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齊岸青:鄭州文化產業的操盤手

2013/6/20 10:02:07 點擊數: 【字體:


    “過去我比較喜歡思考問題,做任何事情都想清楚了才去做。現在卻未必如此了,很多事情未必會等到想得很清楚才去做,因為我認為文化產業一定要有一些先行者,要有一些倒在前面的悲劇英雄才行。”

  2007年5月,作為首位鄭汴兩地兼職官員,鄭州市文化局局長齊岸青有了兩個新頭銜———開封市市長助理、開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下過海,經過商,做過官。開封需要一位這樣的人才———擅長文化產業策劃的文化經紀人!”開封市相關官員如此評價齊岸青的到來。不過,在更多人眼里,他更是鄭州文化產業堅定的探路者。

  從1988年中原國際文化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到現今鄭州市文化局局長、鄭州歌舞劇院院長、中遠演藝娛樂有限公司董事長,近20年中,齊岸青幾乎從未離開過文化產業。尤其是2003年擔任鄭州市文化局局長后,齊岸青更是一直走在鄭州文化體制改革的前沿。

  近年來,圍繞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等話題的討論已呈現太多,觀察齊岸青浸潤文化產業的歷程,也許能為讀者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思考文化產業。

  探索的起點

  2003年9月,齊岸青調任鄭州市文化局局長,到任后,其第一件事即鮮明提出“文化局的工作應該以文化產業為綱,以文化產業為突破點,帶動全局”。

  “作為一個政府部門,文化局日常的工作很多,全國都一樣。但你要找一個突破點,一個提綱挈領的關鍵。當時,我就認準了文化產業,力圖用文化產業的觀念、思路來整合所有工作,尋找文化的產業屬性。”齊岸青告訴《決策》。

  與眾人的想法一樣,齊岸青承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經營文化企業的“后遺癥”。

  1988年,齊岸青以作家兼職的身份,到中原國際文化公司任副總經理。就在這一年,齊岸青做了一單較大的交易:引進57集英國電視連續劇《C15行動》。當時全國省級電視臺還沒有“睡醒”,不知道商業操作。開全國會議時,齊岸青推銷片子,所有的電視臺都反對,覺得自己播放電視劇都應該交換,忽然有人出來推銷電視劇,接受不了———哪有花錢買片子這個理兒?

  最終在反對聲中,齊岸青成功了,《C15行動》推廣到全國各電視臺,無一遺漏,就連從來不買電視劇的深圳臺也忍不住撥了銀子。“可以說,電視譯制片的商業運作,我們是全國第一家。”至今齊岸青仍為自己能在1989年市場比較低迷的狀態下,做出近乎劃時代的創舉而驕傲。

  當齊岸青以總經理的身份離開中原國際文化公司時,河南市場上90%以上的涉外文化項目與70%的國內文化項目均由該公司運作。這段經歷讓齊岸青深刻認識到了文化的產業屬性,“我們還曾經開一個討論會,專門研討文化商品的屬性。 ”齊岸青說。

  但當時,文化產業的理念顯然未成大勢,因為即便是中原國際文化公司,也曾被認為是掛羊頭賣狗肉,為討論其是否有保留的必要,河南省相關部門開了整整一天的會。在此時,齊岸青提出如此“獨樹一幟”的工作思路,背后的爭議可想而知。

  不過,隨后不久文化部制定并下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顯然為齊岸青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政策的支持與鄭州市委、市政府的默許下,齊岸青開始帶領文化局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這其中第一個動作就是將文化產業的理念引入公益文化之中。

  2004年春節前,經鄭州市政府批準,文化局決定:鄭州市所屬公益性文化場館全部免費向全社會公眾開放,這在當時開創了全國絕無僅有的案例。

  “傳統意義上,包括現在,我們可能都會覺得公益文化部門不具有產業性,但其實我們可以拉長它的服務鏈,這樣其產業性一面也就出來了。”齊岸青告訴《決策》。

  事實也證明,免費開放首先拉近了市民與文化的距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免費開放之后,鄭州市城隍廟由過去每天接待20多位游客,增加到每天四五百人。而旺盛的人流既是“商流”與新的商機,同時也是無形的媒介資源,“通過與新聞媒介聯姻,吸引企業贊助,就能使得整盤棋皆活。”齊岸青說。

  顯然,“從經商到為官,齊岸青完全知道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兩者之間如何轉換。”河南省社科院的一位專家告訴《決策》。

