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2日,溫家寶總理調研我省旱情時到鶴壁市農業科學院視察。在這里,溫總理講了兩個忘不掉:第一,老程忘不掉;第二,“浚單”忘不掉。
“老程”,就是鶴壁市農業科學院的院長程相文。
48年來,程相文獲得47項科技成果,引進和選育了39個玉米新品種?20目前已成為河南第一、全國第二大玉米種植品種,浚單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2億多畝,增加社會效益150多億元,成為玉米育種界的神話。因此,農民親切地稱程相文為“致富財神”。
生活中,程相文甘于清貧,居陋室、鉆田地、啃大餅、喝玉米糊。多次“拒官”,把多年所得累計900余萬元獎金全部用于科研……
總結自己75年人生歷程,老程表示:“我們培育的種子品質要永遠優秀,在與外國種子的競爭中永遠保持優勢。為了總理的重托,我會更加努力……”
A
鄭州,他沒留;浚縣農科所,他來了
一個選擇讓老程與玉米結緣
6月8日上午,剛剛受聘為河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的鶴壁市農科院院長程相文感慨不已。
1963年7月,程相文從中牟農校畢業。擁有學生會主席頭銜的他完全可以被分配到大城市。然而他放棄了生長地鄭州,毅然在分配表格內填上了“到基層去”。
位于偏僻黃河故道的浚縣成了他的立足地,浚縣農科所接納了這個小伙子。
“你是專門研究莊稼的大秀才,能不能想個啥法子,讓一畝地多打幾十斤?”父老鄉親的話刻在了程相文心上。
一次領導派他到農村了解莊稼的生長情況,在當時的浚縣鉅橋鎮邢莊村,半人高的玉米耷拉著頭奄奄一息,可憐的果穗細小無神。村支書告訴他,全村的玉米地,畝產多則150斤左右,少則不足100斤。
面對這種情況,程相文一籌莫展,鉆進玉米地里痛哭一場。當時還是小孩子的當地村民刑玉良拍著小手笑他:“大學生沒囊氣,玉米地里哭鼻涕兒!”
玉米是單交種,只能用一代雜交優勢,用二代一般會減產30%左右,必須一年一換種。血氣方剛的程相文按捺不住了:要培育出好種子,看來必須得開拓思路,換換腦筋了。
B
繁育推廣39個玉米新品種;增加社會效益150多億元
一份執著讓老程走上人生巔峰
育種先找種。1964年初,程相文尋訪全國10多個省區52家科研單位,每找到一種玉米種子都如獲至寶。一次,在吉林省公主嶺市遭遇寒流,穿著薄棉襖的程相文發起了高燒,暈倒在車站的候車室里。程相文被好心人救醒后先往懷里摸,發現400多顆玉米種子還在,他笑了。
1964年秋天,程相文和同事背著兩袋玉米種子從浚縣出發,一路上啃干饃、喝涼水,輾轉20多天,終于摸到了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黎族區——他將在那里進行玉米育種實驗。
育種實驗費神費力。盛夏三伏天,花粉存活時間僅有6個小時,授粉必須在上午9時30分至下午4時之間進行。程相文等人穿著厚厚的工作衣鉆進蒸籠般的玉米地里,彎著腰一絲不茍地為玉米人工授粉。
不管在南疆還是北方,一聽到玉米這兩個字,程相文馬上雙目放光。不管在院里還是外地,一有時間他就想方設法找到玉米地。“玉米長大時發出的噼里啪啦的聲音,是最好聽的音樂。”
從滿頭青絲到兩鬢白發,老程付出一生繁育和推廣了39個玉米新品種,其中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品種有12個。他培育的浚單20目前已成為河南第一、全國第二大玉米種植品種,浚單系列玉米品種在河南、山東等北方8省區累計推廣2億多畝,增收糧食1130萬噸,增加社會效益150多億元。
這一個個數字,注解著程相文筆記薄扉頁上用以自勉的那句話:“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老程每當說起這句話,總是眉頭放松,微笑連連,幸福得像個孩子。
C
母親去世,他不在身邊;女兒有病,他不在身邊;妻子去世,他仍不在身邊……
一種遺憾讓老程淚流滿面
老程是個牛人、強人,是業界的權威,但他也有這輩子難以釋懷的遺憾和傷痛——1959年結婚后他和妻子離多聚少,1985年兩口子雖然結束了兩地分居,但直到2007年老伴病故,為了育種,這22年間他在家的日子加起來也不到1年。
1987年程相文母親過世,他當時正在海南給玉米授粉,聞悉噩耗后他仍然表情呆滯地在田間忙活,忙完后他蹲在地頭嚎啕大哭,面朝家鄉方向磕了四個響頭:“娘,孩兒不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