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城一位農民詞作家
2013/10/9 10:40: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高高跑馬嶺,萬泉河水長,文明發祥地,儀封美名揚……”一首構思奇妙、立意新穎、內涵厚重、旋律優美的《儀封飛翔》唱進了全國村歌大賽,這首歌的詞作者叫張寶成,是西平縣一位普通農民。
“其實,俺也沒什么特別的,現在生活富裕了,心里高興,就是想把發生在咱老百姓身邊的事記下來,把感受寫出來,不但自己高興,讓看到的人也高興。”近日,張寶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滿臉笑容地說。
今年59歲的張寶城是西平縣環城鄉花馬劉村回族農民。由于家里貧窮,成績優異的他,高中畢業后便回鄉務農。喜愛文藝的張寶城回鄉后,自學了二胡等多種樂器,農閑時自拉自唱。在耕種之余,他創作了近千首詩歌,在省內多家刊物發表。
2005年,他認識了西平縣文聯曲作者譚勝功,兩人開始合作創作歌曲。張寶城寫的歌曲《月兒河》、《白色蓋頭》、《回族姑娘》在 “世界之春·中國民族民間歌曲演創高端選萃”中,分別獲金、銀、銅獎。至今,張寶城和譚勝功已創作歌曲500多首,有70多首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其中《給娘洗腳》獲2007年全國金獎,《我的大中華》獲全國二等獎,《望鄉》、《英才從這里出發》獲全國優秀獎,《報春鳥》獲《中國穆斯林》雜志創刊50周年征文優秀獎,《你好奧林匹克》被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推選為奧運會備選歌曲,并在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多時段播放。張寶城也因在民歌創作中的突出成就被授予“中國民歌創作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2008年1月,中央電視臺《中國回族》劇組專程到西平,把鏡頭對準張寶城,拍了6天。2008年3月,“張寶城現象”研討會在河南大學召開。參加研討會的有中央民族大學,河南省民族研究所,河南省群眾藝術館,河南省豫劇一團,河南伊斯蘭教協會,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文學院的部分專家學者和河大部分在讀研究生。會上,專家教授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對張寶城現象的產生、社會背景及其意義做了深層次的剖析和論證。
張寶城在歌詞創作上取得一定成就后,得到了作家馮福寬、音樂家趙金的指點,創作水平有很大提高。目前,張寶城已創作了500余首歌詞,300多首已經譜曲。他和譚勝功主編的《中國穆斯林歌曲·回回卷》共收錄二人創作的作品220首。有關專家稱,此書的出版,填補了中國音樂史的空白。2010年1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張寶城的歌曲專集《和平的祈禱·中國回族歌曲集》。
張寶城的妻子王省告訴記者:“寶城寫歌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不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深更半夜,一有靈感,他就立即記下來。”如今,張寶城這位普普通通的農民,除創作歌曲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乜貼》,由上海和平影視公司申報,已獲國家廣電總局批準拍攝。他最近創作的電影《核桃嶺》、戲劇劇本《牽掛》被有關部門看好,正準備開拍。□晚報記者 李玉榮【原標題:張寶城一位農民詞作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0年12月03日