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中國導彈發射事業的開拓者——栗在山(3)

2013/9/25 16:47:32 點擊數: 【字體:

室"。在導彈發射的最前線,距離發射臺不到百米,離地面僅四米深,面積15平米的地下控制室實施發射操作。在發射前,將非直接執行發射任務的人員進行了疏散。
  
    1966年9月21日,四枚東風二號甲地地導彈秘密運抵西北導彈試驗基地。兩彈結合試驗拉開序幕。
  
    為確保核導彈試驗萬無一失,1966年10月日,西北導彈試驗基地進行了一次檢驗安全自毀系統的飛行試驗。試驗結果證明,導彈飛行平穩,工作正常,自毀系統安全可靠。
  
    為考核原子彈頭引爆控制系統的可靠性,1966年10月13日和16日,導彈基地進行了兩次載帶"模擬核彈頭"的"冷"發射試驗。兩次試驗,核彈頭的引爆裝置都在預定高度實現可靠引爆,從而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兩彈結合試驗的各項準備工作。
  
    1966年10月中旬,原子彈頭秘密運抵西北導彈試驗基地。27日,核彈頭和東風二號甲運載導彈運抵發射陣地,實施兩彈結合的發射試驗。
  
    聶榮臻在栗在山、李福澤以及七機部錢學森副部長、二機部李覺副部長、炮兵向守志副司令員、國防科委的張振寰等陪同下,冒著嚴寒和大風堅守在發射陣地上,認真注視著導彈和原子彈的對接及最后階段的調試,哪里最危險就在哪里坐陣,哪里有問題就在哪里指揮,身先士卒,為人垂范,給全體官兵極大的鞭策和鼓舞。直到下達了導彈發射"30分鐘準備"的口令后,聶帥和各領導才撤離到敖包山發射指揮所。
  
    1966年10月27日8時45分,試驗首區指揮所用暗語向國防科委和周總理報告:"衛要武、戴紅身體檢查合格,可以出發",報告導彈和原子彈頭的技術狀況良好,可以發射。
  
    1966年10月27日9時0分10秒,東風二號甲地地導彈點火升空,按照預定的彈道飛行,9時9分14.1秒,原子彈在靶心上空預定高度成功爆炸。各種試驗、測試儀器均工作正常,各項數據與理論設計基本一致,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當晚,導彈試驗基地召開祝捷大會,軍委副主席聶榮臻高聲宣布:"我國進行的導彈核武器試驗圓滿成功了!霸權主義者對我國進行核訛詐、核威脅的陰謀徹底破產了!"會場內外歡聲雷動,群情振奮,人人揚眉吐氣。聶榮臻高度贊揚了廣大參試人員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和英勇頑強、不怕困難、樂于奉獻的高尚情操。并代表毛主席、周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加這次試驗的全體同志致以親切的慰問和熱烈的祝賀。
  
    導彈核武器試驗的成功再一次粉碎了西方列強的預言。中國首枚原子彈成功爆炸后僅僅兩年,中國就制造出了打原子彈用的'槍',真正擁有了核威懾和核打擊能力,是中國人民在加強國防力量、保衛國土安全方面取得的又一個重大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有了一張制約敵人的底牌。對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維護世界和平,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意義重大。
  
    這次試驗,在國際上引起很大震動,西方媒體評價說,"中國已經在核技術競爭中成了第三個原子大國,將英國、法國甩在了后面","中國這種閃電般的進步,就像亞洲上空的一聲巨雷,震撼了全世界","在國家本土上進行導彈核武器試驗,世界上絕無僅有","對西方來說是神話般地不可思議","必須重新估價中國的力量"等等。

    人造衛星,遨游太空

  早在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上,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的偉大號召。并指出:拋就拋大的,像美國那樣雞蛋大的我們不拋。
  
    1965年4月,國防科委向中共中央呈報了關于研制人造衛星的報告,設想在1970年~1971年發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5月,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12次會議,研究批準了這個報告,開啟了發展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
  
    "兩彈"結合的試驗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動蕩年代進行的。試驗結束后,1966年11月17日,聶榮臻在錢學森的陪同下,從試驗落區返回西北導彈試驗基地。他對栗在山、李福澤說:"這次專門來,是有件事要和你們商量,現在科學院亂了,科委機關也亂了,為了不影響整人造衛星發射試驗的進度,衛星地面測控臺站的籌建工作要交給你們負責。我回京后,讓總參發個文件,各個臺站的工程建設由各大軍區組織實施,實行雙重領導。站址勘察、設備安裝、業務工作都由你們負責。你們抽出技術骨干,到各個臺站負責技術實施和設備安裝。科學院的"七零一工程處"也交給你們。人造衛星的發射試驗1970年一定要實施,不抓緊衛星地面臺站的建設,就趕不上了。"
  
    這項任務難度大、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基地承擔這項任務有一定困難。聶榮臻說:"你們可以先吃后吐,先接收過來,再慢慢消化。衛星地面測控臺站的總體設計、設備抓總、機構組建、管理使用都要交你們管。"
  
    栗在山對衛星地面設施籌建工作特別重視,多次組織基地黨委及有關部門和人員認真研究衛星地面測控臺站的有關工作。1967年2月,基地抽調人員成立了衛星地面觀測系統工程籌建處,負責衛星地面觀測站的總體協調和基建的籌劃工作。隨后,以基地司令部技術部為基礎組建了衛星測量部(第六試驗部),統一負責全國衛星測控臺(站)的規劃、建設以及今后的使用和管理。
  
    基地黨委選派王盛元擔任衛星測量部的部長,并配備了精干的領導班子。栗在山親自同王盛元談話,交代任務,提出要求。排除"文化大革命"運動等各種干擾,全力支持測量部的工作,努力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衛星測量部于1967年6月23日成立,衛星地面測控臺站的勘察、設計及機構組建、人員配備等各項工作迅速展開。
  
    當月,基地還成立了洲際導彈和衛星發射試驗工程指揮部,負責和領導衛星工程的施工。
  
    根據《"東方紅"衛星地面觀測系統總體方案》,1967年2月至10月,導彈試驗基地同中國科學院、北京工業設計院、北京郵電設計院等單位的有關人員共同組成勘察組,先后對新疆、湖南、廣西、廣東、云南、吉林、陜西、福建、山東、西藏等全國各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勘察,選定各衛星地面觀測站的站址,并確定陜西省的渭南為測控中心,渭南縣橋南公社為基地衛星測量部所在地。1968年1月5日,衛星測量部的機關和直屬隊進駐渭南地區。
  
    1967年10月25日,導彈試驗基地正式接管了中國科學院負責人造衛星地面觀測系統的"七零一工程處",編入到基地的衛星測量部。從事衛星測控研究和從事火箭、導彈靶場測控工作的兩支隊伍匯集在了一起。衛星測控系統的研制,地面測控臺、站和衛星測量控制網的建設,在導彈試驗基地的統一領導下全面展開。
  
    1967年6~7月,渭南、東風、湘西、喀什、長春、海南、昆明、拉薩、膠東、閩西等觀測站相繼開工建設。
  
    在衛星地面觀測站建設的同時,衛星觀測站首期通信工程的安裝和調試也在加速進行,1968年底首期工程建設全部竣工。1969年完成了站內、站間的聯試,中國衛星地面測控網初步形成。
  
    1968年1月,毛澤東主席審閱并批準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制任務書。
  
    從1966年底,導彈試驗基地就開始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的先期準備工作。到1970年1月,衛星發射的試驗設施和地面跟蹤觀測控制系統的建設基本完成,運載火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的飛行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魂網 2011-10-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