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杜祥琬在清華大學給大學生做報告,講“兩彈一星”的事跡和精神,他講了“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郭永懷的故事:新中國成立之初,學有成就的留美學生郭永懷便回到了新中國,他和錢學森共同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后來從事核武器研究,他從試驗基地回來時,飛機在降落時起火,飛機上的人全部遇難,郭永懷與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身體都被燒焦了,但被兩人夾在中間抱緊的公文袋內,機密資料卻完好無損。
1992年,杜祥琬和他的同事們出版了《核試驗診斷理論》一書,他們在扉頁上深情抒發自己的心聲:“謹以此書獻給那些在草原、山溝、戈壁灘上和計算機旁為我國核試驗的成功獻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人們!”杜祥琬,也正是這些崇高而平凡的科學家中的一個。
深入
1975年,理論所周光召所長要杜祥琬當副所長。“我那時就想,國家送自己去蘇聯留學,我從此走上了科學道路,就應該在第一線多做具體的事,只有做到了一定深度,才會對國家有更大的貢獻。”于是,杜祥琬找了好幾個同事去幫他說情推辭,很誠懇地表示要在基層干,周光召見杜祥琬堅持第一線的決心很大,就同意了。這一干就是九年。
當時,周光召笑言“那也不能讓你輕松”,讓杜祥琬牽頭組建了中子物理研究室,并任命他為室主任,杜祥琬欣然從命,挑起了這個重擔。杜祥琬對此很有感嘆:“這一段時間的研究工作是很實在的,也很有意思,我后來做的中子學精確化研究和核試驗診斷研究,相關的工作都是這九年為主,當然在這之前也有些基礎,但這九年是我搞研究出成果的階段。”
1987年,剛剛擔任兩年多副所長的杜祥琬,又迎來了他科學道路的第二次轉折。此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已準備讓他擔任副院長,但198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高科技研究與發展計劃“863計劃”,將杜祥琬的研究領域從他已經從事了20多年的核武器轉到強激光技術——1987年2月,杜祥琬被任命為激光專家組秘書長兼成員,協助首席科學家陳能寬院士領導專家組,負責制定并實施強激光研究發展計劃。1991年4月,杜祥琬出任首席科學家。
“我擔任首席科學家之后,要領著一班人干,這讓我一開始焦慮了一段時間,就在想目標怎么定,路子怎么走,不清楚,這個東西在國際上也是不明了的事情,完全要靠著自主的、科學的論證和選擇,開新路,把事做下去,做出成果來,一開始是非常困難的。”
在強激光技術存在不確定技術途徑和高風險的情況下,杜祥琬主持研究和制定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目標、研究重點、技術途徑等發展戰略與實施方案,帶領同事們獨立自主地開拓出一條我國發展新型強激光技術的技術途徑正確、關鍵技術扎實、可跨世紀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在較短時間內把我國強激光技術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863計劃’實施至今這些年,是我最繁忙、壓力最大和絞盡腦汁的一段時間,也是學得多、進展大、體會深的一個階段,是從事大科學系統工程研究的寶貴實踐。”回憶從“核”到“光”的科學道路的又一次轉折,杜祥琬深有感慨地說起剛剛過去的這20多年。
支柱
在四川綿陽科學城,隨處可見令人肅然起敬的十個大字:鑄國家基石,做民族脊梁。這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訓。對于曾在研究院擔任副院長的杜祥琬來說,那是他堅守一生的信念。“人活在世界上當然要有物質基礎,但一定要有精神支柱,這是我一輩子的體驗”。杜祥琬說,從他童年時代祖國從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下解放出來,到他少年時代迎來新中國的曙光,從他青年時代的蘇聯同學認為高科技在中國無用武之地,到他數十年孜孜以求,他始終追求的科學信念,就是做這樣的一個科學家——鑄國家基石,做民族脊梁。
“我一生下來,國家和民族就處在深重的苦難中,我最早學會的歌是母親教我們唱的抗日歌曲《偉大的呂梁》和岳飛的《滿江紅》,我后來做國防科研,搞核武器研制等工作,身逢其時,就想每一個人都要為國家強大、為民族獨立而努力,我的這個觀念非常強烈和清晰。”
杜祥琬時常給青年朋友、給大學生講這個觀點,他深情地舉出前輩科學家的例子,講得十分真實、質樸而感人。彭桓武老院士當年從英國回來時,有人問他為什么回國,他說:“中國人回國不需要問為什么,不回來才要問為什么。”郭永懷為了建設新中國從美國回來,幾百頁研究手稿過不了美國的海關,就親手燒掉,他妻子痛惜地說,那都是你的心血呀!他指著自己的頭說,都在這里頭呢,我回去還可以寫。杜祥琬充滿敬佩地說,這些前輩科學家都是要回來為國家干事,做國家和民族的脊梁啊。
為了在第一線搞科研,杜祥琬擔任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所副所長推遲了九年;為了不負國家重望、把強激光技術迅速搞上去,杜祥琬再次放棄了擔任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機會,在基層工作的時間又得以延長了七年。但說起往事的時候,杜祥琬只有平靜而樸實的一句話:“激光專家組的工作需要花許多時間和精力”。每一次選擇,杜祥琬都是以國家和事業為重。
1980年,在中國物理學會年會上見到當年曾主持選派學生去蘇聯學習原子能的錢三強先生時,杜祥琬十分感激地對錢老說:“您是改變我生活道路的人。”錢老問:“你后悔嗎?”他朗朗而答:“一點都不后悔,追隨您的事業,我感到很榮幸!”這是杜祥琬的心里話。
選擇
1998年,在被選為留蘇預備生、在北京大學和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學習、在我國核物理研究和強激光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杜祥琬,已在學習和研究的科學道路走過四十多年的人生歲月,到齡了,也到屆了,他準備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任上退下來了。但組織上找他談話,因為工作需要,希望他留任一兩年。杜祥琬只好受命繼續工作,直到2001年卸任。
沒想到,2002年中國工程院領導班子改選,杜祥琬完全不知道自己被院士們提名為副院長候選人。直到臨投票前幾天,徐匡迪院長找到杜祥琬談話時他才得知。結果他被院士們選舉為副院長,又開始了一項全新的工作——院士隊伍建設和從事我國能源發展戰略咨詢研究。
半個世紀的科學之路,杜祥琬服從國家需要數易專業,以至于人們說,國家需要是他“永遠的專業”。問起杜祥琬在半個世紀科學道路上追求和前進的最強勁動力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個人對科學探索的興趣!&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