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賈智慧》:無根之樹,焉能參天?數典忘祖,魂歸何處?傳承本土商業文化,弘揚傳統商業美德,是中國所有企業家的必修課,也是新一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司馬遷筆下的商人世界,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商業文化的上游先頭。
孔子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辦大學校長了,他招了三千多學生,規模很大,那么孔子的辦學經費是從哪里來呢?孔子還得趕著馬車,周游列國,人在旅途,總得要住店、總得要吃飯的,那么這些住店吃飯的錢,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原來,孔子有一位好學生,叫子貢,是一位成功的大商人,子貢就是孔子教育事業的主要贊助商。司馬遷在《貨殖列傳》里面說得很明白:“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就是說,孔子之所以能夠在當時名揚四海,和子貢的幫助有很大的關系。
富而好禮
子貢是衛國人,名字叫端木賜,子貢是他的字。子貢投奔到孔子門下以前,就已經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大商人了。司馬遷在《貨殖列傳》里面說,子貢“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意思是,子貢往來于曹國、魯國等地,從事的是國際貿易的大買賣。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其中,子貢屬于首屈一指的大富豪。子貢搞國際貿易,究竟買賣什么?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有些跡象看,他很可能做的是珠寶生意。
在孔子的教導下,子貢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說,子貢在經商發財以前,可能也是比較貧窮的。靠著經商,他脫貧致富了。子貢經歷了窮和富兩種人生體驗,于是,他就思考,一個人貧窮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呢?有錢了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呢?他思考的結論是:“貧而不諂,富而無驕。”貧窮的時候,沒有自卑感,不低三下四地討好別人;有錢了,沒有自大感,不盛氣凌人、趾高氣昂、傲慢無禮。
子貢對于自己的想法非常得意,并且自信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有一次,他就自己的想法向孔子請教:“請問老師,貧而不諂,富而無驕,怎么樣啊?”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貧而不諂,富而無驕,當然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還比不上雖然貧窮,卻仍然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有錢了,卻喜歡學習禮儀,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不是更好嗎?“貧而不諂,富而無驕”,所強調的是人的一種外在行為,是人對于別人的態度;而“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強調的則是人的內在修養。人的內在修養,是要靠不斷學習而得到提升的。而如果缺乏內在的修養做基礎,“貧而不諂,富而無驕”,就有可能只是作秀、裝樣子。因為,它不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自覺的行動,反而會成為非常痛苦的,甚至是虛假的東西。
聽了老師的話,子貢豁然開朗,懂得了內在修養更加重要、更加根本,德行的修養是沒有止境的,一個人對于修養,應該不斷地追求進步。他說:“老師啊,《詩經》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道德修養必須不斷精雕細刻吧。”
其實,作為一個成功的大富豪,子貢曾經是非常自命不凡的,甚至剛開始的時候,并不把孔子的學問放在眼里,也不把孔子的學問當回事。他對孔子的敬仰經歷了一個過程。東漢王充《論衡·講瑞》說:“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子貢跟著孔子學習不到一年的時候,自認為學問已經超過孔子。學到第二年的時候,雖然不再自以為超過孔子,但也覺著自己與孔子差不多。等到學到第三年的時候,子貢才真正認識到了自己比孔子差得遠。越學習,越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曾經對別人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下不可階而升也。”(《論語·子張》)孔子的水平是不可能達到的,就仿佛登天無路一樣。子貢的變化,反映的就是一個有知識又愛好學習的商人的進步。
儒商智慧
現在,我們經常稱有學問的商人叫儒商,子貢是由孔子親自教育出來的商人,那就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名副其實的儒商了。那么子貢這位史上最正宗的儒商,究竟和別的商人有什么區別呢?
有一個故事,很好地反映了子貢這個儒商的水平。在這個故事當中,子貢為了保護魯國的利益,站在國際關系的高度,充分顯示了他作為國際貿易商人的卓越才干,把商業營銷技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成功挑起了好幾個國家的連環戰爭,改變了春秋后期的國際政治格局。《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貢益處,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的一次出使,保全了魯國,使齊國大亂,使吳國滅亡,使晉國強大,使越國稱霸。子貢的一次出使,完全打破了各國的形勢格局,十年之中,五個國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子貢通過挑起多國連環戰爭,挽救了魯國。表面上看,子貢靠的是能說會道的三寸不爛之舌,但實際上,背后起作用的,仍然是子貢嫻熟的國際貿易技巧,以及孔子培養出來的儒商的高素質、高水平。
那么子貢的國際貿易技巧和儒商的高水平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國際視野。子貢不是就魯國論魯國,而是把魯國的問題放到國際大背景之下來看。然后,他采用了商業競爭中經常使用的“借刀殺人”的策略,借用自己以外的力量,巧妙地把禍水引到別處,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是洞察時事。子貢追隨孔子周游列國十幾年,所到之處,都是與各國的王公貴族打交道。而且,子貢做的是珠寶生意,他的客戶,也肯定多數是有錢有勢的王公貴族。這使得子貢對于各國政治情況有非常清楚地了解。
三是誘之以利。為什么那么多的國君個個都愿意相信子貢的意見呢?就是因為子貢對于人的利己本性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天下所有人,都為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奔忙。子貢作為成功的商人,要比一般人更能深刻地認識人的這種本性。所以,他在游說各國君主的時候,首先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從他們自身利益出發,激發起他們的利己之心,并且巧妙地利用了他們的利己之心。讓他們覺得,按照我的意見辦,就能夠得到最大利益。
四是名門高足。子貢是孔子的高徒,這個身份本身就非常有號召力。別看很多諸侯國的君主不采用孔子的主張,也不愿意重用孔子,但是對于孔子的道德文章還是很尊重的。子貢又跟隨孔子學習多年,接受了系統規范的教育,擁有很高的素質和修養,舉止斯文,彬彬有禮,能言善辯,談吐不凡。他的意見所產生的說服力和可信度,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從孔子門下完成學業以后,子貢先是回到衛國當了幾年官。不久,就辭官不做,重操舊業,成了一個影響更大的國際貿易商人。子貢所到之處,國君們也都與他行平等的禮節,說明子貢這一介儒商做到了何等顯貴的地步。子貢所到之處,除了做買賣,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不遺余力地宣傳自己的恩師,到處講孔子的道德風范是多么高尚,孔子的學術思想是多么博大精深。后來,子貢“家累千金,卒終于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經過多年的學習,子貢不僅在道德、學識、能力上都有了脫胎換骨的長進,很好地做到了富而不驕,富而好禮。而且,頂著孔門高徒的招牌,他在商業競爭中的軟實力和無形資產,也是一般的土財主商人所沒有辦法比的。
子貢,這位史上最正宗的儒商,靠著他的良好修養,不僅在他的時代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尊重,而且,也被后來歷朝歷代的商人奉為楷模。本文選自《商賈智慧》作者:李曉 □徐曉娟 整理【原標題:儒商子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