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本報的一篇名為《大學生背著患病媽媽打工》的報道,讓很多人淚濕雙頰,人們由此認識了一個名叫張尚昀的農村苦孩子,他背著病重的媽媽四處打工掙醫療費,離開校園卻舍不下書本。他單薄的身影,走進了無數國人的心里。
6月30日,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高度贊揚了張尚昀,稱贊他為“當代孝子”,并提出大力宣傳他,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號召全省人民增強“努力工作、孝敬父母”的優秀道德品質,讓文明之風在中原大地蕩漾。
是什么力量促使張尚昀背母打工求學?在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的今天,張尚昀的經歷是一本什么樣的教材?又具有什么樣的意義?
昨天,作為張尚昀事件的報道原發者,大河報邀請我省文化界、教育界專家和高校學生代表,召開了一個名為“‘當代孝子’的當代意義”的座談會,對此進行探尋和解析。
遇苦難而不屈服是青少年的榜樣
王戰營(團省委副書記、省青聯副主席):非常感謝《大河報》為我們發現了一個值得河南人驕傲和自豪的優秀青年典型,讓我們“看到了”這位“當代孝子”。他的經歷震撼人心,也引發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
在他身上,三種精神令人震撼,首先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其次是體現了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有堅強的信心,不屈的意志,敢于進取、勇于奉獻,展示了當代青年應有的高尚品質。另外,體現了志存高遠、立志成材的責任意識,他在困境中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面對現實,苦干到底,始終不渝,以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勇敢地承擔起報效祖國、奉獻社會、關愛家庭的重任,這正是新時期“四有”新人的杰出代表。石品(省教育廳學生處處長):張尚昀的經歷對大學生來說,具有三方面的典型意義。首先是面對困難選擇堅強。現在我省70多萬大學生中有16萬貧困生,約6萬是特困生,張尚昀對于他們都是一種榜樣。其次是孝敬父母,至淳至真。現在學校一些大學生缺乏對家長的理解和安慰,覺得父母的關愛是理所應當的;部分學生甚至大手大腳,拿學費擺闊,根本不去想雙親為了生活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對于這些人來說,別說背著母親打工了,多理解理解父母,好好學習,就算是一種難得的“孝道”了。最后是刻苦學習早日成材。很多家庭條件優越、沒有感受過苦難的學生不認真學習,沒有珍惜大好年華,這與張尚昀相比反差很大。現在有了張尚昀這個鮮活教材,省教育廳會利用好這個典型,組織開展大學生教育工作。
人生的苦難經歷反倒是一筆財富
宋毛平(鄭州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隨著改革開放、中西文化沖撞,我們應有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其實對孩子的教育,家庭是第一位的,也是終身的老師。我們現在講建設和諧社會,家庭作為社會細胞如果不和諧的話,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張尚昀的家庭遇到困難時,無論是母親還是兒子,他們首先不是感覺到社會不公,而是對社會、對幫助他們的人的感激之情。這在現代社會非常珍貴。對于貧富差距,現在很多大學生產生了不少心理問題,一些生活貧困的孩子,對社會有了偏激的看法,因而影響到用正常的心態去學習、奮斗。張尚昀的事跡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毛德富(省政協副秘書長、教授):張尚昀的事跡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孝”,它還是一個人生處境問題。無論是什么樣的人生,只有經歷過大苦難,才算是完整的人生,經歷了什么樣的苦難,也就會成就什么樣的人生,有一句話:“你做什么樣的選擇,就決定什么樣的人生。”在生活上,張尚昀是不幸的,但從人生角度看,他是非常幸運的,他經歷了同齡人沒經歷過的磨難,或者經歷過,別人沒挺住,他挺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