  此后,鄭州市文化局還將過去單純由政府補貼的“綠色周末”文化活動變為政府扶持,社會、企業、媒體等共同參與的市場化運作方式,靈活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策動媒體、企業、觀眾的三維互動。

  “具體做法是:電視、報紙等媒體主動與‘綠色周末’聯姻,以廣告作為資本投入,把觀眾對‘綠色周末’的關注,轉化為收視率與發行量的提升,形成媒介回報。公司借助媒體的投入,折算成可計算的廣告價值,并將劇場設置、宣傳品印刷等打包銷售給企業,吸引贊助,實現各方共享共贏。”鄭州中遠演藝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仇鏵告訴《決策》。

  “由免費開放公益文化設施為肇端,鄭州市文化局開始摸索出了一條創新公益文化運行機制,增強文化事業自身發展動力的新路。”2006年,中央黨校在鄭州調研之后如此寫道。顯然,這均得益于文化產業理念的植入。

  組建鄭州歌舞劇院

  除引入文化產業的理念,齊岸青更力圖為鄭州文化產業樹立一個典范。

  2004年3月,為組織實施“鄭汴洛文藝精品工程”,鄭州歷史上第一家歌劇院———鄭州歌舞劇院成立,齊岸青兼任歌舞劇院院長。

  “盡管鄭州歌舞劇院是為實施‘鄭汴洛文藝精品工程’而成立的,但當時我們還是想給這個歌舞劇院一個全新的體制與機制,讓它真正能創新,能在市場中生存、發展。”齊岸青說。

  為此,在鄭州市委、市政府政策與資金的支持下,齊岸青在劇院成立之初就堅持實行市場運營項目制、創作人員委約制、主要演員簽約制、演職人員聘用制等運作方法,并實行工資績效掛鉤、醫保統籌社會化的公司薪酬制度。

  “這些做法全國基本上都相同。”齊岸青在總結這段改革時說。但這些“基本相同的改革措施”卻讓鄭州歌舞劇院創造了驚人之舉:半年時間內,從全國11個省3000多人中,精選出55名演員,組織并推出了大型原創舞劇《風中少林》。

  盡管《風中少林》的首演大獲成功,但負責其市場推廣的中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給出的意見是改版。“如果不改走出去能演10場的話,改編之后再走出,就能演100場。”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就是,當時《風中少林》的相關道具要動用至少 10個14米長的集裝箱運載,裝臺時間最少也要4天,“全國沒有幾家演出公司與劇場愿意接這樣的劇目”。

  2004年10月,《風中少林》首演之后不得不進行改版,而這個過程讓齊岸青認識到“基本相同的改革措施”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鄭州歌舞劇院走市場的問題。“一個首要的問題就是改版需要花錢,這個錢誰來投?”齊岸青告訴《決策》,“鄭州歌舞劇院是國有的,如果你要再投入就必須打報告,必須一個部門、一個部門的審批。更何況新版本的篇幅增加了1 /3,修改量達到4/5,編排量更達到200%,所需資金絕非小數。”而即便鄭州市政府此次解決了《風中少林》改版的資金,誰又能保證下一個劇目不改版呢?

  用齊岸青的話說,“自己虛榮心很強,做事總想做到最精彩,渴望完美與極致,否則總會有缺憾。”這樣的局面顯然不能滿足他的“虛榮心”。

  2005年4月,改版后的《風中少林》面世,6月,進京演出。一位悉知齊岸青的官員告訴《決策》:“在《風中少林》進京時,齊岸青已經堅定了想法,要對鄭州歌舞劇院進行股份制改革,成立一家文化公司,盡管具體的模式或方式在當時尚未完全成型。”

  2005年7月12日,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文化產業與文化體制改革開始正式提上河南省決策者的議事日程。同時,就在兩個月后,鄭州出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齊岸青來說,政策利好集中爆發。

  而讓他決定一搏的還有另一個細節,時任鄭州市市長的王文超就文化體制改革說,“對鄭州藝術團體的改革,實行一團一策,對歌舞劇院給予重點傾斜扶持”。

  “進京演出回來之后,在河南與鄭州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齊岸青開始與省內多家企業接觸。畢竟文化產業更多的是一個無形資產,大部分有實力的企業都沒有涉足過這個行業,所以需要更多高層的支持。”仇鏵告訴《決策》。

  2005年11月7日,鄭州歌舞劇院股份制改革成功,與河南建業集團、宇通集團和新煙集團合資成立鄭州中遠演藝娛樂有限公司,齊岸青任公司董事長,鄭州歌舞劇院最終站在了河南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最前鋒。

