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遨游太空
早在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上,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的偉大號召。并指出:拋就拋大的,像美國那樣雞蛋大的我們不拋。
1965年4月,國防科委向中共中央呈報了關于研制人造衛星的報告,設想在1970年~1971年發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5月,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12次會議,研究批準了這個報告,開啟了發展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
"兩彈"結合的試驗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動蕩年代進行的。試驗結束后,1966年11月17日,聶榮臻在錢學森的陪同下,從試驗落區返回西北導彈試驗基地。他對栗在山、李福澤說:"這次專門來,是有件事要和你們商量,現在科學院亂了,科委機關也亂了,為了不影響整人造衛星發射試驗的進度,衛星地面測控臺站的籌建工作要交給你們負責。我回京后,讓總參發個文件,各個臺站的工程建設由各大軍區組織實施,實行雙重領導。站址勘察、設備安裝、業務工作都由你們負責。你們抽出技術骨干,到各個臺站負責技術實施和設備安裝。科學院的"七零一工程處"也交給你們。人造衛星的發射試驗1970年一定要實施,不抓緊衛星地面臺站的建設,就趕不上了。"
這項任務難度大、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基地承擔這項任務有一定困難。聶榮臻說:"你們可以先吃后吐,先接收過來,再慢慢消化。衛星地面測控臺站的總體設計、設備抓總、機構組建、管理使用都要交你們管。"
栗在山對衛星地面設施籌建工作特別重視,多次組織基地黨委及有關部門和人員認真研究衛星地面測控臺站的有關工作。1967年2月,基地抽調人員成立了衛星地面觀測系統工程籌建處,負責衛星地面觀測站的總體協調和基建的籌劃工作。隨后,以基地司令部技術部為基礎組建了衛星測量部(第六試驗部),統一負責全國衛星測控臺(站)的規劃、建設以及今后的使用和管理。
基地黨委選派王盛元擔任衛星測量部的部長,并配備了精干的領導班子。栗在山親自同王盛元談話,交代任務,提出要求。排除"文化大革命"運動等各種干擾,全力支持測量部的工作,努力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衛星測量部于1967年6月23日成立,衛星地面測控臺站的勘察、設計及機構組建、人員配備等各項工作迅速展開。
當月,基地還成立了洲際導彈和衛星發射試驗工程指揮部,負責和領導衛星工程的施工。
根據《"東方紅"衛星地面觀測系統總體方案》,1967年2月至10月,導彈試驗基地同中國科學院、北京工業設計院、北京郵電設計院等單位的有關人員共同組成勘察組,先后對新疆、湖南、廣西、廣東、云南、吉林、陜西、福建、山東、西藏等全國各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勘察,選定各衛星地面觀測站的站址,并確定陜西省的渭南為測控中心,渭南縣橋南公社為基地衛星測量部所在地。1968年1月5日,衛星測量部的機關和直屬隊進駐渭南地區。
1967年10月25日,導彈試驗基地正式接管了中國科學院負責人造衛星地面觀測系統的"七零一工程處",編入到基地的衛星測量部。從事衛星測控研究和從事火箭、導彈靶場測控工作的兩支隊伍匯集在了一起。衛星測控系統的研制,地面測控臺、站和衛星測量控制網的建設,在導彈試驗基地的統一領導下全面展開。
1967年6~7月,渭南、東風、湘西、喀什、長春、海南、昆明、拉薩、膠東、閩西等觀測站相繼開工建設。
在衛星地面觀測站建設的同時,衛星觀測站首期通信工程的安裝和調試也在加速進行,1968年底首期工程建設全部竣工。1969年完成了站內、站間的聯試,中國衛星地面測控網初步形成。
1968年1月,毛澤東主席審閱并批準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制任務書。
從1966年底,導彈試驗基地就開始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的先期準備工作。到1970年1月,衛星發射的試驗設施和地面跟蹤觀測控制系統的建設基本完成,運載火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的飛行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