一折戲換掉,準備從《阿Q與孔乙己》中選出一折參賽。他的主導思想是要出彩,要抓人,要震撼。于是他自己動手改本子,大膽地把公堂一場戲、酒店一場戲和最后遺憾一場戲整合壓縮成一折戲。這一改動,把孔乙己的悲劇命運濃縮在短短的十多分鐘內給表現了出來,最終以9.73分的好成績榮獲了金獎的第四名。
獲了全國大獎后的邱全福沒有驕傲、沒有固步自封,而是更加謙虛與好學,我期待著他再給河南曲劇舞臺上展現幾部優秀的作品、塑造出幾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文:董順卿(本文寫于2009年夏,發表于《河南戲劇》雜志“曲劇節專刊”)【原標題:河南曲劇舞臺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演員——記當代中國十大曲劇名角獲得者邱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