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60年代作家生活相對簡單 現在的作家比曹雪芹難得多
對談開始時,李洱回憶起在高校與學生交流時的窘迫:“同學們總喜歡讓我談自己的創作經歷或者個人生活,但我覺得這沒什么可講的。”在李洱看來,他們這批60年代作家與之前一批作家相比,生活經歷都變得相對簡單。對他個人而言但之前的一批作家,他們生活比較復雜,經歷也比較曲折。由于相對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他們作品生活氣息非常濃,能夠引起很多的共鳴。
而現在時代的變化又讓文學進行了重新洗牌,如李洱所言:“身處互聯網時代,所有的人和物之間的關系,都存在在一種虛擬火現實的關系中。故事發生的方式,故事傳播的方式,故事作用于人的方式,讀者和作者和批評家,他們每個人都擁有了三種身份,完全三位一體。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誰都無法逃脫干系。”而對于劉震云在《手機》中的招牌話語“有一說一”,李洱認為,現在人實際上是非常孤獨和無所依靠,人之所以無法有一說一,是因為他有一說一帶來的傷害太大了,會受到很多威脅,無法獲得正當的利益,所以他無法有一說一,但是作家有一個使命,作家就是要在二當中看到一。這就使現在的作家面臨許多根本性的挑戰,這個時代所發生的故事,是另外一個時代所沒有的,也不可能有的。這個時候作家的寫作挑戰實際上比曹雪芹那時候難得多。
劉震云:互聯網讓生活出現了太多可能性 改變中國 要靠80、90后
當劉震云第一輪發表觀點時談到了互聯網對生活的改變。他說:“我們從五四時候提出來何先生和賽先生,民主和科學,但是一百年經過那么多的社會動蕩,變化過那么多的政權,流過那么多的血,民主化始終沒有出現。但是互聯網的出現,突然產生了很多端倪,很多想不到的一個方向。從來沒有實現過的事英特網實現了,我們通過互聯網那個知道在云南一個縣城的監獄里犯人躲貓貓死了,也知道廣西煙草局的局長,寫了一本言簡意賅卻驚心動魄日記。如果沒有網絡,這些事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知道。
在劉震云看來,英特網可以改變制度。而如果用一樣的方式、用一樣的話語系統來反對一個東西是沒有效果的。真正能夠改變這些的,是不理他們,然后用一種新的語言方式進行對話。他認為,他和李洱這一代很難改變中國,必須要通過下一代。因為有時候他們這一代人的話語系統跟電視上的話語系統有點接近。下一代人,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語言和電視上、報紙上的語言完全不同,他們關心的內容和方向與上一代人也完全不一樣。新一代青年不去理會以前人的經驗。劉震云覺得,他們這一代人,無論各個階層,都會思考同一個問題,就是中國要往何處去,但現在得80后、90后他們關心的只是我要往哪里去。而如果十幾億人都在關心“我往哪里去”這個問題,生活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者:宋小青【原標題:李洱對話劉震云:80后們更關心“我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