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王繼興:甕破之后感慨多--從多維思考到策劃制勝

2013/7/12 9:35:21 點擊數: 【字體:

 
    一個缸體很厚的甕,終于被打破了!甕中原來囚裝著一個人;因長期被嚴格限制和禁錮,此人全身已發育變成了一個甕型的畸形人;兩眼有幾分驚恐和驚喜,但更多的是悲哀和無奈……

    ——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著名漫畫家廖冰兄先生創作的一幅漫畫。看了,不僅令人感到驚悚,更引發不盡的反思!

    用風起云涌、日新月異、煥然一新、天翻地覆等等,來形容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變化,一點都不為過。所有這些變化,都與思想禁錮的解除和思維模式的解放有關。具體到新聞傳媒的發展變化,也是一樣。作為一個傳媒人,回首30年,恍若破“甕”而出,實在感慨萬端!

    這里,我想從我曾經編選出版的兩本書談點個人的感受。

    一本是《記者的多維思考》,書的副標題是“‘全息攝影’式新聞作品選”。我為什么要編選這樣一本書呢?

    世界上的客觀事物本來是紛繁復雜的。但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由于經濟基礎是單一的計劃經濟,因而,人們的思維模式也必須是單一的。這種思維模式,像一個缸體很厚的甕,將人們的思想禁錮成畸形了,不允許“橫看成嶺側成峰”,更不允許“遠近高低各不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沖擊,社會經濟成分打破了原來的單一模式,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于是,一種嶄新的新聞文體在我國新聞文壇上開始崛起,并迅速匯成一股銳不可當的趨勢,以其獨有的深度、力度及廣泛的社會影響,向單一化、片面化、表面化的傳統報道方式發起了挑戰,因而極為引人注目!

    對于這種新聞文體,有人稱作深度報道,有人稱作思辨性新聞,有人稱作“全息攝影式”新聞。喻為“全息攝影式”,自然是相對于“平面照相式”而言的。

    “平面照相式”報道,是我們過去許多年來傳統的報道模式。它單獨取出社會生活的一點、一線、一角、一面,著力提煉、凈化、放大、升華后給讀者看。凡報道的事物,皆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甚至黑就絕對的黑,白就絕對的白,好就絕對的好,壞就絕對的壞。展現給讀者的,是已經作出的結論。凡有爭議而未作結論的,或無法作結論的,往往是不能報道的。

    “全息攝影式”報道,則著力將社會生活的一點、一線、一角、一面背后的多種因果鏈接的立體網絡透視給讀者看。其突出特征是:它“立體”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事物的“正象”,又同時反映它的“反象”;它放棄以往固定不變的視角,而對事物作全方位的掃描;它把事物當作一個正在發展中的過程,作動態的透視,而不是當作一個凝固的物體作表象的反射。

    這種新聞文體一經崛起,便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

    就本體而言,它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對林林總總、紛繁復雜、五光十色的改革開放大潮和社會萬象作多維思考的結晶;反過來,它又啟迪和促進新聞工作者洗刷舊的觀念,摒棄舊的模式,大膽對新聞改革和新聞寫作進行新的探索。

    就社會而言,這些作品的大量涌現,是我國改革開放大潮深刻、生動、真實的記錄;反過來,又為全社會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治”之“鑒”,特別是為勇于改革創新、開拓進取的人們,提供了深思的課題和極為寶貴的教訓和經驗。

    我意識到了這種重要的價值,便密切關注,廣泛涉獵,認真研究,精心遴選,將全國報壇上風靡一時的典范作品以及有分量的鑒賞性文章,選出近百篇計33萬字,人民日報出版社聞訊后分外重視,立即于1988年6月出版發行。此書共印兩萬冊,很快銷售一空!

    在20世紀最后十來個年頭里,中國最為引人矚目的現象是都市類報紙風起云涌般地崛起,實在像是報壇的一次新的造山運動!我有幸參與潮中弄浪,領銜籌備并創辦了河南的《大河報》,所以個中甘苦備嘗,個中感受尤深!

    都市類報紙的崛起是時代的產物。這些報紙幾乎是創辦一家,成功一家。成功的公開秘訣很多,最重要的是機制新、理念新。展開說來,則有不盡的話題。這里,我只說說新聞報道的理念變化,特別是策劃意識的增強。

    這種策劃意識,首先體現了新聞工作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感。“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過去,只強調新聞的反映論,認為能夠客觀地反映客觀事物,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就盡到了記者的責任。其實從基本屬性上講,記者首先是公民,其次從職業分工上講才是記者。這種雙重身份,賦予了記者雙重的任務:其一,既然是公民,就和所有的公民一樣,有參與社會實踐、推動社會變革的責任和義務;其二,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還需牢記自己的職業責任,即隨時觀察、采訪、記錄、報道新近發生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對于社會實踐,他們不是純粹地觀潮,而是積極地策劃和參與,對諸多事情,特別是諸如濟困助學、救死解難之類社會公益事業,還往往是倡導者、組織者。正是由于積極的策劃、倡導、組織、參與,才采訪報道了一曲曲共產主義頌歌,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風更加激蕩人心、深入人心。

    這種策劃意識,還體現了輿論媒體因勢利導的重要作用。“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過去,這樣的報道通常是“一次性”的,即待過程完成、事情結束之后,作“完成式”、“一次性”、“結論性”的報道。都市類報紙在報道的組織上,有意識地改變了這一傳統觀念。或者,對已經普遍存在但又被人們忽視的現象和問題,通過精心策劃組織,在媒體上集中地報道出來,從而引起社會的密切關注,并通過連續報道,因勢利導地促使問題的解決;或者,對已經發生的新聞事實,善于運用其職業的慧眼識別其特具的新聞價值,適時適度地因勢利導,運用“進行式”的方法,善始善終地進行報道,以取得期望的最佳效果。這種因勢利導和“進行式”的報道,不僅強化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而且體現和滲透了新聞工作者新穎而豐富的創意。

    當然,這種策劃意識,還體現了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多維思考方式。對于十分復雜的客觀事物,要及時、客觀、真實、具體而生動地反映,靠非此即彼、非是即非、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直線思維、單線思維不夠了,往往需要多元化地、多層面地、多角度地采訪和報道。都市類報紙的許多報道,正是運用了這種多維的思考方式,全方位的精心策劃,嚴謹部署,并雷厲風行、連續作戰而取得巨大成功。

    典范的案例,有著重要的啟迪價值,容易引發人們作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的思考。回顧這些報道的事件緣起,介紹這些報道的策劃思路,披露這些報道的內幕故事,展現這些報道的實施脈絡,總結這些報道的個中體會,交流這些報道的成功經驗,把獨家的寶貴財富變為報界共同的寶貴財富,無疑是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我向全國省級晚報(都市報)學術委員會提議,并承擔“執行主編”的責任,向全國都市報征集了近百個新聞策劃的典范案例,編輯并由新華出版社于2001年6月出版了《策劃制勝》一書。該書一印成,便也銷售一空。

    眼下,這兩本書在我的書柜中作為孤本被我悉心收藏。我所以特別珍愛,是由于它具體而深刻地珍藏著我脫“甕”而出之后這三十多年來的諸多感受、感悟和感慨……作者:王繼興(作者為《大河報》原總編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青年記者 2008年04月03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省雜文學會年會 王繼興連任會長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