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農村。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現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等五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等20余種。
短篇小說《鞋》獲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曾獲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獎。
一次能吃兩碗腸旺面
劉慶邦的創作主要圍繞兩個題材——煤礦和鄉土。
身為北京市作協副主席的劉慶邦曾發表過200多篇短篇小說,被譽為“短篇小說王”。他之所以被讀者所熟悉,是緣于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電影《盲井》,而《盲井》就改編自劉慶邦的小說《神木》。
第一次到貴州是1990年春天,當時供職于《中國煤炭報》的劉慶邦組織作家到貴陽采風。雖然時隔22年,但從平原河南來到山地貴州,從漢族文化濃郁的城市來到民族風情獨特的貴州,劉慶邦覺得欣喜異常,并記憶猶新。
游覽了花溪、領略了黃果樹,除此之外,劉慶邦還對一個“里面可以坐船的大溶洞”念念不忘,但回憶了許久,卻遺憾地始終想不起這個溶洞的名字。
在貴州呆了四五天,劉慶邦最喜歡干的事兒就是和一幫作家朋友,晚飯后散散步,去市中心聽三五成群的少數民族同胞唱山歌。“當時,我們還跟人家學唱歌來著。歌曲很好聽,調子很簡單,也很好學。我那時學會了,但現在忘了。”劉慶邦笑笑說,畢竟過去了20多年,調子還在腦海里回蕩,卻怎么也唱不出來了。
現在的貴陽市中心,有的只是林立的高樓和繁華的商鋪,唱山歌的少數民族同胞幾乎不見蹤影。一座城市要發展,這是必然趨勢,說不上是好是壞。但在劉慶邦看來,最美好的回憶,被珍藏在心里就已經足夠。
而同時讓劉慶邦心心念念的還有腸旺面。1990年的貴陽不像現在,腸旺面都是在店鋪里賣。劉慶邦清楚地記得,當時人群中一老太太挑著擔子走來,用貴陽話悠揚地吆喝著。他和朋友嘗試著每人要了一碗,三兩口面吃下去,大伙兒突然有一種驚喜的感覺。爽快地,便一人又來了一碗。
第一次到貴州,晃悠悠地坐了兩天多的火車。雖然疲勞,但美味的腸旺面、壯觀的黃果樹、動聽的山歌,都讓作家們覺得不虛此行。“從自然景觀到民族風情再到特色小吃,我們都體會了,值了。”劉慶邦說,當年,他寫了第一篇和貴州有關的散文——《貴州三題》。
不可復制的茅臺味道
2007年秋天,劉慶邦第二次到了貴州,去的是遵義。
當時,《人民文學》雜志組織作家們去茅臺鎮。這一次,劉慶邦寫了一篇讓他得意的散文《聞香而至》,這篇文章,是第二篇與貴州有關的文字。
在《聞香而至》里,劉慶邦傾盡了所有想象,寫了茅臺酒特殊性的緣由——
“我們人類的目光是有限的,許多事物本來活生生地存在著,我們的肉眼卻看不到。作為一個不大不小的酒徒,我早就聽說過,茅臺酒之所以風味獨特,尊貴典雅,不可模仿,不可復制,蓋因為茅臺鎮的上空糜集、活躍著大量的微生物群。數以千萬億的微生物們在默默地參與著釀酒過程,醬香深厚的瓊漿里有著無數生命的投入。”
為求生動形象,劉慶邦以通俗的方式,把微生物在空中集合,描述為通婚、交配、生育,然后大量繁殖。
當時,頭發已發白的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季克良請大伙兒喝茅臺,“倒出來酒粘絲兒,帶些黃色,很香醇。”劉慶邦只喝了3兩,酒酣正好。“酒是好東西,不過別喝超量,以免糟蹋了。”劉慶邦自有他的喝酒哲學。
2009年秋天,《十月》雜志組織作家們去黔西南講課。這一次,劉慶邦還特意到農村去看了金燦燦的稻田,去吃了美味可口的農家飯,并親自參與了打糍粑。整個行程,都撒滿了一地兒笑聲。
這次的全國名家看貴州活動,是劉慶邦第四次到貴州。他期望著,能好好體驗一下民族風情。
細數了一下,劉慶邦的四次貴州之行,一次是春天,兩次在秋天,這次是夏天,“下次冬天來,那么貴州的春夏秋冬便都能看全了。”聽到記者如此邀請,劉慶邦笑笑答應了。貴州都市報記者 黃桂花【原標題:劉慶邦:作家的才華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