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與泥巴結緣
今年32歲的舒艷,生長在農村,從小就喜歡和小伙伴們玩泥巴。她把那些玩熟的泥巴帶回家,用塑料袋包起來,等空閑的時候在奶奶的指點下,捏成小雞小鴨等各種小動物,然后扎上小洞,就成了泥巴哨。每逢放電影和趕集,奶奶都會擺上些泥巴哨,換些小錢。
12歲那年的一天,小舒艷纏著奶奶打開了一只神秘的大木箱,里面藏著許多保存完好的彩塑泥人。那時奶奶才告訴孫女:自己叫楊玉枝,是豫南民間一絕“泥人楊”的第四代傳人。“泥人楊”彩塑原起始于130多年前的清末時期,當時山東省兗州市民間老藝人楊尚清攜家避難逃荒到正陽縣新阮店鄉。到了“文革”時期,泥人彩塑被當成“四舊”被破除,楊玉枝老人從此對外閉口再不談泥人。后來看到孫女酷愛泥塑,為了不讓“泥人楊”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失傳,楊玉枝老人決定把泥塑技藝傳授給孫女舒艷。
在奶奶手把手地傳授下,聰慧靈巧的舒艷捏泥人如魚得水。她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學習和鉆研奶奶傳授的手工泥塑和剪紙藝術,經過20多年的探索,她制作的彩塑作品和剪紙作品達2000多件,完全掌握了祖輩們的傳統技藝,并不斷地創新、發展和傳承這門古老的藝術,使“泥人楊”彩塑的捏制、保存、造型、彩繪等方面更加長久、完美、新穎。
心靈手巧塑泥人
“泥人楊”彩塑創始作品保存至今,130多年不燥不裂,全仗其獨特的制作工藝。舒艷告訴筆者,泥塑最講究的是“備泥”,要選用鄉下田間機井下30米處的泥土,那種泥土細膩、光滑、粘性好。為了籌備上好的泥料,制作出完美的作品,每打聽到哪里打修機井,她便運些泥料回來,保存起來。捏制時,和泥也很有講究;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不同部位的特殊要求,還要加入一些沙、麻、纖維物、水性粘合物等。
多年來,捏泥人成了舒艷的人生樂趣,并不斷改進技藝,創新題材。舉杯邀明月的李白、少林小和尚、幸福的一家子、扭秧歌、花鳥蟲魚等,凡所思所見,她都能捏出來。
“泥人楊”彩塑的傳承和光大
20多年來,泥塑成了舒艷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199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舒艷第一次拿著自己的“泥人楊”彩塑作品參加了正陽縣民間藝術展,所展示的“泥人楊”被搶購一空。
2011元旦,舒艷的“泥人楊”一舉摘取了全縣廉政文化書畫展獎。
2012年7月,“泥人楊”彩塑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展,榮獲優秀獎。
舒艷說,她下一步打算利用假期舉辦泥塑班,讓更多的孩子學習和傳承“泥人楊”藝術,把“泥人楊”彩塑發揚光大。(王珺)【原標題:舒艷:泥巴塑出古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