  在中遠演藝成立的當天,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親臨現場,說:“今天,我領省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來到這里,就是進一步學習、總結你們的經驗,在全省推廣你們的經驗。”

  而該公司的成立也最終讓《風中少林》開始走向市場。在當天,齊岸青即代表中遠演藝與美國藍克娛樂集團簽下《風中少林》前往美國演出的協議。而“后來,《風中少林》到北京、臺灣等全國各地演出,以及開發相關延伸產品都是在中遠演藝的運作下進行的。”仇鏵告訴《決策》。

  兼職開封

  2007年5月,作為實施“鄭汴一體化”的重要措施之一,開封市正式任命齊岸青在鄭州市文化局局長任上兼任開封市市長助理、開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這種兼職的情況在國內官場是少有的。”河南省社科院的一位專家告訴《決策》。而在他看來更重要的是,河南中原城市群建設是在工業化還沒有完成的時候開始城市化和信息化,可謂是“一身三任”。面對如此重任,如果沒有文化的加盟,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很難協調發展,并極有可能迷失發展方向。“在這一背景下,齊岸青這位極具文化經濟思維的文化局局長兩地為官,必將成為鄭汴兩市在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深度合作中的關鍵人物。”

  事實的確如此。6月初,中遠演藝開始與開封市歌舞劇院合作改版另一部“鄭汴洛文藝精品工程”———《清明上河圖》。“利用我們的市場網絡與他們的人員重新改編打造一部更具市場性的《清明上河圖》,這其中關鍵是在實行項目制的基礎上,中遠演藝作為出資方對這個劇目的改編費用進行投資。”齊岸青告訴《決策》。

  而在齊岸青看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劇目合作可以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使他們的劇目更具市場性,在將他們的劇目推銷出去時也能給劇院帶來一定的生命力。在現有的體制下,這種合作方式最為可行。如果能帶動他們進一步的改革當然更好,如果不能,這至少也能為將來進一步的改革打下基礎。”

  “此外,我們還有一個設想就是整合整個河南的歌舞劇院。”仇鏵告訴《決策》,“也就是復制與開封市歌舞劇院合作的模式,將其他各地市的院團網絡到中遠演藝的旗下,對整個河南歌舞劇院的資源進行整合。”顯然,齊岸青的目光不僅限于開封。

  在采訪即將結束時,《決策》與齊岸青再次進行了一次簡短的對話。

  《決策》:不管是成立中遠演藝娛樂有限公司還是試圖整合整個河南歌舞劇院,這在河南都是從未有過的先例,難道你就沒有擔心過會失敗嗎?

  齊岸青:在體制內做這些事情肯定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甚至議論乃至風險也在所難免。但我現在做事情的方式也與原來有很大的不同。過去我比較喜歡思考問題,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清楚了才去做。現在卻未必如此了,很多事情未必會等到想得很清楚才去做,因為我認為文化產業一定要有一些先行者,要有一些倒在前面的悲劇英雄才行。

  鄭州歌舞劇院的改革走到中遠演藝娛樂有限公司這一步其實是順其自然,當初我的想法就是要做一個示范性的東西,要解決“在國有院團的體制與基礎上,如何進行改革以便讓它更適合市場”這個問題。

  《決策》:你既是鄭州市文化局的局長,又兼任鄭州歌舞劇院的院長,還擔任中遠演藝娛樂有限公司董事長,難道你沒有想過這些議論可能不只是體制內的,還有體制外的嗎?因為過去河南文化企業圈子里就曾有人說過“想做好,先把齊岸青打倒!”

  齊岸青: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經濟體制改革已經走了差不多30年了,可現在經濟體制仍還有不少不足與缺陷,仍還有不少有失公平之處。既然如此,那你怎能過高的要求文化產業呢,不要忘了,到現今,文化產業真正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也不過數年。它還有很多需要大家去做,需要通過你的行動去帶動其他人,通過你的失敗去影響其他人。打倒也沒關系,說明有人確實在行動、在做,說明有更好的。我希望《風中少林》與鄭州歌舞劇院僅僅是鄭州文化產業的一個逗號,而非句號。

  《決策》:這幾年在做文化產業的你最至要的感受與體會是什么呢?

  齊岸青:關鍵是你要去做,在中國做事情就要突破這一點。我就要去做成,我就要去影響你,改變你,那我就成功了。本刊記者 徐浩程【原標題:齊岸青:鄭州文化產業的操盤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決策》雜志 2007年09月24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