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的文化是智民書法最顯著的特點,他的筆下,兼具米芾的翻轉跳蕩和王鐸的沉郁頓挫,時而吸取篆隸筆法,由博返約、化繁為簡,以留筆代替逆藏,然而細觀其用筆,提按頓挫,分毫不缺,只是他做得比較含蓄內斂而已。正如一位雍容華麗的貴婦人,雖未濃施粉黛,而那高雅的氣質仍然于舉手投足之間時時流露出來。智民書法的結體寬博通暢、大開大合、收放自如,斜中求正,縱中有斂。尤其是其王鐸風格的作品,在收放關系上處理得特別好。深得王鐸大字作品的堂奧。”
幾天前的一個上午,記者走進平頂山人大書畫院在新城區市衛校的創作基地。空蕩的房間里,菅智民一個人在收拾案卷,準備創作,日頭透過窗子,照得他一頭細汗。菅智民今年63歲,是我市久已成名的書法家,每天堅持練字是他的習慣。采訪期間,不時有年輕的書法愛好者來找他交流,對晚輩,他勉勵有加,又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
菅智民生于襄城縣農村,爺爺是郎中,伯伯上過私塾,都會寫字。他從小耳濡目染,五六歲就開始練字,從此一生不輟。18歲參軍后他當文書,這個崗位使他長期保持了對文字的熟練。上世紀80年代初,他考入河南大學,求學期間,常和開封的書法家金選之、牛光普等人接觸,對書法的理解又深了一層。這時他意識到,練書法是一件讓自己很興奮的事情,寫字過程中看到的詩詞名篇也能滋養自己。
畢業后,他到市體校做教練,上班時教學生打排球,劇烈的運動之余仍練習書法,這種動、靜之間不時轉換的狀態讓他感到特別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