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京華時報社長吳海民:打造最具公信力內容平臺

2013/7/9 14:49:49 點擊數: 【字體:

京華時報社長吳海民:打造最具公信力內容平臺
京華時報社長吳海民接受新浪專訪

    昨日,京華時報社長、總編輯吳海民接受新浪專訪,與新浪副總編輯周曉鵬暢談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并介紹《京華時報》是如何通過內容建設實現包含這三個“力”的綜合能力。以下是訪談實錄:

  周曉鵬:非常高興有機會向吳總學習,京華時報十年的發展,您一直比較關注媒體的三個力,就是公信力、影響力和傳播力,我們結合這個話題來談一下。首先您覺得這三個力是什么樣的關系?

  吳海民:這三個力大家都經常使用,不管是紙媒還是網媒,還是廣播電視媒體,都經常使用。但是很少有人把它的內涵、外延和相互關系搞得很清楚。《京華時報》結合十年新聞實踐,對過去的內容做了一些梳理,對這些問題做了比較清晰的界定,同時也形成了在內容采集發布方面的一些新的理念。

  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公信力作為媒體的一種內在的力量,是影響力之源,是傳播力之本。影響力作為能夠左右公眾的力量,是公信力的一種外化,是傳播力的目標。傳播力作為爭取和獲得更多受眾的一種力量,它是彰顯公信力的途徑,是擴大影響力的手段。京華時報的目標是把這三種力疊加在一起,融匯在一起,凝聚在一起,這樣媒體就更有力量。這些理念得到了全體采編人員的認同,大家形成了共識,現在《京華時報》就是朝著這三個“力”在發力的。

  周曉鵬:接下來分別從三個力的角度探討一下。當今的中國,對信息的不信任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家對事件、信息傳播的不信任,可能來自于政府方面,也可能來自于媒體方面,這是普遍的社會現實。對于媒體來講,我們如何去打造這樣的公信力,如何能夠讓我們的報道無論是深度報道也好,還是我們對日常突發新聞的報道也好,對社會新聞報道也好,對娛樂的報道也好,如何能夠讓我們的讀者,讓受眾能夠覺得《京華時報》的報道是有公信力的,是值得去信任的,在具體的要求上或者在運作上,您覺得有什么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嗎?

  吳海民:公信力是第一位的。所謂媒體公信力,是指媒體獲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依賴的能力。當然它可以泛指各類媒體作為整體在社會公眾中的信任程度和形成的依賴,但在更多情況下也特指某一媒體在社會公眾中的信任程度和形成的依賴,F在媒體越來越多,大家對媒體的選擇就很重要,如何在這么多種媒體當中選擇那些最可信賴的媒體,這個時候公信力就成為極其重要的識別標準。關于公信力的識別,它不僅僅是某些外在的數據,更是以公眾的信任度,信譽度為標尺的。因此,公信力體現出來的其實是媒體的核心價值。

  至于說怎么來實現公信力,如《京華時報》是怎么來實現公信力的?我認為它有四個基本要素,這四個要素形成了《京華時報》內容建設四個層面的要求,第一個層面,是知情權問題,就是要充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最大限度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這是媒體公信力最基本的前提。知情權是我們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是媒體肩負的社會責任。如果連公眾的知情權都不能給予保障,不能給予尊重,你還談什么媒體責任呢?還談什么公眾的信任呢?你更談不上公信力。媒體就是要向公眾傳達信息,是信息的采集者、傳播者,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公眾知情權的保障者。你就是做這個事的,如果這個事你不做,媒體存在就沒有意義,就沒有公信力。所以一個負責任的媒體,包括《京華時報》,我們總是會竭盡全力報道那些大家未曾知道,希望知道,也應該知道的各類新聞信息。從這點出發,建立媒體和公眾之間的相互的默契和信任,建立一種信任關系。

  當然,現在其實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我們要尊重和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實際上是受到各種各樣的壓力、阻撓、封殺等等,這個事情好像最近比較嚴重。最近看到兩篇報道,是關于新華社的,連新華社的記者在河北和在四川的采訪都受阻了。

  周曉鵬:采訪富士康的時候,記者的相機被奪被砸。

  吳海民:在河北香河,也有人對記者圍追堵截。新華社的記者都會遇到這些問題,這說明要真正能夠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我們《京華時報》這十年來,記者被打的、被關幾個小時的,對有關采訪進行封殺的事情非常多。但是我認為必須沖破這些阻撓,該采訪的一定要采訪,該報道的一定要報道,該披露的一定要披露,F在不單單是公眾知情權,有些地方其實還想阻撓中央領導的知情權,因為有些事情不愿意反映上來。媒體在這方面應該負起責任。

  周曉鵬:說到這里我有一個問題向您請教,我們看到,無論是記者采訪被阻撓或者他們不希望中央層面的機關或者領導人知道,都是集中在地方事件上,對于這樣的事件在報道中,有一種關于禁止異地監督的要求,這類問題如何面對和處理呢?

  吳海民:這里是涉及到一些規定,但實際上輿論監督還是在進行著,輿論監督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實現。關于這個問題,我在后面還會專門講到。

  周曉鵬:比方說本省本地的媒體,富士康這個事情,第二天所有四川媒體沒有一家進行報道的,只有新華社出了內容。對于媒體來講,這可能在后續一段時間里都是我們經常面對的局面,這樣的局面,有的時候周報、周刊可以做突破,但是對京華時報這樣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媒體來講,如何對這樣的題材進行報道,也是要面對的難題。

  吳海民:這確實是難題。但對一些重大的突發的、具有全局意義的事件,還是派記者去。該去的還是要去。如果是新聞已經有了,我們爭取做后續報道,做深度報道。我們的評論也及時跟上,京華的評論是隨時、及時地評論這些事情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也牽涉到滿足公眾知情權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你有這個愿望,也有這份責任,但是你有沒有能力實現?這也是一個問題。有些媒體由于受到這樣那樣的客觀局限,沒有條件采訪,或沒有資格發布這些重要的新聞,這樣在公眾中的信任度也會打折扣。您比如說一些重要采訪的場合,你能不能進得去,是需要具備一定資格的。應該說,《京華時報》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我們是《人民日報》辦的,我們立足北京面向全國,有采訪的強大的輻射能力,輻射面很廣。我們也有很多媒體不具備的條件,比如說黨代會,很多報紙是沒有資格進去的,《京華時報》可以采訪。比如每年全國兩會,各地的報紙采訪名額非常少,而《京華時報》是26個記者上會。這是采訪兩會的第三大團。第一大團是新華社,第二大大團是人民日報,第三大團是《京華時報》,我們的記者可以深入到各個會場,了解到各個代表委員他們的意見。兩會的時候,《京華時報》的報道非常豐富。

  還有一些突發事件,像舟曲的泥石流,玉樹的地震,由于路途很遙遠,交通也不便,其實采訪是受到限制的,但是《京華時報》都是可以過去,因為我們在當地有人民日報的記者站作為呼應,他們各種條件都具備!毒┤A時報》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這也是我們能夠獲得公眾公信力的一個必要條件。當然還不單單是條件問題,有些媒體雖然有條件,但是它有意或者無意地遺漏了某些重要信息,這就會打折扣了。在《京華時報》,我們提出,要力求在所有重大報道當中,不缺席,不缺位,在所有重大問題上,不失查,不失語。因為我們認為缺席、缺位,那就是一種失職。你失察、失言將導致失信。有很多事件,報道是有障礙的,比如說央視大火,很多報紙沒有進行充分報道,《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浪嘉賓訪談 2011年05月27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吳海民:都市報紙戰國時代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